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蔡越坤,原文标题:《经观头条 | 资产荒风起、投资逻辑生变 放贷机构“抢食”专精特新》,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2年4月份的一天,走出客户公司的大门,带着一些惆怅思绪,陈正接连抽了几根香烟。他郁闷的是,这一次来见客户,竟然无功而返了。


陈正是西北地区一家租赁机构负责制造业类企业的高级项目经理。4月25日,这家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客户还打电话让他第二天前去沟通贷款条件等,表达出了强烈的融资需求;而26日来到这里,这家企业突然告知他先不考虑融资租赁贷款了。


这家企业属于西北地区一家“专精特新”的企业,是被他寄予厚望的优质客户。出于好奇,陈正进一步询问企业融资负责人后才了解到,该企业在4月25日,被一家国有大行给予了利息更低的银行贷款。


今年以来,陈正并不是第一次经历势在必得的放贷项目被银行抢单的情况。


新一轮的“资产荒”困境正在发生。


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多位金融从业人员了解到,2022年以来,部分银行、信托、非标等机构出现了争抢优质客户放款的情况。资质差的企业无人无津,越优秀的企业,融资可选性越多。


伴随着疫情反复多发、俄乌冲突、国际金融环境动荡等多重影响,内外部风险挑战增多,房地产市场及平台经济等是风险管控工作的重点。政策预期之下,金融机构们不断地在修正与调整锚定目标资产的投资逻辑。


一位南方银行人士透露,近两年房地产企业发生信用风险的情况非常多,导致银行对优质客户的筛选标准更高,在整个贷款需求不旺盛的情况下,他所在的银行放款客户主要以“一二线城市+国企”两个指标为主。此外,一些地区的城投企业曝出风险,这类放款客户也会被调出名单,例如,目前已经发生了逾期风险的企业,基本无法进行新增贷款,又如贵州等地区的非标频繁出现风险的网红地区,一般也无法进行新增贷款。而专精特新等制造企业,开始进入到金融机构放贷的法眼。


该人士坦言,从2020年上半年开始,在央行不断降低资金成本的政策下,银行已经不断地给小微企业实体经济输血,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市场需求也在逐渐被满足。而近两年疫情反复的不确定性,企业对于融资扩大生产经营等动作,往往观望为主。


陈正对此也感同身受:2022年以来疫情反复,部分企业因为原材料供应链延迟等影响,出现了延迟放款的情形。以及叠加房地产行业风险频发以及各地出现风险的企业事件不断增多,出于避险角度考虑,优质的信贷客户成为“陈正”们追逐的“香饽饽”。


一、追逐“安全资产”


4月25日,一家国有大行对上述婉拒陈正的“专精特新”企业表示,可以提供贷款,利息更低,而且最快两周就可以放款。


相较之下,陈正所在的租赁机构,提供贷款需要进行严格的风控审批等,放款时间最快也需要近一个月。更让该企业客户暂时不考虑租赁贷款的原因是,非标贷款利息基本都在7%左右。而银行提供的贷款利息基本在5%左右。出于融资成本角度考虑,该企业与陈正的融资合作只好暂时搁浅了。


此前有一家做制造业类企业的上市公司客户,因为风控问题曾被陈正所在的公司否决过,未进行放款。今年陈正再与其沟通融资需求时,企业已经不接待了,连详细沟通贷款条件的机会都没有。


租赁机构过去做的部分产业客户,现在都很难做了。银行对租赁等非标机构的挤出效应非常明显,以前的很多客户今年到期后无法继续合作,嫌弃租赁的融资成本贵。这背后的主要原因,与现在银行都围着优质的制造类产业客户相关。陈正切身体会到,这一变化非常明显。


一方面安全资产遭到投资的追逐,另一方面,银行等机构对于出现了风险的信贷客户融资会更加谨慎。银行贷款“客户名单”的增与减背后,是金融机构们在政策预期与经济发展动态中,对锚定目标资产的投资逻辑进行调整。


近年来,为了防范风险,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房地产行业、平台经济、教育行业等监管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在房地产企业、地方城投公司等违约风险事件频出的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与方向相应改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因为当下不少企业出现流动性风险事件,金融机构对于有潜在风险的企业担心和回避,更优质的客户则成为银行、租赁机构等热衷追逐的合作对象。例如,专精特新类客户,目前很现实的情况是银行在实实在在地提供支持。目前整个市场融资环境变了,从金融机构角度,因为房地产等传统行业近两年风险频发,金融机构轻易也不敢给放款。相比较而言,专精特新企业是以制造业为主,相对而言企业生产经营、利润等比较稳定。


记者从北方地区一位银行信贷人士获悉,目前该行存在一份“2022年房地产开发经营类企业引导名单”,将房地产企业主要划分为A、B、C三挡。其中A档企业主要以国有房企为主,而民营企业数量非常少。A档企业也是该银行重点去营销的客户。其次为B档企业,为限制营销类的企业,B档企业客户包括碧桂园等个别民企,其他也多为国有房企。C类房企多是已经出现风险的房企客户,基本不能进行贷款融资。


对于这份名单的划分背景,该人士坦言,因为银行有追责制,信贷出现后相关负责人会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且也会加大银行的坏账。因此,银行会尽可能满足优质客户的信贷需求,而对于出现风险的企业客户,在放款时会更加谨慎。


此外,从数据看,房地产开发资金中,源自国内贷款的部分,同比增速持续走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房企国内贷款下降23.5%,显示银行、信托等对房地产投放的积极性下降。


二、钱便宜了


为什么今年的业务这么难做?


就陈正的感受而言,其所面临的业务开展压力,源自于钱便宜了。


4月25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1%。这是2022年的首次全面降准,也是自2020年疫情以来的第6次降准,包括4次全面降准及2次定向降准。


陈正发现,此次降准后,银行对于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加大。尤其是对于优质的制造类产业客户而言,企业贷款利率出现了明显的下调。相比较银行的借款而言,非标贷款的业务开展压力就更大了。


经济观察报记者向多家银行调查了解到,目前,银行贷款利息确实有所下调。4月26日,建设银行一位信贷经理向记者表示,每次央行降准后,各家银行也都跟着调存贷的基准利率,现在监管鼓励银行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也就是说把贷款的利率做得更低。目前抵押贷,即以法人或股东房产做抵押,一年期的利率是3.85%,三年期的利率是4.35%;如果是信用贷款,符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信用贷额度可以到500万元。


兴业银行一位信贷经理向记者表示,去年基准贷款利率是年化3.85%,今年的基准利率是年化3.7%。实际贷款利率在此程度进行适当上浮,去年企业实际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年化4.1%左右。今年已经下降至1年期3.95%左右。具体实际利率根据企业的纳税额,流水,企业征信等进行判断。


从数据来看,东方金诚研报指出,受2021年12月和2022年1月1年期LPR报价连续下调带动,企业贷款利率进入一个较快下行过程。2022年一季度,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4.4%左右,较2021年下降了0.21个百分点,而3月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为4.37%,续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新低。此外,央行披露,3月以来已经有一百多个城市自主下调了房贷利率,平均幅度在20个到60个基点不等。


陈正坦言,从企业角度而言,优质的企业融资成本在逐渐下降,这对于支持实体企业经营发展而言是有利的。


央行降准的背景下,一方面,企业的贷款成本在同步下降,另一方面,投资市场的波动,让一部分钱涌入银行;降准后,存款利息、以及国债收益率等逐渐走低,银行的存款类、理财类产品的收益率也在走低。


记者发现,当下银行理财收益率普遍下滑至在3.5%以下,“宝宝类”理财收益率基本破“2”。4月11日开始,截至5月5日,2年期、5年期、10年期中美国债收益率仍然处于倒挂的状态。4月下旬以来,多家银行大额存单产品利率相继下调。记者了解到,4月27日,部分国有银行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下调0.1%至3.25%,股份制银行最低三年期利率下降至2.9%。


利息走低,使居民与机构投资者追逐安全资产的情绪加剧。


从普通百姓投资的角度来看,表现比较明显的是银行的大额存单开始受到普通百姓理财的追逐。


一位国有大行的客户经理表示,近日大额存单受追捧,主要是因为市场预期存款利率下行,理财产品吸引力整体不足,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等,引发部分投资者目标转向大额存单产品。


上述建设银行一位信贷经理介绍,目前定期存款的价格是一年期2.0%,两年期2.5%,三年期3.15%。而相比较2019年时,3年期的大额存单利息高达4.125%。2021年3年期大额存单的利息也基本在3.35%。


5月5日,记者打开建行APP发现,最高年利率为3.25%的大额存单,最低起存金额为20万元,仅有1年期的可供投资者选择,3年期的产品处于售罄的状态。


记者通过国有大行APP了解到,目前工商银行20万元起存一年期、二年期和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分别为2.1%、2.6%和3.25%;招商银行目前20万起存一年期、二年期和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分别为2.2%、2.8%和2.9%。


上述信贷经理补充表示,2022年4月份降准后,银行的存款利息也出现了下调。大额存单开始受到客户争相购买,尤其3年期的大额存贷目前比较抢手,需要每天早晨打开手机银行进行抢购。


今年以来,西安的李先生投资股票、基金都亏了不少,现在这个行情投不敢再投资二级市场了。往年都看不上大额存单这么低的利息,但是今年,他已经买了50万的3年期产品,收益率3.25%。


投资机构也面临着利息走低后优质资产缺乏的情况。


华东一位保险资管人士向记者表示,当下行情下,即使利率低一些,也越来越呈现出机构投资者去抢配优质资产的情况。例如,近日他参与的一笔AAA的债券认购,发行人是做交通建设行业,发债利率低至3%,相比较2020年而言,目前的利息又下降了至少50BP,但是不少同业争先去购买。“目前的情况是,区域好的地区国企城投票面利息降低了很多。但是尽管利息低一点,大家还会抢着去配。而且在投资前需要与承销商对接预约,否则肯定抢不到额度。”该人士补充表示。


他坦言,保险资管的投资属性是配债时还是偏谨慎为主,担心发行人信用问题,因此更加重视信用资质好坏,尽量去配置安全系数高的AAA债券。AA及以下的债券目前基本不会去配,信用等级较低的债不会去配。主要以国有企业和城投发行人为主。在投资筛选时主要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内蒙、贵州等地配置标的非常少。


三、企业信贷需求趋弱


钱便宜了,企业贷款热络起来了吗?为何资产荒还在风起?“到底要不要继续接订单?”这成为3月份以来,华北地区一家生产加工类企业面临的尴尬问题。


5月5日,北方一位券商债券承销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在帮助该企业进行股改融资时了解,因为受疫情影响,物流配送问题导致产品大量积压在工厂里,原计划2022年上半年进行融资可以扩大再生产,上半年的情况使得该企业对融资计划进行了延后。


经济观察报调查发现,造成在银行等机构抢客户的背后,企业信贷需求减弱加剧了此轮“资产荒”的局面。


上述北方一位券商债券承销负责人坦言,上述不敢接单的企业主要顾虑在于,3月份以来,受各地疫情管控影响,物流却迟迟发不出去。


企业一旦接单,一般来说,客户会预付30%的首付款,客户下单后,工厂全部组装生产完毕后进行物流配送。但是受疫情影响,企业无法及时进行物流配送,进而导致产品大量积压在工厂当中。现在车间里东西都挤压太多需要另寻厂房进行存放。产品没办法及时进行物流配送,剩余70%的货款也拿不到。而如果不接单,工厂里几百号工人面临失业的局面。


此外,这家企业今年上半年想尽快融资,主要想扩大再生产。但是最近,企业的目标主要想正常安稳的经营“活下去”。2022年上半年再融资的计划暂缓了。


该企业上半年生产的产品无法及时进行物流配送,导致扩大再生产的风险也会加大,进而再融资的风险也加大了,因为融资之后企业要付相应的资金成本。与其这样,还不如晚几个月在进行融资。


不仅如此,陈正向记者表示,2022年以来受疫情反复影响,部分企业也因为原材料供应链延迟等影响,出现了延迟放款的情形。例如,他2021年底以来接触的西安的一位客户,2021年底以来,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减产,原先的融资计划也出现了暂时延迟的情况。2022年春节后,原计划尽快融资放款,但企业也因为供应链等影响,直至4月份才完成放款。


从数据来看,2022年4月1日,央行披露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11.4%,增速环比持平,比上年同期低1.2个百分点。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13万亿,同比多增4000亿,主要是企业贷款,特别是企业短贷、票据融资同比多增。


对此,国信证券发文表示,3月以来疫情扰动对经济带来较大冲击,3月中下旬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3月信贷投放处在高位。4月份应对疫情的支持政策仍在延续,但力度有所下降,并且疫情给实体经济带来较大冲击,信贷需求弱化。2022年稳增长是主基调,但年初以来的金融数据仍反映了实体融资需求偏弱。预计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稳增长政策将继续加码。


对于此轮“资产荒”背后动因,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向记者表示,近期国有大行普遍将存款利率下调0.1%,是近期资金面宽松的主要原因,也直接带动了大额存单利率下行。同时受疫情影响,经济活动较弱,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在下降,这样需求端下降也会导致资金面宽松。等到疫情有效控制,经济活力上升,资金需求自然会上升,资金面宽松状况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四、新一轮“资产荒”


回顾两年前,2020年5月2日,经济观察报刊发《低利率时代“资产荒”困境何解》。“资产荒”,即过剩的资金追逐相对稀缺的资产,负债端成本降幅不及资产收益率降幅,导致资金资产价格边际失衡的市场情景。


经过记者多方了解,此轮“资产荒”困境更为独特——资金充裕了,但企业需求却弱了。这是2022年以来银行等机构抢夺优质客户背后深层次原因,也是形成此轮“资产荒”独特之处的因素之一。


吴照银称,因为实体经济疲软,导致部分企业没有资金需求,导致金融机构的资金过剩,资金匹配不到资产,进而出现“资产荒”的局面。


陈正表示,在此背景下,越优质的客户,银行、非标机构都会争相去放款。因为银行贷款利息走低,因此对于这类客户的挤压效应非常明显。因为对比之下,原先的客户认为非标融资成本比银行高了不少。


吴照银认为,以往的资产荒大多是货币供应过剩,过量的货币难以匹配足够的资产形成资产荒。而这次的资产荒不是货币供给端或者说不完全是货币政策造成的,部分原因是有效资金需求不足造成的资产荒。同时由于经济整体较弱,交易员难以找到优质资产,也会造成资金欠配,形成“资产荒”。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表示,近期资金面偏松,背后是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央行通过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引导市场流动性进入到较为充裕的状态。另外,这也是宽信用与宽货币之间“跷跷板”现象的一种体现,即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房企信用风险持续暴露背景下,银行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避险惜贷心理,宽信用成色不足,进而造成部分资金淤积在银行间市场,宽货币效应明显。


王青表示,今年“资产荒”有两个直接原因:首先是近期房企信用风险持续暴露,机构投资者被迫减少相关标的配置;其次是当前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继续实施高压监管,一季度城投债发行量与净融资双双同比下滑。由此,本轮“资产荒”主要源于配置标的不足,而非资金来源过度充裕。确实,近期银行正在下调各类存款利率,但存款搬家效应尚不明显,相关资金配置需求增加并非本轮“资产荒”的主要原因。


五、局面何时扭转


此轮“资产荒”将何时扭转,成为所有投资机构重点关注的问题。


目前,上述北方券商债券承销负责人的手里积压了几个IPO项目,因疫情原因无法进场尽调,导致企业IPO进程拖延。


在他看来,如果疫情影响缓和,企业经济活动逐渐恢复正常,企业正常的融资需求也会加大。


从宏观角度,5月份资产荒会持续吗?招商证券研报表示,资金面会不会反转?当前的环境兼有2020年4月和2021年5月的特点,两个时间点接下来都面临着资金反转的压力,这给中高等级信用债杠杆策略提出了不小挑战。可是,今时不同往日,房企债风险及疫情都是制约,资金有望维持平稳;若要触发收紧,情况或与去年6月上旬类似,难以造就变盘。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副总裁、高级分析师万颖表示,国内针对疫情的封控措施再度影响企业运营,这将继续对经济信心和活动造成压力,并增加银行的资产风险。但是,穆迪对中国银行体系的展望为稳定,原因是中国政府可使用多项政策工具有效支持经济活动和信贷需求,从而有助于信贷稳定增长并控制银行业资产风险压力。例如,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后,央行和各金融监管机构于5月4日宣布将制定具体措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并支持经济增长。


5月4日,央行发文指出,要加快推动已经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精准落地,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优化金融服务,支持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推动小微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支持外贸、服务业、民航等困难行业纾困,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努力提升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支持粮食、能源生产保供,保障物流畅通和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支持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对于未来资金面宽松持续时间,王青认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尚未得到根本性缓解,后续政策面还会进一步加力,其中二季度降息、降准都有空间,资金面偏松格局有望延伸至年中前后。下半年在疫情受控、地产回暖预期下,经济增长动能有望再度转强,届时政策收紧有可能带动市场利率趋势性回升,也就是说,资金面走势有可能重复2020年下半年的收紧过程。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正为化名。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蔡越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