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西湖的7棵柳树已补植完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图
两天时间,西湖边的“柳树换月季”经历了遭民意质疑,官方解释以及反思、致歉,7株垂柳又出现在蒙蒙细雨中的断桥边。
尽管补种的是柳树苗木,不是此前那7棵郁郁葱葱的垂柳,5月13日上午,仍有不少市民在树前拍照。“这么快重新种回来,杭州还是很开明的,能接受老百姓批评,重视网上意见。”市民高先生说。
10日22时许,西湖北山街断桥至保俶路口7株柳树被移走、改种月季的消息在网上引发关注,相关话题次日上午冲上微博热搜。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梳理发现,从事件发酵,官方释疑、回应到补种,历时48小时。
杭州西湖西溪景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林13日上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事件反映出管委会工作与市民间互动不足,听取民意做得不够,将强化审批流程公示制度,尤其是断桥等西湖核心区域,更要注重审批把关。
“柳树回来了,人心也回来了。大家都在点赞,相关部门面对批评、质疑知错就改,与民意形成了良好互动。”最早关注此事的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新闻评论员舒中胜告诉澎湃新闻,公共事务要商量着办,不能包办代办,越是谦卑用权,越能得到理解;越是公开透明,越能凝聚人心。
三小时内官方两度回应
桃、柳是西湖经典的植物配置。“西湖十景”中的“柳浪闻莺”“苏堤春晓”都与“柳”有关,《西湖志》载“滨湖垂柳万株,间以桃杏梅李。”
10日22时许,因收到好友发来的断桥边柳树变月季的照片,舒中胜就北山街圣塘段正在进行的沿湖绿化提升发了微博:“西湖边景观提升改造露出一角。几处早莺争暖树,树呢树?绿杨阴里白沙堤,杨柳呢杨柳?这是谁的主意呀?”
次日上午,#杭州西湖柳树被换成月季#冲上微博热搜,阅读达1.3亿次,讨论8000余次,绝大多数网民表示“不理解”、“不接受”,不少人留言:“没有杨柳的夏天西湖缺少灵魂”“文化被破坏了”“完全无法接受不公示设计图”。
11日下午3时,西湖景区岳庙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和树木专家接受媒体采访,回应质疑,称这7株柳树长在悬铃木树冠下,得不到充足光照,出现老化、空洞、“驼背”和严重倾斜,部分存在安全隐患。柳树是强阳性植物,这一段阳光条件差,已不适宜柳树生长,因此将柳树迁移,透出湖景,下层地改种月季。
但释疑未被市民、游客接受:“老化空洞?我们怎么没发现。驼背?驼背也挺好看的。严重倾斜?斜柳才美”“柳树写意,更适合西湖,月季不大气”“请把柳树换回来”。
11日傍晚,景区管委会通过官方微博发布说明,表示将在尊重专家、市民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挑选高度不高、造型优美的柳树补种,并承诺今后在对西湖文化景观进行保护提升与改造前将充分听取公众意见。
“面对几乎一边倒的批评,管理部门改正,民意和官意实现了良好互动,这是好事。知错能改是善政,它好过面对舆论时强词夺理、用谎言掩饰或将错误进行到底的做法。据我所知,舆论发酵后,杭州相关部门连夜开会,检讨反思,承认错误,迅速采取改正措施。”舒中胜说。
纠正、致歉、反思
13日清晨,景区管委会官方微博再次发文:沿湖7棵柳树已补植完成,对此次事件,将坚持实事求是,对相关单位和人员存在的履职不力、失职失责等问题深入调查,依规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从10日晚到12日晚开始补种仅2天时间。“听取民意及时改进,为杭州速度点赞”“西湖是大家的西湖,及时改正我原谅你了”,13日上午,不少网友在微博上点赞。
公众如此关心西湖柳,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西湖的美含蓄内敛,是桃红柳绿、湖光山色,杭州的“宋韵”不能没有柳。二是西湖申遗成功后,公众的保护意识更强,对西湖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很在意。三是西湖边的柳树是几代杭州人和游客的共同记忆,是他们与这座城市情感联结的载体。
与断桥边“柳树换月季”同时,湖畔“柳浪闻莺”公园入口区域的柳树迁移、补种也引发关注。澎湃新闻13日从西湖景区管委会获悉,针对市民反映柳浪闻莺入口新种的40棵柳树树径偏小、与原貌差异较大,已紧急采购与原栽品种接近的40棵柳树,将在14日上午前更换到位。
“这两天西湖边柳树引发热议,暴露出景区工作没有考虑到‘西湖无小事’和市民对西湖柳树的情结,对西湖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管委会深刻反省,对市民、游客表示歉意,将排查西湖的一草一木,对养护不到位的地方提升优化。”西湖西溪景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林表示,此次事件也反映出管委会工作与市民间互动不足,听取民意不够,将强化审批流程公示制度,尤其是断桥等西湖核心区域,更要注重审批把关。
从“还湖于民”到“断桥还柳”
纠正、致歉、反思,杭州“还柳”的背后体现的是面对民意质疑时城市管理者的敬畏之心。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能创造一个个奇迹、展现强大活力的内核源于民众的创造力。这对执政者来说是巨大的自我考验。它意味着摆正心态、放下身段,甚至放弃某些被长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权力。这需要理性的光芒和可贵的勇气。”长期观察研究浙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财经作家胡宏伟表示,作为浙江省会,杭州在全国城市中获得过最多次的“最具幸福感城市”桂冠,“所谓幸福感,一定不仅仅是GDP的高低、山水的秀美或沉淀过几则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其根本在于个人在这座城市能否得到人格尊重与权利尊重。”
西湖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早有迹可循。2002年,西湖拆除围墙、取消门票,成为国内首个免门票的5A级景区,被单位大院和民宅阻隔的沿岸实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线贯通,3.5公里的开放式环湖绿色长廊、18处恢复的人文历史景观被交还给市民和游客。2014年,为进一步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西湖周边30家高档会所改造转型,以文史展览、书画、茶艺等新形象对公众开放,让普通老百姓可进入、可消费。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面对社会质疑,杭州有关部门能正视问题,及时补救,而不是找各种似是而非的理由百般‘狡辩’,仅这一条,就要为杭州点个赞”——央视新闻13日的评论指出,杭州主动回应、快速纠错是对民意的尊重,也是今后对待历史景观文化应有的态度。
“尽管此次杭州移柳事件在程序上没有问题,但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仍应在决策前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尤其要利用各种公开途径,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决策中面对民众的不同声音不以‘躺平’敷衍,如此才能让城市发展和治理真正得人心。”舒中胜表示。
责任编辑:张军 图片编辑:乐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