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加里宁格勒(州)是一块俄罗斯的飞地,与波兰、立陶宛两个北约国家接壤。领土面积仅为1.5万平方公里(略小于北京市),人口99万。
▲俄罗斯的飞地
由于直接面向西方,加里宁格勒被看作是俄罗斯刺入西方的一把地缘匕首,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博弈的最前沿。
▲加里宁格勒的俄军
今日的加里宁格勒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味道,但在13世纪至20世纪的700年间,这里是德意志人的领地,当时加里宁格勒州还叫做东普鲁士,首府称为“柯尼斯堡”。
欧拉在这里提出的“七桥问题”,至今仍被世人津津乐道;从未走出过柯尼斯堡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推动人类哲学思考大步向前。
▲德意志的柯尼斯堡
崛起于柯尼斯堡的普鲁士王国最终在1871年统一德国,奠定了德国的大国地位并改写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直至今日,其政治基因一直流淌在德国的血液中,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可谓是近代德国的“龙兴之地”。
▲柯尼斯城堡
二战后,东普鲁士北部作为战利品被苏联吞并。居住在这里的300余万德意志人流散殆尽(占当时德国总人口的5%)。并入苏联后,加里宁格勒成为这片土地的新名字。
加里宁格勒(东普鲁士)为何能够成为德国的“龙兴之地”?成为苏联(俄罗斯)领土后,这里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德国的龙兴之地
一、条顿之心
1291年,基督教军队在地中海东岸最后的据点阿卡城被伊斯兰军队攻陷,基督教的十字军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罗马教廷为东征穆斯林异教徒而建立的圣殿(法国人为主)、医院(意大利人为主)、条顿(德意志人为主)三大骑士团被迫返回欧洲。
在南线对伊斯兰国家的圣战遭受挫折的同时,罗马教廷在波罗的海沿岸发起的“北方十字军运动”也并不顺利。
13世纪初,基督教在中东欧广泛传播,但地中海东岸的立陶宛、普鲁士(均为波罗的人的一支)等民族仍信奉原始宗教。丹麦、神圣罗马帝国和波兰在教皇号令下对这些生产水平落后的异教徒发动圣战,旨在占领波罗的海东岸并迫使异教徒皈依基督。
▲十字军运动
北方十字军们小看了他们的对手,波兰马佐夫舍公爵康拉德一世在入侵普鲁士的过程中遭受挫败,普鲁士人甚至反攻到马佐夫舍境内。
1226年,刚从中东返回欧洲的条顿骑士团收到了康拉德一世的求援信。波兰人提出的条件极为诱人,在征服普鲁士人后,骑士团拥有对普鲁士土地的绝对控制权,骑士团可以在这里建立自己的修士国度,不需要臣属于波兰国王。
经历过中东战火淬炼的条顿大军很快就打退了普鲁士人。1255年,骑士团征服了普鲁士人最北方的据点——桑比亚半岛,异教徒最终匍匐在基督的脚下。
▲条顿骑士
骑士团在桑比亚半岛南部建起了柯尼斯堡,在未来的7个世纪中,这里将发展成波罗的海沿岸最大的德意志城市以及地区文化、宗教中心。
柯尼斯堡周边盛产琥珀,储量占全欧洲的90%。作为贵重饰品,中世纪的琥珀与黄金等值。骑士团在柯尼斯堡设置总军需官,负责琥珀的统购统销。
大量的琥珀在柯尼斯堡装船,被运往西欧商业城市布鲁日进行分销,另一部分琥珀沿着罗马帝国时期形成的“琥珀之路”源源不断运往中南欧。琥珀贸易让骑士团赚得盆满钵满,柯尼斯堡也在飞速发展。
▲琥珀之路
征服普鲁士人后,条顿骑士团向东控制了立陶宛、爱沙尼亚等地。此时的东欧正在遭受蒙古人的蹂躏,俄罗斯王公们被蒙古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骑士团试图趁俄罗斯人的疲软夺取诺夫哥罗德等地。
1242年,双方在爱沙尼亚东部的楚德湖爆发大战。俄罗斯人在将领涅夫斯基的指挥下大败条顿骑士团,此后近700年,德意志人再也未能越过楚德湖。
▲俄罗斯人击败了条顿骑士
1291年,骑士团将总部从威尼斯搬到马尔堡。在古普鲁士人的土地上,一个崭新的条顿骑士团国出现了。
大量德意志农民迁徙到骑士团国。到13世纪末,修士国度的人口突破200万。在同化普鲁士人的同时,骑士团国也成为欧洲主要产粮国。
▲骑士团的标志成为日后德军的“铁十字”
骑士团名义上效忠于罗马教廷,但民族属性让骑士团对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有着极强的归属感。败给俄罗斯人后,骑士团开始向西扩张,希望将骑士领地与德意志本土连接起来。
横亘在神罗与骑士团国之间的是一片属于波兰的领土——波美拉尼亚。条顿骑士团与波兰大打出手,曾经的基督教兄弟就此成为仇敌。
▲骑士团心向德意志
到15世纪初,波兰人在战争中取得优势。骑士团由于实力减损,失去了对爱沙尼亚等地的控制。此时的俄罗斯人已摆脱了蒙古人的控制,莫斯科公国在东欧崛起,逐渐向欧洲政治舞台中心靠拢。
1454年,骑士团国被迫将首都迁到了柯尼斯堡,柯尼斯堡从经济重镇变成政经双中心城市,城市地位大幅提升。
1517年,宗教改革运动在德意志兴起。罗马教廷的势力受到严重削弱。
▲宗教改革
借着宗教改革的东风,条顿骑士团大团长、霍亨索伦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于1525年宣布“不再效忠罗马教廷……骑士团国世俗化并成立普鲁士公国,国家皈依新教”。柯尼斯堡迅速成为波罗的海沿岸的新教中心城市。
1534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宣布建立沙皇俄国。这个斯拉夫国家很快就发展成东欧的一大强权,伴随着沙俄的扩张,新一轮争夺战将在波罗的海上演。
▲阿尔布雷希特与普鲁士公国
二、崛起!普鲁士!
世俗化后,德意志的霍亨索伦家族一直统治着普鲁士公国,但因实力有限,公国被迫臣服于波兰。为了增强竞争力,普鲁士公国与同为霍亨索伦家族统治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勃兰登堡藩侯国联姻(神罗实行选帝制,勃兰登堡是选侯国之一,拥有推选皇帝的投票权)。
1594年,勃兰登堡的西吉斯蒙德迎娶普鲁士大公的女儿安娜。1618年,西吉斯蒙德以女婿的身份继承了普鲁士公国,霍亨索伦家族的两个分支被统一起来。
但普鲁士仍被看作波兰国王的藩属,而不像勃兰登堡那样被认定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西吉斯蒙德与安娜
勃兰登堡与普鲁士组成为共主联邦,让普鲁士脱离波兰的控制,将其与勃兰登堡整合在一起是霍亨索伦君主们的夙愿。
1657年,借助波兰与瑞典爆发战争的有利契机,霍亨索伦家族的腓特烈·威廉与波兰签订《卫劳条约》,取得了普鲁士公国的绝对主权,波兰势力被逐出了普鲁士公国。
▲勃兰登堡与普鲁士公国组成共主联邦(紫色)
1701年,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为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而爆发战争。勃兰登堡-普鲁士统治者腓特烈一世在神罗皇帝陷入困境时,为后者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回报,皇帝同意授予腓特烈一世“国王”称号。
1701年1月,腓特烈回到自己出生的柯尼斯堡,在这座城市的见证下加冕称王。侯国级别的勃兰登堡与公国级别的普鲁士统一起来,升级为普鲁士王国。
▲腓特烈一世在柯尼斯堡加冕
柏林成为国家唯一的首都,原普鲁士公国辖境被称为东普鲁士。东普鲁士和勃兰登堡之间被一部分波兰领土隔开,商业繁荣,文化发达的柯尼斯堡仍是东普鲁士的首府。
普鲁士王国建立的同时,沙俄在经过18世纪初的彼得大帝改革后,国家实力进一步增强。俄国通过1700至1721年间的大北方战争,夺取了包括爱沙尼亚在内的大片波罗的海沿岸领土。
腓特烈一世利用柯尼斯堡周边出产的琥珀,建造了著名的琥珀宫。作为大北方战争中的盟友,这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小宫殿后来又被送给了俄国沙皇。
▲现代复原的琥珀宫(原物在二战中失踪)
琥珀宫显然没能彻底巩固俄普友谊,1756年欧洲爆发七年战争,俄普两国分属不同阵营。俄军长驱直入,于1758年占领了东普鲁士,俄国总督坐镇柯尼斯堡负责管辖这里。直到1762年俄国女皇伊丽莎白去世,普鲁士才拿回了东普鲁士的控制权。
18世纪下半叶,普鲁士从奥地利手中夺取了富庶的西里西亚;之后又和俄国、奥地利一起三次瓜分波兰。
随着领土扩张,东普鲁士和勃兰登堡被连接起来。俄国则相继吞并了立陶宛和波兰东部,俄普两国自此成为邻国。
▲普鲁士的扩张
19世纪中叶,普鲁士相继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这个脱胎于骑士政权的国家赢得了统一德国的主导权。1871年,普鲁士国王,霍亨索伦家族的威廉一世加冕称帝,建立德意志帝国。
以柏林-柯尼斯堡为代表的北德方言成为德国官方语言,普鲁士首都柏林成为德国的政治中心并延续至今。普鲁士的专制政体和军国传统深深影响着德国,并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改写了人类历史。
德意志帝国时期,柯尼斯堡仍是东普鲁士的首府。到20世纪初,该城人口突破20万,是德国东部第一大城市。
▲德意志的统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参战国很快陷入到堑壕战的泥泞中,机枪、毒气的广泛应用让无数的年轻人殒命在阵地争夺中。沙皇俄国在战火中被推翻,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趁机独立。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力不能支的德国在1918年宣布投降。
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给德国套上了沉重的枷锁,除了巨额赔款、德国还必须放弃13%的领土。
一战中败亡的奥匈帝国、沙俄帝国给了波兰人复国的机会,在美英等国支持下,俄奥境内的波兰人聚居区构成了波兰复国的领土基本盘。通过从德国手中夺得“波兰走廊”,波兰拥有了出海口,东普鲁士与德国本土的地理联系却被切断。
▲割地赔款的德国
地理阻隔制约了东普鲁士的发展,《凡尔赛和约》更是被看作德意志民族的耻辱。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开始重新武装。在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下,德国四处出击,相继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
▲苏德瓜分波兰
德国吞并了波兰西部,东普鲁士再度与德国本土连接在一起。依据战前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波兰东部、以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被看做是苏联势力范围。德国击败波兰后,苏联吞并了上述地区。
1941年,希特勒完成了对西欧和南欧的征服,他撕毁条约发动了侵苏战争。苏联凭借着巨大的国土纵深打破了德国速战速决的企图,依靠着自身的工业实力和盟国援助,苏军逐渐扭转局势。
▲德军入侵苏联
1945年1月,苏军反攻到德国本土,东普鲁士战役爆发。对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的围攻是整场战役的重头戏,苏德双方都投入了大量人员装备。从东普鲁士边境到柯尼斯堡的100余公里路途上,苏军付出了58万人的伤亡。
1945年4月9日,柯尼斯堡城防司令奥托·拉施向苏军投降。战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破坏,柯尼斯堡的人口从1939年时的37万人下降到12万人。柯尼斯堡成为苏联占领的第一座德国大城市,通往柏林的大门已向苏军敞开。
▲柯尼斯堡战役
三、终成异域
1945年5月9日,德国宣布投降。依据美英苏签订的《波茨坦公告》,柯尼斯堡连同东普鲁士北部(1.5万平方公里)被划入苏联,东普鲁士南部被交给波兰。
为纪念刚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加里宁,苏联将东普鲁士北部设置为加里宁格勒州,柯尼斯堡作为首府被更名为加里宁格勒。地名“去德化”的同时,德裔居民被有组织地逐出东普鲁士。至1950年,超过300万德裔居民被迫从东普鲁士迁往德国本土。
▲加里宁
加里宁格勒州与苏联的立陶宛加盟共和国接壤,但立陶宛是苏联在1940年强行吞并的,苏联不可能将这个战略要地交给对自己向心力不高的立陶宛。考虑到俄罗斯人是苏联的主体民族,加里宁格勒被交给了地理上并不与其接壤的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管辖。
以俄罗斯人为主的移民很快填补了德裔的位置。除了从苏联内地召集来的移民,一些从西欧战场返回的苏联部队被要求在加里宁格勒就地复员,大量被德国掳掠的苏联人口在返回故乡的过程中也被截留在加里宁格勒。
▲二战后东普鲁士领土划分
苏联西部的大量城镇在战争中被毁灭,留在加里宁格勒反倒能得到房屋和粮食配给。到1959年,加里宁格勒州人口达到61万,其中俄罗斯人占80%,余下的是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毁于战火的德式建筑被苏式建筑取代,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柯尼斯城堡也被拆除。
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到上世纪60年代,加里宁格勒州以军工为主的产业体系被迅速发展起来。
▲加里宁格勒苏维埃大楼与柯尼斯城堡遗址
加里宁格勒虽不是冷战前沿,却在与北约的军事博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里宁格勒被作为苏军进攻西欧的集结地之一,常年驻扎有10至30万苏军。
加里宁格勒州的波罗的斯克(德语地名为皮劳)成为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驻地。加里宁格勒多地被划为保密行政区,没有特殊通行证,哪怕是苏联人也不得擅入加里宁格勒。
▲波罗的斯克
军事优先的策略限制了加里宁格勒的生产力发展,苏联只得投入大量资源以维持当地驻军和民众生活。
上世纪80年代,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的苏联政府已无力负担加里宁格勒的巨大开销,计划将当地改建为面向西欧的经济特区。计划还未落实,苏联就解体了,加里宁格勒州成为一块被波兰、立陶宛包围,不与俄罗斯本土相连的飞地。
加里宁格勒的对外陆上交通必须穿越波兰或立陶宛,海空运输成为沟通俄罗斯本土和飞地之间的主要交通方式。
▲沦为飞地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加里宁格勒远离俄罗斯本土,无法完全融入俄罗斯大市场,单一的军工产业削弱了加里宁格勒州的抗风险能力。1991至1995年,加里宁格勒州的工农业产值分别下降61%和50%,降幅是俄罗斯本土的1.5倍。
为帮助加里宁格勒恢复生机,俄罗斯大幅缩减当地驻军并给予税收优惠,试图吸引西方资本注入,特别是对当地怀有民族情感的德国资本。
▲修复的德式古城门
俄罗斯修复了大量德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当地还破天荒出现了德语报纸。但是冷战结束后,德国政府已放弃了对包括东普鲁士在内的前东部领土的声索,来加里宁格勒的德国人大都是怀旧的老人,并不能带来足够的投资。倒是邻近的波兰与立陶宛在加里宁格勒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加里宁格勒州80%的电力供应来自立陶宛的伊格纳利纳核电站,从俄罗斯本土输往当地的天然气也经由立陶宛中转,立陶宛借此获得了较低的俄罗斯天然气购买价格。
▲伊格纳利纳核电站
2004年,波兰与立陶宛加入欧盟。在欧盟框架下,两国加大投入,推动与加里宁格勒州的跨境合作项目。但波、立两国同时也加入了北约,俄罗斯对此极度抵触,开始管控加里宁格勒州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在过境问题上,波立两国通过欧盟与俄罗斯达成协议,持有俄罗斯护照的加里宁格勒州居民可以办理“自由过境通行证”往返于俄罗斯本土和飞地之间。
除军工业,加里宁格勒的琥珀业仍然兴盛,年产琥珀原石超过300吨(价值约75亿人民币)。但这无法支撑起加里宁格勒的经济,当地居民人均收入仅为俄罗斯本土的75%,日益老化的港口设施也无法同波兰、立陶宛等国的港口竞争。当地的俄族年轻人甚至呼吁在文化上“再德意志化”,以寻求打破经济困局。
▲加里宁格勒对外交通
俄罗斯政府为了防范分离主义,不肯放松边界管控。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增大,当地年轻人只能前往俄罗斯本土求职。
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爆发军事冲突,西方国家对俄实施经济制裁,有关加里宁格勒的多个经济开发计划均被搁置,当地经济利益严重受损。
▲柯尼斯堡主座教堂(康德墓便位于这里)
随着美俄博弈的不断加剧,加里宁格勒州又成为对抗前沿。俄罗斯政府计划再度将其军事化,当地的驻军和军事装备数量大幅提升。
对于德国人来说,曾经的柯尼斯堡和东普鲁士都变成了历史记忆。德国在战后建立了“东普鲁士故土协会”,但也只是为东普鲁士难民及其后代提供一些生活帮助,并不致力于收复旧土。
随着老一代东普鲁士居民的凋零,他们的后代都生长于德国本土,失去了与东普鲁士的精神联系,近代德国的“龙兴之地”终成异域。
▲俄军在加里宁格勒举行军演
再看俄罗斯人,“加里宁格勒”的地名使用不到80年,历史底蕴不足以唤起人们的认同感。苏联解体后,作为飞地的加里宁格勒一度有机会加强与西欧的经济联系,但不曾停歇的大国博弈打断了当地居民的美好期盼,“靠近西方”给予这里的更多是无奈。
俄美博弈加剧,作为战略支点的加里宁格勒已被拖入一场全新的地缘对抗之中。
▲加里宁格勒人的生活并不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