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西方媒体类似说辞不是第一次出现,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事情或许并非如其所愿。
“政客”新闻网欧洲版:中俄发展关系,欧洲转向日本和印度
“中俄加强合作,欧洲不悦”
“政客”新闻网的这篇文章称,有两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交官证实了日本媒体的一篇报道,称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预计将于下周前往东京,共同主持一场欧盟-日本峰会。这将是俩人就任后首度共同对日本进行访问。
文章注意到,就在上周,德国总理肖尔茨同样开启了任内首次亚洲之行,然而与前任默克尔不同,他没有访问中国,而是前往日本。
德国总理肖尔茨访问日本(外媒图)
类似的事情还有一些,比如将于6月担任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的捷克,计划举办一系列与印太地区有关的活动;冯德莱恩也在4月初访问印度时,明确对中俄“无上限”的伙伴关系发出警告。尽管印度并未明确支持西方对俄立场,但仍被美国视作关键的战略伙伴,冯德莱恩、英国首相约翰逊前后造访印度,毫不吝啬对印度的赞美之词,并承诺要加强双边贸易合作。
以上种种,都让文章作者认为,欧洲转向了。
为什么呢?文章声称,俄乌冲突成为了欧洲改变政策的“分水岭”。
作者坦承,在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欧洲把中国市场视作利润的引擎,很大程度支持本国企业进入中国,而对美国方面渲染的中国负面议题敷衍应对。
但俄乌冲突打破了这种平衡。
美国总统拜登和冯德莱恩先后对中国发出警告称,倘若中方帮助俄罗斯规避西方制裁,将面临“严重后果”和“声誉风险”。
肖尔茨表示,德国企业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是十分必要的,避免依赖单个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文章作者臆测,这句话正是说给中国听的。
欧盟前驻华大使史伟(Hans Dietmar Schweisgut)则称,“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友谊是无上限的,他们承诺共同努力改变国际秩序……让人们意识到,日本、印度和欧洲之间更紧密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奢侈品。人们觉得它比以前更不可或缺了。”
挑拨中欧,美媒早有前科
实际上,借俄乌冲突唱衰中欧关系,美国媒体此前就这么干过。
比如《纽约时报》4月15日就曾以“俄乌战争影响欧洲对华立场,中国外交政策面临挑战”为题发文,认为中欧因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不同,双方关系将变得困难重重,颇具离间意味。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美媒恐怕要失望了。
中欧班列(中新网)
得益于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的强劲需求,中国在2020年至2021年超过美国成为了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中欧去年货物贸易额达828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今年前两个月,中欧贸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同比增长14.8%,达到1371.6亿美元,欧盟一跃成为前两个月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尽管从第一季度看,东盟最终还是反超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但中欧双边贸易额的增长仍是不可辩驳的事实。
商务部4月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欧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深厚的合作基础,经济互补性强。今年一季度,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2058.7亿美元,同比增长12.2%。中欧产业融合持续加深。
“短期内,就算中欧贸易将发生变化,但这并不是因为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香港《南华早报》援引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Chatham House)的亚太项目副研究员王爵(Jue Wang,音译)表示,如果说中欧贸易受到俄乌冲突影响,那是因为铁路运输中断、技术和后勤保障问题以及能源供应的因素。
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所(Asia Global Institute)代理所长邓希炜则指出,鉴于中国仍是电脑、家用电器和手机等制造业产品的主要供应国,俄乌冲突并不会“对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由此看来,美媒居心叵测的论调,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