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业再现裁员潮 大学生遇“史上最难就业季”

资料照:上海复旦大学的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

中国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近期接连传出大规模裁员,包括团购平台美团、社交平台小红书、以及近年窜红的多个网络直播平台,如虎牙、斗鱼跟哔哩哔哩等,都相继祭出最高达两成的裁员。尽管相关企业强调是例行性的“人力资源优化”,但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国官方掀起的监管风暴、新冠疫情跟经济下行等利空因素下,互联网企业通过裁员,以求“降本增效”的趋势,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反转的契机。

中国团购平台龙头美团网的最新股价市值逼近9600亿港元(约合1248亿美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但北京多个地区于4月下旬进入防疫封控后,许多市民一上网抢菜,却发现美团疑似缩编规模,关闭了其在北京的小区团购APP“美团优选”自提点服务。

小区团购亏损 美团传裁员20%

据财经网站“新浪科技”报道,美团自4月22日起展开第二轮的“人员优化”,也就是所谓的裁员,而人员裁撤的重灾区正是近期营收不佳的“快买优”业务,包括快驴、美团买菜、美团优选三大部门。此波裁员,再加上4月8日展开的首轮裁员,美团据估算可能已经裁掉公司整体人员的15%到20%以上。

不只美团,多家中国互联网企业也在4月传出裁员,以达“降本增效”的效果。

据“新浪科技”官方微博透露,月活用户超过2亿人的中国社群网站“小红书”于4月21日传出整体裁员20%,范围涉及北京、上海等地的所有部门,被裁撤的人员以应届生和试用期员工为主。

不少员工在网上爆料称,他们都是当天才突然收到解雇通知,匆忙度过自己工作的最后一天。部分被解雇的员工说,公司没有给员工任何讨价还价空间,片面宣布离职赔偿条件是N+1,也就是,按年资再加一个月的薪水,但被迫放弃4月底就该发放的绩效和年终奖金。

面对大规模裁员的传言,“小红书”相关企业透过微信公众号低调澄清,只是“正常的人员汰换”。

近几年大受欢迎的网络直播产业也是另一个裁员重灾区。据财经网站“Tech星球”4月24日报道,互联网巨头腾讯所投资的直播平台斗鱼跟虎牙先后展开大规模裁员,其中,虎牙国际化业务的裁员比例高达七成、国内业务部门也有两成。而斗鱼的裁员比例则为三成,主要裁撤的业务为游戏商务和直播经济。

官方整顿游戏产业 连累直播平台裁员

另外,以二次元动漫闻名的中国视频网站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继成为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概股后,今年3月底还风光回流香港二次上市,但跨足直播领域后,却发现属性不合,近期营收表现不佳,只能裁员减损。

根据财报,哔哩哔哩2021年营收达194亿人民币,年成长62%,但亏损也持续扩大近120%,达近58亿人民币。

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的裁员消息,主流媒体却少有报道。企业也只字不提裁员二字,只以“正常盘点优化”、“末尾淘汰”和“去肥增瘦”等词汇来美化。先前大举裁员的阿里巴巴还称其为“向社会输送人才”,而京东则率先使用“毕业”一词来形容被解雇的员工,受到许多公司仿效。

一名曾任职于深圳的科技大厂、但因工作因素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美国之音,她的朋友圈中近期热烈讨论的焦点便是各公司花样百出的裁员手段,包括,祝福被解雇的员工“毕业快乐”,或无预警地召开沟通会,除告知员工的工作“旅程”告一段落,还于会中分发所谓的“毕业”须知,也就是离职的相关证明。

在这一波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潮中,究竟有多少人失去工作?目前并无确切的统计数字。但中国网信办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自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中旬间,腾讯、阿里巴巴、京东跟字节跳动等12家中国户联网企业的总离职人数约近22万人,总招聘人数则近30万人,其中11家企业的招聘人数高于离职人数,净增用工超过七万人。

对此,浙江大学研究员盘和林告诉中国官媒人民日报属下的《环球时报》:“选择裁员而非降薪,意味着互联网公司经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业务扩张,尤其是多元化方面,互联网公司正在收缩。”

该报道称,中国互联网企业裁员主要是呼应官方的反垄断监管,聚焦主业,适度收缩业务范围以遏制资本过度扩张,同时进入新的领域,以发展为更加成熟的企业。报道还强调,部分企业的裁员并未设定网路流传的35岁“年龄门坎”,反而拔擢更多35岁以上的资深员工。

招聘网站数据 凸显失业人口增加

但基层的实际感受却和官媒报道大相迳庭。这位不愿具名的前深圳科技业员工说,她听到有一些步入中年的老员工被无预警解雇,非常错愕,他们之中,有人背负着庞大的房贷压力,因此被解雇后,还瞒着家人,或者每天赶赴图书馆,名义上说是出门上班,但其实就是在找工作。

而官媒“招聘多于离职”的说法,也不符合民间的统计数据。中国科技招聘网站“拉勾网”(Lagou)的数据显示,2022年3月有276万名科技从业人员在其平台上标记为“离职”,较2021年12月增加26万人。该招聘网站的报告称,失业人口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及广州等各大城市。



台北的财信传媒董事长谢金河(照片提供:谢金河)

针对此波裁员潮,位于台北、长期关注中国政经发展的财信传媒董事长谢金河总结三大主因。他说,官方的反垄断监管先是限缩了科技业持续扩张的能力;其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大企业推出“共同富裕”运动,又扣住了企业的资金;最后官方祭出并购禁令再次扼杀中国互联网企业家攻城略地的企图心。谢金河认为,官方整顿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增长放缓的元凶,进而冲击到企业对人力需求的降温。

官方强力监管 冲击互联网企业前景

谢金河告诉美国之音:“最重要一个关键就是,所有创办互联网(企业)的这些巨头,他们全部都退到第二线。这些(人)在中国算是最优秀、最有创造力的互联网的启蒙者,他们现在纷纷都不再说话,我相信,这是(中企)在体制上所面临的一个空前的障碍,而这个障碍,我相信短期间不容易移除。”

谢金河分析,互联网企业向来被视为是支撑中国新创公司的母体,但当官方形成“脱虚向实”的政策共识后,也就是注重实体经济、不再拉抬虚拟经济的政策主轴下,互联网民企恐持续受创,被迫裁员的结果将不利于中国科技业未来的创新能力。

除了近期被大量解雇的员工,即将投入职场的第一批中国“零零后”高校应届毕业生恐怕也同感焦虑。

据官方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达1076万人,但据人力资源公司智联招聘针对1.8万名高校应届毕业生所作的调查显示,截至2022年4月,仅有15.4%的应届毕业生已经签约找到合适的工作,远低于前一年的18.3%,显示今年人多粥少,职场竞争激烈,更遑论有80万名打算回国就业的“海归”留学生,也将加入抢工作的行列。

今年就业形势的严峻也反映在毕业生对薪水的期望。智联招聘的调查显示,去年应届毕业生的平均签约月薪为7395元人民币,但今年降至6507元人民币。另外,今年选择直接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仅占50.4%,比前一年减少6个百分点。换言之,超过500万以上的应届毕业生考虑继续升学、非正职的弹性就业或是慢就业,暂且回避今年夏天这个“史上最难的就业季”。

尽管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从业人员约只有一千万人,占全中国8亿劳力人口的比例有限,但分析人士说,科技业多是学经历俱佳的优秀人才,若他们离开北上广深,屈就薪资较低的岗位,对其他竞争力偏弱的劳工将造成排挤。

战事、疫情搅局 学者:中国就业问题难解



台北的中华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吴明泽(照片提供:吴明泽)尽管中共近期释出多项监管松绑的迹象,但位于台北的中华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吴明泽认为,中国经济走势和就业压力之扭转,恐非一蹴可及。

吴明泽告诉美国之音: “因为俄乌战争、疫情,然后因为美国升息、缩表(紧缩货币政策),全世界的经济开始有一些压力存在。(中国)大陆的状况又更不好,虽然说他们现在也持续地降准、放流动性等等,但是我觉得,短期之内还看不出比较好的一个(刺激景气)效果。”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3月份的城镇人口失业率已走升至5.8%,不仅打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所提出的5.5%上限,也创下2020年6月以来的新高纪录。


今年找工作的毕业生,比白菜还便宜


经历了大厂缩招、“金三银四消失”等一系列打击之后,这届毕业生已经彻底麻了。

智联前几天招聘发布了《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应届生的平均期望月薪已经降到了6295元。

相比于实际月薪,期望月薪往往更能代表大学生的心态。

换句话说,是对职场两眼一麻黑的年轻人,评估自己挣钱能力的上限。

这是近几年来报告中期望薪资的首次下降。2021年的数据是6711元,比今年高了6%。

大家纷纷感慨今年的就业形势艰难,让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不得不调整自己的预期。

然而真正奔波在找工作路上的应届生们,却纷纷表示不可思议:

“什么?还敢要这么多?”

01

应届生谈钱,“唯唯诺诺”

用一句话来概况如今应届生的找工作现状——

“卑微新人,在线谈薪。”

以往每逢毕业季,网上都会有HR吐槽现在的年轻人眼高手低,“一开口就要月薪过万”;



如今他们已经默默换了个态度:“我哪儿敢有意见,公司说给多少就给多少吧。”

B站上有位UP主分享自己的求职经历。

作为985毕业生,学历起点已经超过了职场中大多数新人。

而她自己对工资的期望是“2500元左右”——远远低于报告中的6295元。

在计划中,这笔工资中将有1500元用于房租。至于其他的生活支出,她有信心压到每个月1000元。

“刚毕业,还是得以能够生存为主。”



应届求职者的确越来越“不敢要”了。

打开各大平台的职场帖,往年大家讨论的还是谈薪技巧、优秀案例。

可如今在那些“教你把工资从8千谈到1万”的帖子中,从更不会缺席的是“泼冷水”:

“没有几个公司会给你那么高的!你清醒一点!”





小红书、豆瓣里挤满了年轻人,求助网友“这个offer能不能接”;

点开一看,不是底薪3500的助理,就是税前年收入不到7万的会计。

哪怕双一流学校的硕士,照样逃不过“自我降薪”——

“别人要1万的岗位,给5000我也去!”

也有应届生“逆流而上”,试图为自己争取更高的薪资起点。

不过论姿态,早就没有前几年那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潇洒。

精心揣摩意图,小心翼翼地开口。

打个不太贴切的比方,跟试探男神/女神喜不喜欢自己差不多。



前脚在会议室里故作老成,“如果工资谈不下来可能就不考虑了”。

后脚就在网上慌乱发帖:“完了,这offer是不是凉了?”



当然很多时候,他们跟这份工作的关系也就是这么脆弱。

“本想看看能不能再多要个500块,结果HR直接说下次有机会再合作吧,以后再也不敢谈薪资了。”



毕竟好好的没谁会跟钱过不去。

应届生不敢要高薪,大多是因为要不来。

澎湃新闻曾经就此采访过某一本大学信管专业大四学生。对方直言,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自己的标准比现在要高。

但几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有拿到过offer。最后也只能降低标准,“目前正在一家公司实习,希望能够留下转正。”

上文说到的那位958毕业UP,一开始求职瞄准的也是以高薪著称的互联网大厂;

但因为专业不对口、实习经历也不足,多少份简历都石沉大海。



好不容易得到几个面试机会,但因为自己“性格内向,表现不好”,最后也没了下文。

把可接受的薪资定在了2500,因为“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

02

“考研没考上,offer也没有”

应届生开始讨论“降低工资期望”,其实是近几个月才有的现象。

去年8、9月份的时候,职场APP上的话题还是“大公司边缘岗位和小公司核心岗offer该选哪个”“xx行业前景不太好,要不要跨专业投简历”……

如今离毕业不足两个月,大家的焦虑仿佛正在指数般增长——

尤其是那些手里还一个offer都没有的人。



在有关薪资的抱怨中,现在最常出现的词是“错过秋招”。

还没“落听”的毕业生恨不得把这四个字写进自己的人生遗憾清单,还得给它排在前三。

但严格来说,这并不能算是“错过”,更像是取舍。

应届生的秋招季大概在毕业前一年的九、十月份——跟各地各校的考研考公备考时间刚好撞个正着。

这是每个大四学生都要面临的选择,是专心复习准备研究生、公务员考试?还是到处跑校招、海投简历?

在大家扎根考研考公的趋势下,选择前者,失败的机率正越来越大。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的考研录取率只有24.22%,与往年相比呈下降趋势。

没有考上理想院校、考进体制的学生们,只能半被迫地回到求职现场。

另一群人,虽然在秋招中成功上车,但却无情地被“甩”了出来。

在前阵子的互联网大厂裁员潮中,就有不少应届生现身说法,谈及手中的offer被公司以“名额取消”的理由作废。



网友王乔去年底拿到了某制造业公司的销售岗位,本以为可以按部就班地实习转正。

结果最近突然被人力通知,薪资构成变成“底薪+绩效+补贴”,相当于变相降低了基本工资。

对于这些人来说,年初的春招就像是亡羊补牢。

但在就业环境的猛然收缩的趋势下,所谓弥补已经变得越来越难。

往年的春招,通常意味着机会变少、斟酌的余地变少,是可以忍受的代价。

但现在,“那可能就是就业还是失业的区别。”

先是互联网大厂全面缩招,然后是招聘季“金三银四”的消失;

就业机会的变少,更不只局限在这些天天上热搜的行业中。

一位化学专业的应届生考研失败,最近参加某半导体陶瓷公司的技术岗应聘,几轮笔试、面试后被告知岗位需求缩减了一半,无奈落选;

即使那些最后找到出路的,也往往面对的是待遇、福利的全面“降级”。



有不少应届生选择“慢就业”,但所谓的二战考研考公,很容易又是一场空。

而对于那些已经想好要步入职场的人来说,更理智的选择显然是“别管好不好,先找到再说。”

智联招聘的数据线上,截止到4月中旬只有15.4%的应届毕业生签约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求职的应届毕业生中46.7%收到Offer,都大幅低于去年。

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届生们更加不敢拿时间去赌。

于是标准的下降不止体现为期望薪资的降低,还有关于工作的方方面面。



比如去年还被广泛担忧的“加班”“压力大”,如今已经越来越少在应届生口中出现——除非是跟低薪叠加debuff。

偶尔有人面试面烦了,抱怨怎么就找不到交满五险一金双休的工作”。

还要被同为应届的网友教育要“实际一点”:“还要双休,我想都不敢想。”





03

“月薪不到3000,感觉自己是个废物”

相比于职场老鸟们来说,“薪资”对应届生来说往往有着更复杂的意义。

一是他们面临着更紧迫的生存压力。

很多打算在一二线城市就业的应届生,最大的担忧是工资无法支持自己的生活开销。

“高了要不到,低了连房子都租不起了。”



而另一个经常被忽视的意义,在于精神层面。

“第一份工作能赚多少月薪”,往往是即将走进职场的应届生,进行自我认知的重要标准。

考虑到国内很多大学都没有真正有效的就业指导,这常常会变成唯一的标准。

在各种有关期望薪资的讨论和抱怨中,最扎心的无疑是下面这种:

“我已经把要求降到XX了,还是找不到工作,不知道未来还有什么出路。”

你抱怨昨天面试的工作“正式工资2600,五险没有一金,实习期六个月还可能随时被开”;

第二天发现竞争同一岗位的还有6个应聘者,个个履历都比你更光鲜。



可怕的不只是在果园里摘不到满意的苹果。

而是明明看这果子明明哪儿哪儿都不好,但连抢都抢不到。

客观来说,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谈薪资,都是企业与个人双向选择的过程。

但对于应届生来说,更像是自己作为“职场人”的人生分级考试。

除了问网友自己该不该接受低薪水之外,另一种求助在应届生中也很常见:“发现工资要低了,有什么办法挽回?”

不只是在经济层面觉得亏,还会担心“工资低会不被领导重视”“以后的升职跳槽可能都会受到影响”。

每一次面试失败,每一次被HR给出不符合自己期望的薪资;

都像是在刚刚踏入未知的领域时,就被贴上了“你不值这个价钱”的标签。

网上很多“谈薪资”的教程,也在有意无意地放大这种焦虑。

比如教你“要尽量拿着其他offer去谈判,体现竞争力”;

“提出涨薪前要评估自己对公司的稀缺性,防止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些对于一个工作了几年,对行业有了解的求职者来说可能有用。

但还没正式毕业的学生哪儿有能力做出这种判断呢?

对他们而言,逻辑往往是反过来的——“能拿到多少,就说明我有多重要。”

在从学生转变为职场人的这一年,“薪水”是他们卷子上分值最高的一道题。

经济的压力、对未来的迷茫、对自我的定位……都压在这个数字之上。

因为对职场、行业不了解而拿到不满意的收入,反过来又因此产生自我怀疑。

很荒唐,但我们很难指望年轻人靠自己跳出这个循环。



只希望生活能对年轻人稍稍温柔一点。

也希望无论有没有拿到期望薪资的年轻人,都能够迅速而平稳地度过自己的迷茫期。

毕竟,找到工作只是作为独立生活的成年人的第一道难题。

以后还有更多难关要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