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乌冲突的展开,网络信息空间里也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也许永久改变了未来战争的传统形态。”

“后真相时代,参与国际舆论斗争,要有判断能力——它是一个什么样性质的问题,背后意图是什么。”

在东方卫视5月2日播出的第141期《这就是中国》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教授通过剖析俄乌军事行动背后的信息战,来理解信息战的规律、了解信息战的打法、寻求信息战的启发。

范勇鹏:

随着俄乌冲突的展开,在物理空间的战火之外,在网络信息空间里也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这场信息战我觉得是史无前例的,也许永久改变了未来战争的形态。

信息战的第一个结果就是真相的消失。在开战前就各种消息满天飞,最早是美国言之凿凿地宣布俄军2月16日开战,但俄军做出了一个撤军动作,随后24日又突然进入乌克兰。

战局开始之后,更是各种真假消息大混战。俄军过去的各种排练演习镜头被当成俄军的行动在网上疯传,其他国家的战争视频也被张冠李戴安在乌克兰战场上,甚至乌克兰自己的防空导弹击中民房,也被说成是俄军空袭。

从俄乌冲突开始,就有人担心或炒作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端。这当然是夸大其辞,但在网络信息世界里,这确实是一场货真价实的“世界大战”。

首先,涉及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俄乌双方。实际下场参战的绝不仅仅是俄乌双方,美国和北约都是直接插手,大企业、大银行、非政府组织、国际机构以及各种专业、行业组织都参与进来,就连中国等等这些不相关的国家和地区也被裹挟其中。冲突已经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两支军队之间的战争。这就是未来战争的形式。

其次是引发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分化组合。美国和北约坚定地站在乌克兰一边,还搞道德绑架,要挟别国跟进,但多数国家抱之以冷淡姿态,就连美国盟友沙特和美国近几年大力拉拢的印度都不怎么赏脸。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采取中立立场,不跟进西方,批评西方的声音也逐渐增加。


不少有识之士都看出来,这场战争动摇了美国的霸权体系,是“反对西方霸权主义持久战”的序曲。俄乌冲突不仅仅在世界上导致了观念的分裂重组,在西方内部也引发了意见分歧,匈牙利、塞尔维亚这些国家跟西方的冲突由来已久,相信随着能源价格、难民问题的发酵,不久就能看到美欧之间的裂痕日益明显。

最后一点是全球大众深度卷入。信息战本身不是什么新鲜事,2003年美国打击伊拉克的战争开启了信息战的一个新形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电视实况直播的战争,也是媒体参与度空前提升的一次战争,当时就给全世界带来很大震动。2003年的这场信息战,其主体是媒体,可以说当时谁操纵了大媒体和新闻社,谁就拥有绝对优势。

然而今天的主角是社交媒体平台,普通网民都被卷入其中。《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说,这是第一次由个人拿着手机在TikTok(短视频平台)上进行报道的战争。这种变化对双方都是一把双刃剑,美西方没有办法再靠传统媒体的优势来垄断信息;反过来,俄罗斯也没有办法垄断战场信息。所以,这场战争看起来好像已经没有局外人了。

不少人认为俄罗斯输掉了这场信息战。比如,美国大西洋理事会的一位专家就说俄罗斯也许能在“开火的战争”里取得胜利,但乌克兰会在信息战上大获成功。我们国内也有不少人认同这种看法。但我的看法不太一样。我认为从局部地、战术地来看,乌克兰及其背后的美国北约集团在信息战里获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从全局地、战略地看,这场信息战的后果十分复杂,并且最终在战术和战略上可能都是不利于西方集团和乌克兰的。

乌克兰发布的“感谢”视频改了两遍,补上“日本”。

首先,任何一种武器都是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杀敌,用得不好则会伤己,弄巧成拙。信息战也是一样,它对使用者的技巧和控制能力要求都很高,一不小心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像冲突初期,乌克兰在网上发布了大量的宣传产品,但频频穿帮,或被人发现造假证据,还暴露自己的纳粹色彩。再像泽连斯基的演讲,还有乌克兰在推特等平台发布的很多宣传海报,结果经常不是得罪德国、得罪美国,就是得罪日本,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也说明如果没有了一个真实的“道”,仅仅靠传播的“术”,或是在信息战里边玩一些小把戏,是很容易弄巧成拙的。

其次,就是悲情牌用力过猛,效果适得其反。乌克兰和西方国家本来是想通过这场信息战,打造乌克兰作为一个受害者的悲惨形象,博取世界的同情支持。但由于它使用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对俄罗斯进行极限制裁,反而把乌克兰的悲情牌打成了俄罗斯的悲情牌,还勾起了全世界很多国家对美西方长期霸权行径的痛苦记忆,催生反帝精神的觉醒。就像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赫德森就说了一句话,美国的政策最大的意外后果,是把俄罗斯和中国以及伊朗、中亚和其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拉到了一起。

第三,西方不断把自己主导的国际制度武器化,其实也是一种“自杀”。这次信息战向世界人民暴露了一个重要事实,就是西方所有的新闻机构和社交媒体平台都不是中性的,都可以拿来用作武器。这种武器化的做法短期内可能会产生巨大的杀伤力,但长期看却会挖掉自身的信用根基。

其实不仅仅是信息战,西方整个制裁行动全方位地破除了西方主导的国际制度的虚伪性。从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到国际银行业,再到医学、体育、科学、艺术等行业的国际组织全都不伪装了。这是在挖掉美国主导的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最后的信用和合法性。

在《这就是中国》第136期里,张老师讲了这么一段话,“美国主导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都有可能逐步一路走衰”。这个判断正在被当下的事态不断证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在根本上已经没有人信了。

中国从俄乌冲突里边能学到什么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在三个层次上获得启示:

首先,在战略层次上,我们要进一步做好话语建设。信息战里的舆论斗争,看起来非常热闹的都是“术”的层面的操作,但真正决定胜败的往往是背后的“势”。这个“势”就是话语权和公信力。2003年伊拉克战争,世界上那么多人都被美国西方的信息战操纵,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它的价值观和话语霸权是有这个“势”的。今天的俄乌冲突,西方投入的信息战手段远远超过2003年,但效果却没有那么理想,也是因为西方价值观和话语霸权本身已经千疮百孔,没有这个“势”了。

而我们有自己的理论和话语体系,而且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所以我们的“势”是上升的,是有生命力的。另外,我们还有五千年的文明底子,有发自内心的自信。

但是说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又不能过于乐观,真的等到大敌当前的时候,我们想想自己身边会不会有“第五纵队”?一旦遇到对手发动的信息战,我相信最终我们能打赢,但也许要付出不必要的代价。所以今天我们更要从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战略高度来重视这个“势”的建设,从根子上解构掉西方的话语,批判肃清那种认为西方就是代表国际社会、就是世界文明主流的观念。

其次,在制度层次上,我们要打造新的信息战指挥中枢和作战系统。俄乌冲突信息战再次提醒我们,战争绝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一旦开打就是全面战争、超限战争,应对思路也必然是全局性的。

我们也许要考虑建立信息战的指挥中心,战时来全面领导网络信息战、舆论战,打响中国话语的全面战争,不给敌对势力的信息围剿留下任何机会。建立起这个中枢机构后,要给民间力量和人民群众留出更多的空间,当然前提是有甄别鉴定、有约束惩戒机制,要形成信任和授权机制。这样,我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形成万船出海、人民战争的格局。

最后,在战术层次上,我们要充分吸取经验教训,锻造出必胜之剑。

第一,要重视平台建设。俄乌冲突暴露出一切平台皆非中性,西方的平台在战时一定会被当作武器使用,所以一定要打造自主的新闻和网络平台,否则将来一旦战斗打响,我们将和今天的俄罗斯一样面临被封口的命运。

第二,要克服答辩心态,不落入对方设置的议题。由于长期的心理惯性,我们的一些人在面对西方时,仍存在某种答辩心态,往往不假思索地陷入对方的议题套路。在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里,都暴露了我们有些人急于自省的心态,这个心态一定要克服。没有“心胜”是打不了胜仗的。

第三,要清理西方理论在新闻传播等领域的不良影响。例如,美国新闻理论一向标榜所谓“新闻专业主义”,实质上强调的就是美国的一种意识形态,它鼓吹所谓的“客观独立”,实际是要独立于党、独立于中国人民,说白了就是不讲政治,不讲“新闻是为了谁”的问题。

但是俄乌冲突表明,在真正的斗争中,如果你没有了政治思维,就会变成被人欺骗利用的“傻白甜”,甚至是为虎作伥的“背叛者”。这次俄罗斯就没有少出这种人。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要从知识生产的机制上开始深入改革。

总之,对中国来讲,俄乌冲突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案例,我们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未来极有可能发生的信息战里立于不败之地。

谢谢大家!



圆桌讨论

主持人:刚才范教授在演讲当中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在俄乌军事行动、军事冲突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些热点新闻、转发视频,很多观众朋友都可能阅读过,事情过去之后,发现原来这是假新闻。但是对于正在进行的军事冲突的某一方来说,可能这样的信息战就发挥了作用,所以信息战对于个体来讲往往是后知后觉的,但效果又已经造成了,这一点怎么来破?

张维为:西方媒体包括CNN、BBC等,基调非常简单的,就是乌克兰人民在英勇战斗、抵抗侵略,俄军打得一塌糊涂,最后就是侵犯人权等等。

但是稍微时间长一点,你就发现很多东西经不起推敲。比方说我自己看到的一条新闻,后来才知道是乌克兰的一位网红妇女,怀孕,在医院里受伤,脸上是血,然后就被打造成了一场舆论风波,它达到就是你讲的这种效果。但后来这个女孩子自己站出来说,当时不是这样一个情况。可见某种意义上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做得过火之后,结果反噬你自己。

现在处于后真相时代,对任何一个个体包括中国的观众来说,你自己要有判断能力,很多东西凭常识就知道了,有些东西可能是带节奏的。再比如,乌克兰讲的辉煌战果,你一听就知道里边水分很多,大概就可以平衡一下,最后逐步逐步地水落石出。

范勇鹏:为什么今天我们重点要聊这个狭义的、在网络舆论空间里的信息战呢?在军事学研究中有一个传统的广义信息战,它是一个军事概念,是指围绕着信息的获取、使用、控制,然后双方通过破坏对方或者利用对方来保护己方的信息系统,展开作战活动。它也有很多新现象,比如美西方的卫星或者马斯克的“星链”、无人机等,但它是在原有技术应用上的一种提高,并没有出现一种模式的转换。

但是今天这个狭义的信息战,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模式,社交媒体和个人自媒体成为中心。它的威力主要有几个层次,第一,在俄罗斯国内,它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阻碍形成共识,有相当一部分人被洗脑,大量普通人被洗成了所谓的“国际价值派”,不自觉地服从于西方趋势,还有一部分精英甚至与西方里应外合,也就是普京讲的“第五纵队”或者“西方的耗材”,这给俄罗斯带来很大的被动。

第二就是在战场上,它用假消息轰炸,释放俄军失败的信息,甚至还有一些非常反人道的纳粹做法。比如拍摄俄军的遗体照片发给他的家属,这真的是很野蛮、很残忍了;通过这种手段,打乱俄罗斯的一个重要计划,即俄罗斯一开始是想打造一个仁义之师的形象,所以它一开始进去的时候,车队等红灯,遇到堵车还要排队,俄军士兵下来指挥交通,士兵去加油、购物还会付费,但西方搞的信息战把俄罗斯的这一构想完全给破坏掉了,反而让俄军饱受自缚手脚之苦。所以,在未来的战争里边,我们不仅要关注怎么做,更要关注怎么讲,正面形象往往是需要讲出来的。

第三是西方的信息战给乌克兰的民众打气,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反俄情绪,给俄方的行动造成了更大阻碍。

第四就是在国际上给俄罗斯的声誉造成了巨大损失。虽然非西方国家跟进制裁的不多,但各国都有一部分老百姓受到蒙蔽,反俄情绪比较强。

主持人:其实随着战事发展,随着信息战的打响,我们明显看到这些作用是在显现出来的。我们观察这将近20年西方在军事行动中的信息战用法,当然技术条件变化,具体的打法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一脉相承,就是议题设置的能力,它总能够产生很多议题,能让你把目光聚焦到他所要带的方向去,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或者说我们需要警觉的是什么?

张维为:实际上我们研究了西方和俄罗斯,俄罗斯这方面的能力是相当强的,但它这次没有平台。我给你举一个例子,2014年夺回克里米亚的时候, RT(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在欧洲和美国都是可以播节目的;西方当时还比较自信,让它自由播出节目,结果RT的报道设置了很多议题,大家记不记得,一开始西方全都是谴责俄罗斯这个行动的,然后突然俄罗斯推出一个美女检察官,一下子又全是报道这件事,因为西方媒体也要赚流量;那次就证明RT和俄罗斯有关部门有密切合作,突然放了一个现任美国副国务卿纽兰跟美国有关方面的电话,整个录音全部放出来,纽兰在里面大骂欧盟,人家一下子就觉得原来是你们搞的一出戏。最后民调显示,法国、德国有一半的民众、甚至超过一半,更相信RT的介绍。但是,这次RT的作用一点都发挥不出来,有点像特朗普一样,哪怕有八千万粉丝,说禁就禁。

此外,信息战还分大国和小国,小国真是没有办法,不要说现在,即便是过去传统主流媒体的时代,针对一个小国,BBC只要造一个谣,CNN造一个谣,马上国内就政治暴动了,政权就要下台了。但像俄罗斯这样的大国,毕竟是大国,即使一开始在整个舆论战场上是失利的,但还是可以稳步实现我的战略目标,以后看明白的人越来越多了,所以大国小国是不完全一样的。

中国也是如此,要是完全放开打,也许就是他们更强一点;但随着我们的战略目标一个个实现,未来情况会不一样,会变化过来的。所以我觉得大国可以自信一点,但是要研究他们的做法,他们真的是打仗。

范勇鹏:打仗里边是有很多战术的,这个美国人研究得非常透。我就举几点非常有意思的,美国在信息战里边用的话术,今天用在俄罗斯头上的,将来都有可能用在别人身上,比如第一条叫“神棍算卦式指控”,意思就是开战前先指控俄罗斯要动武,这个情况下如果俄罗斯不动,美国则可以说你看我威慑成功,如果俄罗斯动手,美国就可以说你看我预言成功,业就是说不管怎么样,正反两面都是它得分。这种招术其实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一点都不新鲜,过去的江湖骗子、封建迷信算卦用的都是这种话术,就是我用一句话说出来,它正反都有理。这一招将来是我们要非常警惕的,它会提前给你扣一个帽子,然后不管你做还是不做,最后都非常被动。

第二种常见方式是“诬告式指控”,俗称“泼脏水”。比如最近说俄罗斯士兵屠杀平民;如果确实有,那么西方肯定就赢了,如果没有呢,就需要俄罗斯去做大量的证明解释工作,等于把这个成本扔到你身上来了,你要付出这个代价。

这背后其实有一个科学方法论的问题,在科学上你要证明一个东西有,是很容易的,但要证明一个东西没有,是很难的。比如说我们想证明世上有鬼,那我看到一只鬼就可以了,但是我想证明世上没有鬼,我花一千年也不能保证第二天不会看到一只鬼,这就是“证有容易证无难”。今天俄罗斯就陷入了这种“证无”的困境,非常难。这种自证有时候代价还会非常惨重,就像《让子弹飞》电影里的六子,被诬陷多吃了一碗粉,最后要剖腹自证。但是,你证明了又怎么样呢?你证明完了,真相已经不重要了,节奏已经带完,损失已经造成,想想利比亚、突尼斯、伊拉克这么多国家,国家已经荒废了,人民的命没了,和平生活结束了。包括一些舆情事件,大众的热情已经耗尽了,这时候即使真相出来,关心的人也不如当初多。

这一招美国实际用得非常老练,并且已经用在中国身上,包括在新疆、香港的所谓“人权问题”,包括“新冠病毒起源于中国”等等,都是它先提出来,泼了一盆脏水,然后你要去证明“我没有”,这是很麻烦的一个情况。

主持人:但是你不解释、不证明还不行,因为如果沉默,它就当你就是有。

张维为:我觉得不用太担心,关键是第一一定要自信。第二,一定要有担当。第三,一定要知己知彼,了解你的对手,一项项跟他比较,不用害怕。

我觉得一定要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有整体的把握和认知,西方设置议题是可以破解的,比方说这次俄罗斯有大量资料公布美国在乌克兰的生物实验室,聚焦每一个细节,人名、资金、编号等等,西方美国一点都不敢回答。他们不敢说你公布的是假的,不敢说这是你的信息战,实际上俄罗斯公布这么多的东西,美国哪怕指出一个细节是错的,比如这个人名是假的,这个细节是没有的;但就在这个事情炒得正热、俄罗斯较占上风的时候,突然出来一个布恰屠杀事件,对于布恰事件,当时俄罗斯的反应也是对的,它要求召开安理会会议来辩论这个事情,但英国代表说不讨论,这就是美西方的一套组合拳。

所以,我们面对大国一定要自信,特别是给你一些比较公开的场合可以辩论、可以说明、可以讲清楚的,要参与;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可以重视它,不用太害怕。有时候,美西方这种雕虫小技玩得多以后,你可以告诉他,最终吃苦的是你。越喜欢愚昧,就呆在愚昧中,这句话是有力量的,背后是发自内心的自信。



4月3日,乌克兰布查镇。图自乌国防部



主持人:我们为什么要深度地剖析、一个个案子来看,在俄乌军事行动当中,我们看到信息战的影子,就是要让大家学会去判断他们的议题以及议题背后的目的。就像张老师刚才说的,我们自信担当,这是一个道,但是在道的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学会术,这样你就知道怎么去打信息仗了。

张维为:参与国际舆论斗争的学者也好,普通人也好,讲得夸张一点叫你要有“火眼金睛”,一瞬间凭直觉判断出来,它是一个什么样性质的问题,它背后意图是什么。你身在这个环境里边,经常跟他们交流、交锋,凭直觉就能判断得出来。

范勇鹏:我刚才讲到了它的一些手段,我再补充一条,就是它的整个话术逻辑基础是,你看俄罗斯要占领、要侵犯乌克兰,是为了控制东欧,接着控制巴尔干,最后控制欧洲、控制世界,制造一种“恐俄心理”。

它完全不讲背后的是非曲直,实际上这是美国人在冷战里边用的老把戏了。当初美国侵略越南,就是编造了一个所谓的“多米诺骨牌”,说你看越南这张牌一倒,共产主义就要扩张。今天在中国的国家统一问题上,美国也是采取一样的话术,完全无视这是中国内政问题,它就说中国一旦统一台湾,就想控制东南亚,想控制印度洋,控制全世界,然后贩卖这种“恐中心理”。

张老师刚才讲得非常对,就是说面对这种“术”的层面的策略时,你在“术”的层次上跟它纠缠,其实是意义不大的。我主动出击,以攻为守,不要被它设定的议题给带到陷阱里边去,然后主动提出我们的议题,提出我们的观点,这是最关键的。

问答环节


观众1:我是来自苏州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我观察到俄罗斯在这场信息战中,它的表现方式较为传统,而乌克兰则显得更加新媒体化。采用了更加开放的形式,交给年轻人去创新,自由地发挥,这对我们中国有什么启示?谢谢老师。

张维为:俄罗斯这次吃的一个很大的亏,就是能打仗的上不了西方的主流平台,俄罗斯是有人才的。关键是俄罗斯也要总结经验教训。特别在第一阶段,俄罗斯的舆论战是明显输掉的,这里面有西方控制平台的原因,也有它自己各方面做的不足的原因。对中国来说,我们一定要有一批一门心思谋打仗的人,跟西方媒体作战的人,太需要这样的人了。

主持人:刚才这位观众提的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也有观察,在军事行动当中,乍一看乌克兰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但通过在自媒体的种种发酵,西方帮着一起做议题设置,会发现某些时候它也并不处下风。就像泽连斯基,每次出来,除了偶尔有军事装扮之外,大部分时候出来就是那件军绿色T恤。很多人刚开始说他是不是不换衣服,我后来发现他这件军绿色衣服最后也成了一种符号。这些细节,可能这个都是信息战里头策划的一些部分,它都不是简简单单发生的。

张维为:你看扎克伯格,他把“脸书”改名为“元宇宙”,背后的哲学或者理念就是虚拟世界、真实世界不分了,合在一起了。这跟信息战背后的理念也是一样的,虚拟东西,编的假消息,后真相的东西,也可以变成真实,某种意义上很多时候是非常卑鄙的。

范勇鹏:这位观众朋友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背后有可能是一种模式的转换。其实自古以来都是讲舆论战的,舆论战就是要讲一个正义的宏大叙事,不管我们古代的武王伐纣、骆宾王的《讨武曌檄》还是美国的《独立宣言》,是要干什么?它都是要讲出自己的道理,来证明我是正义的。

所以这次俄方毫无疑问还是采取这样一个路子,普京总统发表了几次重要的演讲,他想把自己的道理给讲清楚。但是乌方和西方现在在采取一种微观叙事来解构他,它用一种就像何老师讲的,用一种情绪的、感觉的东西,用个体视角、个体发布、个体传播,那么传统的俄罗斯模式跟它打起来,就像航母打蚊子,非常不灵便。短期效果乌克兰是占优势的,但长期效果现在不好判断。

这对我们的宣传工作和可能发生的舆论战是一个重要的警钟。我们要注意什么呢?一个是在平时的网络舆情事件里边,如果出现了微观个案的问题,不能只在宏观上讲我们取得了多少进步、解决了多少问题,这是不够的,我们也要有一套精细的话语来应对。面对犀利的提问,我们也不能讲八股套话,张老师经常讲不要一上来就三点、五点,西方人三点记不住的。所以我们有时候在学校里边教学培训的时候,张老师有几个很重要的培训技巧,比如说同一个问题,一个长回答,一个短回答,然后用一个一句话的回答,可长可短,你可以有宏观、叙事,也可以有微观的某一个感觉的表达,能够把它一下子给回回去。

主持人:大家其实感受到这次的信息战,不是基于传统主流媒体的那种网络表达,而是社交媒体的、自媒体的碎片化的表达,而这些媒体表达的方式,比较多的就是情绪的引领、感情的带动。这一点就是刚才范老师说的微观叙事这一块,可能是未来大家很值得关注的。

观众2:我是来自温州医科大学的学生徐璐璇。我的问题是我们说到网络竞争除了在互联网上的比拼,还有网络基础设施上的博弈,那么怎么看待此前俄罗斯开展的全俄境内的断网测试?“自断”与“他断”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俄罗斯切断海底电缆对美国会有什么影响吗?

张维为:我们2019年的时候去过俄罗斯,他们就是那一年通过法律要建立自己独立的网络基础设施,然后规定每年要进行断网,就跟西方,跟所谓国际的基础设施断开。他们一直在进行这个演习的。据他们自己的描述,总体还是可以的。

再者,俄罗斯当过超级大国,它有一些做法,你也弄不清它什么含义,可能是它吓吓美国。比方说,它确实派科考船时不时到那些电缆、特别是美洲和欧洲电缆比较多的地方转一圈,展示它有这个能力;它从来不说我要这样做,它说我和平考察,转一圈就回来。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信息战,我就释放这么一个形象,这么一个信息,然后让你自己去猜去。

范勇鹏:俄罗斯这个国家确实有很多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它的安全思维和底线思维比较强。

其实早在2006年、2007年就担心我们今天担心的这个话题了,就是互联网如果美国给它断掉怎么办?单方面停止俄罗斯的DNS(域名系统)服务怎么办?所以俄罗斯一直就在批评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说它不是一个全球公共机构,是一个美国公司,它一直在讲要把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的职能移交给国际电信联盟。当然美国人肯定不干,这是美国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武器。

在这个思想下,普京在2019年签署了一个《主权互联网法》,要求俄罗斯在国内搞一套独立于国际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确保在断网的时候能够运行。当年他们就搞了一次断网实验。这个断网实验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来说是成功了,现在回头看,可能也是在为未来发生的问题在做压力测试,而且俄罗斯这些预防措施绝对是必要的。

未来的解决方案、包括中国未来的战略选择,可能要大力推进在国际上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多元和专业的全球网络机制和网络基础设施,不能再被控制在任何一个霸权国家手中,这才是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包括我们中国自己也要探索来建立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方向。



观众3::三位老师好,我是来自湖南南华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曹星海。对于此次俄乌冲突,我的观察点是,自冲突爆发以来,境外的一些网军开展了所谓的“大翻译运动”,他们把我们国内社交媒体上的一些极个别的极端言论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并配以图片,在境外平台上进行有组织的传播,想请三位老师分析一下,他们的手段,以及对我们有哪些危害?我们普通网民应该如何识破?谢谢三位老师。

张维为:我也看到了“大翻译运动”一些做法,背后是反华势力,像包括台湾的“1450”,但某种意义上也不用太担心,因为他们一直在这样做的,现在只是有更多西方势力的支持。

第一点,战略上要藐视他们,当祖国统一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惩罚这些“1450”,特别是骨干成员,该判罪一定要判罪。其次,我们自己一定要学会互联网上打仗,一定要靠互联网的人民战争。我们网络主管部门肯定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对这类创造舆情并反馈到中国国内的时候,要有办法阻止、提示,但关键是我们自己的网民要长于跟他们斗争、跟他们打仗,找到他们的破绽,调侃他们、揭露他们,有时候都不需要用很多外语,用一些图象就可以。其实,我记得当初“港独”分子、“台独”分子比较猖獗的时候,像“帝吧出征”的仗就打得很漂亮。中国网民有的是智慧。

范勇鹏:“大翻译运动”这样的现象,我倒觉得不用特别担心,它确实会带来一些危害,因为任何社会都会有一些少数的极端言论,你把它放大了翻译到国际上,确实带来一些声誉损失。但是长期来看,它对我们带来的害处,可能还没有它给对方带来的害处大。

应对这种问题有几种方法,第一,用大道来压倒这个邪道,特别是民间力量,像乌合麒麟,他一幅漫画发出去,就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二,在技术上识别、清理。这个东西就像打蟑螂一样,你永远消灭不净,你只能发现一只消灭一只,把它控制在低水平上。第三,我们自己心理上要有定性,要有自信。不要一出现这种问题,就马上反馈到国内,我们自己就开始反思,就开始自我检讨,其实谁家的垃圾筒里都有垃圾,不能说别人从你家垃圾筒里一翻出垃圾,然后全家就开始反省了。第四,以后我们要花更大的力气在第三世界、在“一带一路”沿线,这些国家的人民分得清谁好谁坏,所以我们要通过立足于第三世界来建设世界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