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北京在抢购物资中等封控 “最后100米”备战如何?

“北京新增29例感染者……”听到这一消息后,家住朝阳区的刘女士赶忙去超市采购,结果已是人满为患。

4月25日,北京市召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14场新闻发布会,宣布自4月24日16时至25日16时,本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29例,均为确诊病例,其中朝阳区20例。

自4月23日开始,北京部分区域出现市民抢购和囤货情况,超市被抢购一空的照片在朋友圈里刷屏,此外线上购物平台也出现运力疲乏延迟的现象。



4月24日晚,北京部分地区的超市出现抢购囤货情况。图/受访者提供

那么,北京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供应情况如何?目前是否有必要囤货?

看到别人“抢菜”,慌了

“蔬菜和猪肉都卖光了,连购物车都抢没了,就买了两袋面粉。”前述刘女士说,她又马不停蹄赶往附近的一家大型超市。“这边的情况要好一些,虽然人也很多,不过好在东西还算全乎。我们一边买,工作人员一边上货。”

对“抢菜”感同身受的还有家住北京海淀的王倩。“我家距离此次发生疫情的潘家园、垡头地区挺远的,本来没有囤菜的计划,可看到下午同事们都在手机上抢菜,我也有点慌了。”



线上平台也遭遇“抢菜”考验。图/受访者提供

然而当她点开各类抢菜软件,却看到平台提示:当前订单激增,送达可能延迟。无奈之下,她立即跑到公司楼下一家超市采购,所幸货物还是很充足的,想要的物品也都“囤”到了。

据她发来的照片显示,店内结账排起了长队,人手一辆的购物车里,基本堆满水果蔬菜、鸡蛋、猪肉、纯牛奶、方便面、米、面、油等物品。

物美超市双井店正好位于出现多起病例的潘家园地区附近。店长宋飞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23日开始,门店的客流明显增加,并在昨天下午5点前后达到顶峰,商品的消费量差不多是平时的1.5到2倍。

“走量最快的是绿叶菜,其次是米面油和猪肉,方便面卖的也比较快。”据他介绍,通常来说,生鲜都是上午到货,基本能满足一天的用量。但昨天下午随着消费者的增多,又临时补了一车蔬菜,到晚上10点也基本卖光了。

遭遇“抢菜”考验的还有线上平台。物美旗下的多点系统也在昨天下午“爆单”。宋飞飞表示,其实东西并不缺,主要是下单时间比较集中,平日里双井地区是800单,昨天成交了1700单,是平日单量的两倍还多。为了弥补运力,双井店从周边区域门店协调了40人支援,其中拣货20人,送货20人。

另据叮咚买菜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24日中午12点,北京整体订单量增长50%以上,其中垡头、潘家园等涉疫情区域上涨明显。

如何保卫北京“菜篮子”

作为北京最重要的“菜篮子”,新发地是北京交易规模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了北京8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

新发地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常年数据测算,新发地蔬菜日供应量维持在1.8万吨就能满足需求,为了应对近期出现的疫情,新发地市场已经在协调商户加大蔬菜进京量,24日和25日蔬菜上市量均突破1.9万吨,26日上市量预计会在2万吨以上。

此外,新发地市场与北京市10个肉联厂食品厂签订了场厂挂钩协议,随时关注市场猪肉需求情况,保障猪肉供应充足。4月25日,新发地市场猪肉上市量为1713头,与近段时间的平均上市量基本持平。

疫情发生以来,生鲜电商在保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益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盒马等生鲜电商纷纷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紧急调拨货源,加大肉禽蛋奶及新鲜果蔬等商品供应量。

每日优鲜方面表示,目前北京潘家园、双井、劲松、垡头等区域受影响较大,相关地区蔬菜和鲜肉等民生用品供应量已较平日增加2至4倍,整体北京区域备货量增加1.5倍。



线上“爆单”后,生鲜电商平台加紧配送。图/受访者提供

叮咚买菜也已紧急调拨货源,尤其增加了蔬菜、肉禽蛋类商品的备货,民生商品备货较平日增长1.5倍以上。在垡头、潘家园等重点区域,后续还将根据实际情况继续上调备货系数,增加商品调拨量与调拨次数。

盒马方面介绍,目前北京40家门店也供应充足,已经锁定山东、河北等多个直采基地提高供应量,民生商品的整体备货量已经提高到日常的2到3倍。目前,盒马门店每天都有新鲜产品分批次上货,采用循环补货的方式,每天补货次数超过日常的3倍。

4月24日晚,物美集团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北京全部门店(便利店除外)当晚延长营业时间,而且会一直营业到最后一名顾客离店。

为确保生活必需品供应稳定,物美比平日增加2倍左右的供货量,包括米面粮油等民生食品。针对封控小区周边门店,除提升2倍以上供货量外,还会根据大数据情况实时补货,并根据线上订单量增加履约人手。

在4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赵卫东表示,从批发端看,近一周蔬菜日均上市量稳定在2.2万吨以上,特别是23日,北京突发局部疫情,全市积极协调批发市场组织货源,加大调运,24日蔬菜上市量达2.27万吨,较昨日增加9.1%;猪肉和鸡蛋供应量分别稳定在560吨、410吨以上,均处于正常水平;粮油日均供应量6000余吨,保持稳定。

从货运端看,各类生活必需品绿通车运输畅通,近一周各收费站日均绿通车通行车辆6800余辆,较上一周增加13.4%,近2日绿通车通行车辆均超过7100辆,完全能够满足运输需求。

从末端配送看,经向各区和重点保供企业了解,社区菜店、网点、门店、电商前置仓等末端配送基本正常,对于封控小区周边短时间出现消费量增加现象,市区及时按照“点对点”监测补货机制,指导企业加大调货,满足市民消费需求,货源供应得到快速解决。

“最后100米”需各方形成合力

从各方数据看,北京物资供应并不是太大的问题,那为何仍会出现抢菜的情况?

对此,王倩说出了心里话:“我其实也知道不缺东西,但主要是担心小区被封闭,到时候东西送不进来。”说一千道一万,根本顾虑还是在于极端情况下“最后100米”能否有保障。

对此,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认为居民的担忧完全可以理解。一方面,政府的储备物资虽然充足,但更多是保障基本需求,居民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物流等因素,物资价格和送货周期也存在波动可能,所以家庭也应该进行适当的生活物资储备。

在赖阳看来,要想让居民彻底放心,归根结底还是要建立一套高效的城市保供体系。“我们要认识到,保供需要各方形成合力。”

“过去,有的城市把保供责任都压给地方国企和社区志愿者等,将民营企业剔除保供体系,结果导致在配送环节出现问题”,赖阳分析认为,在保供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企业的活力,这里面既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民营企业,既有线下商超,也有线上电商平台,这样才能让保供能力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特别是骨干的、规模化的企业,这类企业供应链效率高效,商品品质有保障,能够充分保障供应质量。

与此同时,赖阳还建议政府也应当给予保供企业更多支持,让企业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例如疫情当下,物流成为关键,相关政府部门要在第一时间给企业办理运输车证,让商品流通体系保持着良好运转。

一家参与了本次北京保供的食品企业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鉴于上海疫情,北京市对此次疫情重视程度超过2020年新发地疫情,并按照行业封闭、市场封闭、各区封闭、全市封闭等多种情况准备了6套应急预案。

据他介绍,在疫情前,北京市已经要求各大保供企业梳理现有保供能力,统计应急保供中能够使用的人员车辆物资场地,特别是提前准备闭环管理场所,选定备用交易和分拣场所。“对于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北京市要求采取分区管理,以便某一区域发生问题,其他区域能够正常运转。”

至于居民对配送的担忧,上述人士表示,北京市已经设置了保供“白名单”,根据疫情等级,按预案解封重点企业人员,确保保供力量能随时待命。

4月23日,因出现1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北京市朝阳区南新园小区16号楼采取封控措施,所有居民只进不出。24日傍晚,楼内居民收到了第一份生活物资包,包含蔬菜、火腿肠、方便面、鸡蛋、龙须面等。

于北京而言,这是一场有备而来的防控战。

好魔幻的一夜:北京人民在充沛的物资中,默默等封控…



 图 | 网络/与北京此次囤货无关 

昨天有幸,看群里的朋友重新定义了「北京一夜」,不是后海的风和三里屯的酒,而是大家在囤货的努力中等封控…

而且,特别神奇的是——

每个在囤货的人都信誓旦旦,说自己坚信再大的风浪北京也不会塌,绝对能保供。但还是一边抢空各类超市的货架,一边还用小手狂刷app果断下单:

从大米白面到油盐酱醋、咖啡牛奶到可乐,方便面刷刷的没货…瞬间被秒空了的,是每日优鲜、叮咚、盒马的各种肉类和蔬菜。



北京一夜,拼得是手速,忙的是进货。

我有个朋友,晚上九点半跑到高端超市果蔬好进行二轮战斗,说排队半小时结账也就罢了,货架上还只剩下酸菜、粉条。



我说,诸位是不是有点不尊重酸菜?谁当年还不是颗新鲜的蔬菜?



还有的超市,连葱姜蒜都没有留下。

真的是太神奇了。

一群坚信物资不会短缺的北京朋友,在这一夜激动地小手搓搓,汹涌地买买买,把封控的气氛烘托起来…



买不到肉菜奶蛋的朋友,甚至开始发掘自己都不知道的潜在需求,海淀囤五三,朝阳屯罐头;

郊区人民从每日必需的卫生纸到每月一次的卫生巾,还有半年的各种常用药。毕竟,药不能停…再买可能就弹窗。

每个人都觉得,在全京城都扫货的夜里,自己要是不随便买点啥,都好像被北京踢出了群聊,家里不到一斤猪肉,感觉都和这购物气氛格格不入。



这哪里是焦虑物资紧张而囤菜啊,这就是集体玩行为艺术,集体释放被压抑了太久的渴望:

好歹是没辜负自己为封控囤下的两台冰箱和一台冰柜,终于都用上了…

剩下的,就是坐等封城了。



魔幻的北京一夜,囤货像个傻子,不囤货也像个傻子。毕竟曾经在上海笑别人囤粮的,后来都饿了肚子…

在帝都生活了20年,这么壮观的抢购景象,我只在非典的时候见过。

2003年疫情被公开报道的第一天吧,怕封控在家,想着去超市买点泡面。结果就看见了空荡荡的货架,一排连着一排,只有蔬菜区还躺着半颗孤独的西蓝花。

一看标价,18块。那是我生平买过最贵的西蓝花。

但,只有一天。

第二天各大超市的货架上就摆满了瓜果蔬菜和方便面,新闻说保障北京物资供应之后,就再没有空掉的货架。

上海今天这个样子,我理解不了。北京当年非典人比上海还多,也没见谁紧张过吃吃喝喝。

当然,一开始物资也有比较缺的。一是口罩二是消毒水84,但只让人焦虑了两天,公司就采购了有一大批当福利发放。

我拎着一大桶消毒水回家的时候,说真的,心情非常复杂,这确实是紧缺的物资不假,但此刻收到这货揣摩了下老板的意思,是顶住压力继续干活吗?

当时喷瓶是高价难得,最后我在农贸市场上买到了一个,12块。现在想想只是囤积居奇,不算物资稀缺。

离谱的只有白萝卜,不知道哪里传它对预防非典有效果,菜市场上从此白萝卜绝迹,身价堪比人参果,吃到的人都会恍惚,有一种被打了疫苗的感觉。

我再吃到白萝卜是非典结束后,大家都知道这货不是人参治不了病,价格才开始缓慢回落,高级了一段日子的它又重新回到了菜市场的怀抱,十几块一根买回家,白萝卜从此对我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无论价格贵贱,每次吃它我都会反思自己最近是不是太膨胀?毕竟它曾经不是我这个阶层能消费得起的菜啊。

虽然没有白萝卜,但非典最难的时刻,帝都的物资供应都没有短缺,还保持了稳定的价格。现在会崩吗?

我赌不会。

主要是我一整夜都在看群里的播报,没顾得上囤货。

但还是没忍住琢磨,明天早起是不是要买点什么?毕竟气氛都到这里了。于是全家连夜简单开了个小会对需求,做好分工打算明早送完小孩直奔菜场和超市…

旺柴甚至还挣扎了一下,思考不要去跟大爷大妈抢着排队去吧,但还是拗不过自己的消费主义,第二天直奔附近的Mini超市。

回来的时候心情平静,我问他情况咋样?他说超市基本没人,要啥有啥。

爷爷奶奶也从菜场发回了一线消息,说蔬菜供应充足(都是周边菜农直销),而且价格亲切,没有一丝波动。

我叹了一口气,果然是在乡下。

物资相当充沛(田埂上随手一把小芹菜),生活有条不紊,紧张气氛全无。原始的耕种带来了吃喝不愁的安逸,化解了城里人对物资紧张的焦虑。

凌晨,各大生鲜超市的APP就恢复了供应,但还阻挡不了大家采购的热情。



还有人为居家网课做好了准备,囤一套一居室让娃安心学习,也可做办公场所…

这是上海家长总结出来的经验,北京家长下一步囤货的重点方向。



囤归囤,北京人民的心态都还是非常愉悦的。



大爷大妈骑自行车驮一个月猪肉,在春风里荡漾,好像打靶归来,重温了一把「觅食」年轻时代。

现在想想,为什么上一代人不鸡娃?因为他们把精力都放在了搞吃搞喝上。之前甚至看到有人说,上海封控大概是为了配合双减,才如此持久…



我也好奇,这一轮全城囤货的原因,毕竟人人都相信物资不可能短缺。

但你会发现,信归信,囤货依旧是人类天性。毕竟我们经过了漫长的物质匮乏的时代,对不确定性的预防就是囤物资。

其次,人类的大脑有两个决策区,一个是逻辑脑,一个是情感脑。逻辑大脑精于算计,情感大脑很冲动,甚至你都没意识到自己的决策经过了脑回路,就已经开始了行动。

在囤货这件事上,逻辑大脑告诉我们:不,你不需要再买一卷卫生纸。但是,情感大脑会说:买吧,还是以防万一。

而且,情感大脑对视觉图像高度敏感,看到超市的货架空荡荡,你就会毫不犹豫下单买一年的卫生纸。

还有,希望自己掌控局面。

毕竟在过去两个月,我们相信过普京三天之内会让俄乌休战,也信过上海三天之内就解开封控,都被现实一次次无情地打了脸…

完全可以理解,有准备总比没准备好。之前几周为了表现未雨绸缪的机智,我也囤了一些米面和零食等封控,还订购了一台小冰箱。

如今小冰箱还没到货,米面和零食已消耗殆尽。体重不可遏制地上涨,所有囤过的粮都转化成了我身上的脂肪…

要不然为什么刘畊宏最近火得一塌糊涂?还不都是为了消耗囤积食物带来的后遗症。

只不过,没有跟上畊宏跳操团的我,注定要过一个有点伤感的夏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