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根据排行榜的指标来办学,只会带来学校办学目标的偏移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被证实,随后又传出南京大学、兰州大学陆续退出的消息。
据了解,目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主要有QS、THE、U.S.News、ARWU四家,但由于经常“数据打架”,这四家评级机构排名的各项指标和合理性也受到不少质疑。一家赴美留学机构的工作人员向红星新闻介绍,国外排名的逻辑思维,对于中国高校和学生而言,多少是有点“水土不服”的。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红星新闻,由于大学排名榜本身是免费的,借助于大学排名向大学出售咨询、认证、数据类的广告和产品,是大部分排名机构的盈利方式。一般是在全球范围内,给各国的顶尖大学提供咨询服务,“探讨如何在该排名榜上取得进步”。
但国内外多位教育研究者认为,评级机构的付费广告、咨询服务等商业化活动,也影响了排名的公正性。
【名校之“退”】
近年名次均下降,排名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近日,网传“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引发关注,随后媒体从多个权威信源和知情人处证实了这一消息。
据报道,多位知情人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校方领导层已就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形成共识并做出决定。其中,该校一有关领导透露,学校确已决定不再参加国际排名。
除中国人民大学,有消息称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也已陆续退出“国际大学排名”。4月15日发布的一则通报中,南京大学校方明确,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资料图。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校方称已就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形成共识并做出决定。
兰州大学一位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该校未参加过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之前泰晤士曾专门联系学校,最终决定不参加。QS之前联系学校时,报过一年数据,后来应该没有再跟进。”
以目前“四大国际排名”之一的“QS排名”为例,记者注意到,目前人民大学官网页面已无2022年QS排名的最新数据。近五年来,该校的QS排名也持续走低,从2017年的420-430名下降至2022年的601-650名。
此外,目前QS官网上仍能在查询到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的独立页面。页面显示,近五年南大排名逐年走低,从2017年的115名下降至2022年的131名。兰大排名降幅也较大,已从2017年的551-600名下降至2022年的751-800。而清华、北大则均逐年上升至15-18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介绍,所谓的“退出”,是指大学宣布不与排名机构合作、不向排名机构提供数据,而不是排行榜不再把这所大学排在榜单中,因此还能在榜单中看到相关学校的名字。至于南京大学的“退出”,根据校方的说法,并未提“退出”,只是“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大学不向排名机构提供数据,并不会影响到排名机构对大学的排名。因为大部分排名机构用以排名的数据,都是从公开渠道获得,且可‘验证’。排行机构根据自己设定的指标、权重,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给各大学打分,得出名次。如果大学给什么数据,就用什么数据,反而影响排行榜的公信力。”熊丙奇说。
【权威之争】
各大排名结果差异大,合理性存疑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主要有4个:国际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简称QS),《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发布的THE世界大学排名(简称THE),《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的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以及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简称ARWU)。
通过在公开数据库检索关键词,红星新闻发现,各类排名已对中国高校办学方式产生一定影响,不少学者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世界大学排名对中国高校办学的影响,甚至有学者分析高校排名上升的案例,总结出“改善中国高校排名表现的对策”。
在中国知网中,与“世界大学排名”主题相关的文献共702条,与“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大学”主题相关的文献共有56条,与“QS排名”“中国大学”主题相关的文献共有80条。在这些主题之下,多涉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双一流’建设”等具体问题。
↑国内研究人员对世界大学排名的探讨。
红星新闻注意到,同一所高校在不同排名体系中的名次呈现出较大的差距,以至于不同排行榜“数据打架”成为外界习以为常之事。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在U.S. News的评估标准下,位于世界第525名,中国国内第48名;而在ARWU的评估中,则处于世界第601至700名,中国国内第19名。
究其原因,国际大学排名协会主席Jan Sadlak曾公开解释称,是因为大机构采取的指标以及权重不同,如教学指标、诺贝尔奖指标、学术指标等。
上述四大排名机构官网显示,不同排名体系已形成了较为独立、成熟的评价指标,并各有侧重。例如,QS列出了6大评估指标,分别占不同权重,包括学术声誉(40%)、雇主声誉(10%)、师生比(20%)、每位教员的论文引用率(20%)、国际教师比例(5%)和留学生比例(5%)。
通过对比四大排名体系的评估指标,记者发现,四大排名机构在如何评估同一指标时却存在较大的分歧。比如,四种排名体系都将大学的“科学研究”情况纳入评估范围,共分出了13种不同的二级指标,而四者的二级指标、及其对应权重几乎没有重合之处。
↑四大排名体系评价指标对比表。引自张毅论文《世界大学排名对比分析及其对“双一流”建设的启示》(《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4月)
此外,QS、THE和U.S.News均重视“声誉调查”的评估方式,其所占比重达到了总体评估的25%及以上,在QS排名中甚至占了50%,而这一指标在ARWU中没有体现。THE还额外关注了大学中学术研究的收入转化情况,但该项指标其他三种排名都未涉及。
世界大学排名方式的合理性受到不少存疑。一位美国留学机构工作人员向红星新闻介绍,国外排名的逻辑思维,对于中国高校和学生而言,多少是有点“水土不服”的,合理性存疑。
“例如U.S. News尽量在做一个公允的排名,比如综合排名,并非单指一所学校在教育水准上程度如何,而是至少涉及了15个评价指标。中国学生和家长可能更看重教学质量、学术声誉、生源质量等,一所学校可能教学质量很好,但却被“师生比”“诺贝尔奖得主人数”等指标拖了后腿,导致排名偏后。”该名工作人员介绍。
熊丙奇向红星新闻介绍,如果认真分析各大评级机构排行榜,就会发现他们设置的指标是无法反映出学校的真实办学情况的。“因为如果要把不同国家的不同大学,全部排出名次,那能够用的一定就是显性的、共有的指标,那些有特色的、偏质量的指标,是不可能体现在排行榜里面的。”
熊丙奇指出,这就造成一个现象,目前排行榜指标基本上都是规模指标和学术指标,规模指标例如学校的老师数量、博士学位的老师占比、研究生占比、国际生占比。例如师生比这一指标,在THE评估中占4.5%,在QS评估中占20%;国际学生及教师的比重这一指标,在THE总体评估中占比5%,在QS评估中占比高达10%。他认为,类似的指标主要关注师生人数规模,并没有体现师生的质量,容易导致高校盲目追求规模和体量。
【盈利之惑】
排名免费,靠“咨询”“认证”收费
此类评级机构如何盈利?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红星新闻,由于大学排名榜本身是免费的,因此借助于大学排名,向大学出售咨询、认证、数据类的广告和产品,是大部分排名机构的盈利方式。一般是在全球范围内,给各国的顶尖大学提供咨询服务,“探讨如何在该排名榜上取得进步”。
例如,根据QS的六个评估指标,“在学术声誉方面,可能会推荐更多对本校友好的学术专家参与同行评议;在雇主声誉方面,可能会推荐更多雇佣本校毕业生的雇主代表参与雇主评价;在师生比方面,让校方提供更有利于排名的人数统计数据等。”该业内人士介绍。
该业内人士还介绍说,参与QS组织的“QS Stars”,即QS星级认证体系,也可以让学校在国际上获得更高的声誉和曝光度。
据了解,QS Stars是QS于2010年发布的一项大学付费评估系统,旨在对大学的各方面实力进行客观而详细的测评,“使学校有机会强调其优势”,即通过付费的方式来获取QS Star评级,范围从0到5星。
↑QS之星评级系统
QS官网显示,自2010年推出以来,已有45个国家的275多所大学获得了QS Stars评级。红星新闻注意到,其中有包括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在内的四所来自中国大陆的大学,其中浙大管院和西北工业大学均为五星级。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红星新闻,如果参与星级排名,评级机构会派专人到高校作评估。根据评分不同,收费不同,如大学需要在官网和榜单等宣传资料上展示星级评分结果,收费大概在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人民币不等。
熊丙奇告诉红星新闻,类似QS星级认证体系的服务一般被归为广告费,而不称排名费。“正规的排名机构不要求大学提供经费,但大学到底需不需要为排名而出费用?实际上,还需要根据排名机构的情况而定。”
在熊丙奇看来,排名机构本身有一定的社会关注度和知名度,在排名之外,如果校方想通过评级机构的官网进行宣传和有关的展示,机构就会收取一定费用,此时它们就作为一种商业化的宣传工具。
【公正之忧】
太在意排名,恐催生“钱名交易”
红星新闻注意到,一直以来,QS声明“利益冲突”无法影响其排名,其内部流程足以屏蔽咨询或广告服务对排名结果造成变动,但教育研究者仍在担心商业化服务对排名公正性的影响。
据熊丙奇介绍,曾有媒体曝光,有的评级机构私下找校方,询问要不要提高学校排名。评级机构向学校提供有关的咨询——如何根据排名指标来办学,以或明或暗的方式要学校提供一些经费赞助。“虽然这种模式被诟病,甚至存在某些利益输送,但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付费的咨询服务。如果不提供,评级机构还可能会暗示你的排名会受影响,这种实际上会极大影响到排行榜的公信力。”
2021年5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研究亦显示,世界大学榜单评级机构从事的商业活动(包括向大学兜售咨询、分析或其他服务)对其公正性造成负面影响。
↑UC Berkeley 一项研究对评级机构商业活动扭曲排名提出质疑。
该报告作者、高级研究员Igor Chirikov指出,对于频繁接受和偶尔接受QS收费服务的大学对比结果显示,五年内前者在QS世界大学整体排名和师生比得分超过后者。(为排除高校本身质量改善因素,研究还将QS和THE之间的排名波动以及官方统计数据纳入考量范围。)
法国NEOMA商学院经济学副教授Julien Jacqmin在《Education Economics》一文也提到,投资更多广告与更高的排名和绩效指标显著正相关。
不同的评级机构赖以盈利的商业活动也各有侧重点。Igor Chirikov指出,排名机构的收入或多或少都来自于大学,从排名的大学中获取广告利润并为大学举办某些线上活动。但不同的是,THE泰晤士高等教育和U.S.News自发地为公众提供大量订阅内容,因此他们对大学的依赖要比QS少一些。
熊丙奇指出,当前,多数高校过于在意自己的排名,结果就是导致以上“钱名交易”空间的存在。“如果大学理性看待这种排名,实际上就可以减少这种所谓为了提高排名的交易现象。此外,根据排行榜的指标来办学,只会带来学校办学目标的偏移,产生更多的经费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