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洪涛  美国药理学博士,凤凰网《肿瘤情报局》特约专家核心提要:

1. 奥密克戎传染范围广,速度快。其传染指数(R0)已经接近10,这也意味着在没有什么防范的情况下,感染者在几天之内就会传染10人,在感染当天就能传染下一个人。

2. 奥密克戎传染力暴增的关键因素,是病毒体外存活力的大大加强。日本研究表明,在塑料表面,原始毒株只能存活56小时,而奥密克戎可以存活8天。

3. “社会面清零”不等于零感染,解封也不需要等到零感染。“社会面清零”所需时间依具体毒株而定。奥密克戎传染力比德尔塔强,“社会面清零”所需时间相对较长。

4. “封城”或“全域静态管理” 仍然是一个有效的抗疫措施,但是随着病毒的传染力增强,需要考量其付出的代价。已有经验表明,如果“全员核酸检测”的速度能比病毒的传播速度更快,即便没有封城,“社会面清零”依旧可以做到;但如果疫情已经发酵,则需慎重使用。



奥密克戎疫情:倒春寒一直“寒”到了夏天,6座超大城市受影响

5月1日,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727和无症状感染者6606例,其中529例确诊病例为既往无症状感染者转归。上海本次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已超57万,本土死亡病例累计454例。上海16个区县已经有6个区连续两天实现了“社会面清零”,近2/3的感染者已经出院、出方舱。

自今年初以来,奥密克戎疫情在香港、深圳、广州、上海、长春、北京等地暴发,在一季度,内地先后有多达6个大型城市“封闭式管理”、“全域静态管理”,其他数个城市因为疫情需要增加了限制性措施。



▎图/据上海发布相关数据,已有近2/3的感染者已经出院、出方舱。本来以为疫情只是倒春寒,没想到夏天都快到了,疫情还未消退。本轮奥密克戎疫情为何这么凶猛?奥密克戎病毒传染力暴增,已达1传10,源自于体外存活力增强?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能克制住疫情的进一步变化?以前有效的抗疫手段,为何可能无法挡住病毒传播?



 ▎图/截止5月2日,北京本轮疫情累计报告350例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涉及14个区。北京在朝阳区部分地区实行封控管理。同时启用了小汤山方舱医院。



奥密克戎传染为什么那么快?1传10表明传染指数发生了变化吗? 奥密克戎的传染指数(R0)已经接近10,这就是说,如果没有什么防范,感染者在几天之内就会传染10人,在感染当天就能传染下一个人。奥密克戎的这个特点,让抗疫措施更艰难了。比如上海,之前没有做过全员检测,但靠着“精准防控”,也能够快速扑灭破防的疫情。但是现在,奥密克戎疫情已经导致57万人感染。所有的防疫,都是“走钢丝”,只要病毒的传染力暴增了,之前所有不是问题的漏洞,都会成为病毒破防的机会。比如之前发现感染之后,可以第一时间控制住密接,在24-48小时之内锁定重点人群中的感染范围,但如果奥密克戎的亚突变株能够“现炒现卖”,让感染者当天就能传染下一代,那么即便密接被控制住了,病毒还是有可能已扩散出去。



而奥密克戎传染力暴增的关键因素,是病毒的体外存活力大大加强了。日本研究者发现,在塑料表面,原始毒株只能存活56小时,而奥密克戎可以存活8天。[1]



这意味着,在排放到空气中之后,以前的病毒很快就会失活,不再具有感染力,但是奥密克戎还可以继续感染。以前的大规模核酸检测,即便排队人挤人,只要是在室外进行,感染风险也不大,但是现在,如果防护不当,传染就很容易;被病毒污染的快递、外卖,也更容易“物传人”。总之,以前有效的抗疫手段,如今可能无法挡住病毒传播。





“社会面清零”要多久?为何时间最短的为三周,最长的可能超过五周?

2021年12月23日零时起,西安全市各小区(村)、单位开始实行封闭式管理(“封城”),居民足不出户,非必要不离开西安;自12月27日起,防控升级,所有居民要持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才能出门,暂停居民外出采购政策。2022年1月10日,在封城18天之后,西安实现“社会面清零”。这是“社会面清零”的概念首次走入对疫情的报道。西安是德尔塔疫情,传染力没有奥密克戎强。对于暴发奥密克戎疫情的城市,“社会面清零”也不会有那么快。长春是奥密克戎疫情,自2022年3月11日起,吉林省长春市实施全市封闭式管理;4月13日24时,长春市实现了“社会面清零”,用时33天。上海也是奥密克戎疫情,在4月1日之前,上海很多小区已经实行封闭管理;从4月1日上海实行“全域静态管理”起,到4月29日隔离管控之外没有新增感染者,上海用了28天时间。所以,不管是“封闭式管理”还是“全域静态管理”,也很难达到速战速决。根据5月1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的解释,上海“社会面清零”和“基本清零”的评价标准为:“即以行政区为单位,区内社会面(含管控区、防范区,以及非闭环管理的社会流动人员等)阳性感染者数量日趋减少、风险可控;如果连续三天单日新增数占区内总人口数比例小于十万分之一,就可以认为社会面基本清零;如果连续三天单日新增数为零,就实现了社会面清零。本轮疫情社会面清零之后,全市将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按照这个标准,目前上海的6个区已经“社会面清零”,但全市尚未“社会面清零”。





多久才会解封?

自4月28日起,长春逐步解除全市社会管控,有序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首先开放的是防范区,主城区防范区的居民实行一天一户一人出行,非必要不出主城区。从3月11日实施封闭式管理算起,长春“封城”时间为37天。4月29日,根据吉林省卫健委的通报,全省当日新增本地确诊病例20例,其中长春市19例(含12例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 可见,“社会面清零”不等于零感染,解封也不需要等到零感染。即便没有全部达到“社会面清零”,即便仍在“全域静态管理”中,但上海一些小区的居民,可以凭通行证进出。



所以,到底有没有解封?名词不是关键,能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能不能复工、春耕,才是关键。而这也是各地在处置疫情过程中的新的应对措施。



 ▎图/上海为加速复工复产,拟定发布第二批1188家「白名单」企业。图为上海一家汽车空调公司的员工检查产品。

全员检测,有没有用? 

天津的疫情在今年1月8日爆发,是奥密克戎首次在国内社区内较大规模传播的本土疫情,在发现之日,疫情已经隐匿性传播了10多天。天津并没有封城,但从1月9日起,天津“打着快板”进行了四轮全员检测。 在1月21日,天津宣布“社会面清零”,离疫情暴发有13天。天津的抗疫表明,即便没有封城,如果核酸检测的速度能比病毒的传播速度更快,即便没有封城,还是可以做到“社会面清零”。在香港奥密克戎疫情暴发之后,深圳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从2022年3月14日起,市民“非必要”不能离开深圳,停止了一切非必要的流动、活动。除保障城市运行及供港物资货运的交通外,全市公交、地铁都已停运。深圳全市社区小区、城中村、产业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在七天之内,深圳在全市范围内完成了三轮全员核酸检测。3月21日起,深圳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单位等恢复正常工作秩序和生产经营,公交、地铁全面恢复运行,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确保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平稳有序。严格来说,深圳没有“封过城”,只是按下了“慢行键”。既然没有封城,也就没有解封。深圳在3月21日之后,全市仍然根据“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严格执行疫情防控相关措施。能够在短短的7天之内将疫情控制住,实现“社会面清零”,深圳的经验认为是能够在疫情初期就毫无压力地完成全员核酸检测。当然,因为人员流动,还是会有外地输入病例,社会面也只能是“动态清零”,但是,深圳的“全员检测”模式,至少避免了长期封城,避免了抗疫对经济、生活造成的极大影响。





“全域静态管理”和全员核酸,都不是目的,只是抗疫的手段

回顾自2020年以来的“封控”“全域静态管理”,应该可以看出这样一点:在2020年初,武汉封城是战略性的措施,收益远远大于代价。但是,在此之后,因为疫情已经全球大流行,“封城”已经变成了控制局部疫情的战术,而且随着病毒突变株的传染力暴增,“封城”越来越难搞,代价也越来越大。全员核酸检测,这是一个战术性的操作。在武汉疫情时,并没有全员检测。在武汉解封之后,武汉首次进行了全员检测,从5月14日0时至6月1日24时,武汉近990万人接受集中核酸检测,检出零例确诊病例,但发现300名无症状感染者。

 

▎图/设在上海康城小区内的核酸检测现场——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 从实际效果来看,武汉的全员检测并不是为了及时发现感染者,因为当时武汉已经解封,即便还有300名无症状感染者,也没有发生疫情反弹。此后,全员检测更像是清点战场的战术,如果没有发现确诊病例,就证明很安全。因为中国疫情一直控制得不错,在一段时间里,基本没有疫情,全员检测几乎成为一种仪式,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聚集检测可能带来的病毒传染风险。在南京、扬州的疫情中,早已报道了全员检测中的感染事件。

在上海,很多小区已经封闭很久,除了核酸和外卖,小区居民几乎没有与他人接触的机会,但仍然一直有阳性案例。到底多少感染跟排队做核酸有关呢?全球的疫情虽然有所缓解,但是并没消失。

抗疫将是持久战。从这两年多的抗疫来看,笔者有这样一些感悟:1. “封城”或者“全域静态管理” 仍然是一个有效的抗疫措施,但是随着病毒的传染力增长,也要考量其付出的代价。2. “全员检测”作为战术,如果在疫情的早期使用,能够及时发现传染范围,性价比最高;如果疫情已经发酵,则需要慎重使用。为什么呢?因为核酸检测并不能防止传染,隔离和“全域静态管理”才是真正的阻断传染的手段。如果已经用上了封城的战术,本来已经能有效阻断传染了,再叠加使用大规模的核酸检测,不但效果有限,反而会给病毒传播带来机会。越频繁地普查核酸,感染的机会越多。香港没有核酸普查,也走出了严重的疫情。希望各地疫情早日缓解,能以最小的代价,从容应对疫情。

参考文献:1. Hirose, R., et al.,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among SARS-CoV-2 variants of concern: Omicron has higher stability. bioRxiv, 2022: p. 2022.01.18.47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