5月16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官方微信“社科文献”发布“关于《美国高等教育史》翻译问题的致歉函”。致歉函中写道,“王慧敏老师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以及原文,对书中错译或存疑的地方进行列举,且给出相应的完善译文的建议,这无疑有助于提升中文版的质量,也让我们看到自己在编辑工作和专业问题处理上的不足。”目前,出版社已经第一时间封存纸质图书库存,发行部门通知全国书店及三大网店下架图书,同时停止此书的宣传营销工作。



“错译遍全书”

致歉函还提到,“5月11日上午,公众号ZJU教育史发布了名为‘翻译商榷 || 罗杰·盖格《美国高等教育史》中译本错译辨析(1)’的文章”。

中国青年报注意到,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王慧敏副教授在该公众号上发文称,“待我打开《美国高等教育史》中译本拜读之后,我之前的所有好感皆烟消云散”“错译遍布全书(几乎每一页)。”

该书出版问世之时,王慧敏老师对这一“甲骨文丛书”的中译本抱有极高期待,“知名作者、权威作品、优秀出版社、口碑丛书,以及成熟的网络销售模式。这本该成为出版社与教育史学术之间相互成就的一段佳话。”



但事实上,王慧敏老师发现,“译者和出版社都严重低估了这本书的翻译难度,其难度不在于英语语言本身,而在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

更为严重的是,译者和出版社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对学术负责任的态度。”



举例来说:

这么厚的一本书(833页),所涉及到的三百年间的人、事、物可谓纷繁复杂,竟然没有一条译注;

从简介可知,译者没有美国历史、美国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该译者将于2022年6月推出新译作,却又涉足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冷战史”;

就整体的阅读体验来说,“卡顿感”很强。有些地方有明显的机翻痕迹;有些地方看上去不像是机翻,但又不知道译文想表达什么意思;有些地方有着明显的低级错误,这些错误连机翻都不会犯,实在想不明白是何种原因所致......

王慧敏对照原文,列出了大量实例——



最后,王慧敏称,现有罗杰·盖格《美国高等教育史》中文版不具备修订的条件,建议直接放弃另行寻找专业人士重译。“不苛求尽善尽美,但至少应尽心尽力。”

公开资料显示,王慧敏现任教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其研究方向为美国教育史、美国高等教育史。

网友:对待知识需严谨

很快,王慧敏老师的文章引发热议。

红星新闻评论:

“无名译者”金晓宇爱上读书、自学外语,读遍浙江图书馆所有的外文小说,10年翻译了22本书,且翻译质量备受好评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他的人生经历也提醒我们,能不能翻译好一本书,固然和天赋、水平有关,但更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译者对翻译事业够不够热爱,有没有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



新京报评论:

十多年前,国内学术翻译领域就存在这些乱象,为何现在仍旧没有改善?对译者的激励不足恐怕是重要原因。翻译报酬太低、学术类翻译不能当学术成果等,都是非常现实的因素。

不少网友也为王慧敏老师的学术态度点赞:

附:社科文献出版社的致歉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