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疫情形势变化,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传播速度快、隐匿传播多、防控难度大,国外的防控效果都不理想,很多国家无奈地选择了“躺平”。近期,我国也出现点多面广的复杂疫情形势。国内有些人对继续坚持“动态清零”没有了信心,甚至有人把“动态清零”与“零感染”混淆,认为现阶段针对新的疫情形势,“动态清零”不可能实现。为此介绍“动态清零”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以及社会上存在的多种误解。
1. 动态清零含义
“动态清零”由“清零”和“动态”两个词组成。
“清零”就是从有到无的过程,就是把疫情消灭的过程。但是,这个消灭,仅仅指某地某时刻发生的某一起疫情,并不是指广义的全国范围的总疫情。
“动态”就是疫情发生与清零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说,甲地的一起疫情扑灭了,乙地可能又发生一起疫情;乙地疫情扑灭了,丙地可能还有疫情。或者说,甲地这次疫情扑灭了,过一段时间,甲地又再次发生疫情,或者第三次,甚至第四次或更多次地发生新疫情,但这些疫情之间都没有直接传播关系。每次疫情发生后,都能在较短时间内扑灭,使得疫情归零。
动态清零的根本宗旨就是发现一起疫情,扑灭一起疫情,不让疫情在当地“生根”。
2. 动态清零的条件
一个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在经过大约1-2天的病毒复制、增长后,开始向身体外排出病毒(即核酸检测阳性),并持续约7-12天。感染者在向身体外排出病毒时,就具有了传染性,能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新冠病毒只有不停地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才能维持其长期生存。如果感染者在超过其最长排毒时间,还不能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病毒就会被人体免疫功能消灭。
把一起疫情中的所有感染者发现出来,采取物理隔离方式,限制其与别人接触,阻止其将病毒传播给别人,并保持一个最长排毒时间,病毒就在疫情所在地被消灭。
在没有本地的持续传播新冠疫情、且本地新冠疫情主要来自境外传入的情况下,动态清零策略是最佳选择。
在取得控制武汉新冠疫情后,我国境内基本消灭了新冠病毒疫情。随后发生的新冠病毒疫情在本地传播,都是从境外输入的。换取话说,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在绝大多数时段里,我国的国土是干净的,是没有新冠病毒的。所以说,动态清零策略是我国新冠防控的最佳选择。
一般来说,疫情发现的早,其波及范围小,就越容易实现动态清零。即使发生了一定比例的社区传播,以县(区)为基本单位,只要新冠疫情出现社区传播的县(区)数,占全国县(区)总数的比例很小,都是可以实现动态清零的。如果这些出现社区传播的县(区)分散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动态清零就相对容易实现;如果这些出现社区传播的县(区)集中在某几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动态清零的难度就会大一些,需要的时间就会长一些。
3. 动态清零的灵魂
动态清零的灵魂就是发现早,控制早,把每起疫情,消灭在萌芽中。不让疫情就地扎根。把疫情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以及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控制在最小。
4. 动态清零的主要措施
动态清零的主要措施包括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即所谓“四早”措施。
在“外防输入”防控措施中,一是强调入境人员的隔离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境外进入的感染者;二是强调涉及境外冷链或货物运输的人每日监测,及时发现“物传人”后继发的“人传人”。这两项措施,都旨在将境外输入的疫情,发现在第一代病例,疫情控制在第一代病例。这是动态清零的最高境界。
在“内防反弹”防控措施中,一是要加强新冠疫情地区的人员流动控制,严防感染者流出,将新冠疫情带入非疫情地区,造成新的疫情。二是加强门诊就诊者监测,对发热、咳嗽等疑似新冠或感冒的病人,进行核酸检测;没有条件做核酸的可以用抗原筛查,以便及时发现早期病例。三是出现咽喉红肿或疼痛、咳嗽等症状的人,可以用抗原筛查方法做自我检测,如果发现阳性,要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以便妥善处置。这三项措施,都是疫情早发现的有效方法,为实现动态清零提供疫情早发现的保障。
5. 动态清零误解一:零感染
动态清零,不等于零感染,与零感染有着本质的区别。动态清零是指对于发生的新冠疫情,发现一起、消灭一起,既不让新冠病毒在疫情所在地流行,也防止病毒从疫区传播扩散其他区域。
动态清零虽然不追求零感染,但要实现消灭一起疫情,又要求在疫情所在地及时阻断传播,没有新的感染发生。换句话说,不要求全国在某个时刻无新冠感染,但对于每一起发生的疫情,都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将其扑灭。
动态清零强调的是社会层面感染者清零,不要求疫情所在地没有感染者。所谓社会层面清零,是指在社会自由活动的人群中没有感染者,即使隔离管理的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感染者也没有关系,因为他们处在隔离状态,不会向社会传播扩散。比如,甲地,在核酸筛查中发现了100名新冠感染者,其中50名感染者来自门诊就诊者筛查和社区筛查,另50名来自隔离观察的密切接触者。那么,甲地就未达到社会层面清零。乙地,在核酸筛查中发现了200名新冠感染者,但所有感染者都来自隔离观察的人群,而在社区筛查和门诊就诊者筛查中未发现感染者,那么,乙地就实现了社会层面无感染者,只要连续在社区筛查和门诊就诊者筛查中未发现感染者持续一个最长排毒期(以核酸检测为指标)或者一个最长潜伏期(以确诊病例为指标),就实现了动态清零。
6. 动态清零误解二:封控
一些人把动态清零的措施,与封控措施等同起来,一提到动态清零,就想到全城封控。动态清零采取的措施,取决于疫情发现的阶段,如果发现的早,只需要隔离治疗病人,加上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就能够实现清零。比如,过去两年,上海市先后发生12起新冠疫情,每起疫情最多发生病例数都没有超过25例,就控制住了,实现了清零,根本就没有采取任何封控措施。只有当疫情发现晚,或者,虽然发现较早但没能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住,出现了较多的社区传播的情况下,才使用封控措施。
7. 动态清零误解三:全员核酸检测
还有一些人把动态清零的措施,与全员核酸筛查措施等同起来,一提到动态清零,就想到全市全员核酸筛查。同样,只要疫情发现的早,传播链清楚,顺着传播链,把密切接触者发现出来,就没有必要做全员核酸筛查。
只有当疫情发现晚,或者,虽然发现较早但没能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住,出现了较多的社区传播、且传播链不清楚的情况下,才使用全员核酸筛查措施。
8. 动态清零误解四:影响经济
有些人一提到动态清零,就想到对经济影响大。实际上,动态清零,才能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如果疫情发现在第一代、控制在第一代、消灭在第一代,对经济建设没有影响,只能是提供安全环境。
如果疫情发现的比较早,比如发现在疫情传播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对经济发展也没有影响。
如果疫情形势发展的比较严峻,需要采取较大范围的全员核酸筛查、封控措施等,动态清零策略对经济发展确实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数学模型专家初步分析,动态清零策略对当地GDP的影响,仅相当于非动态清零策略对经济影响的一半。
孙春兰:全力以赴救治重症患者 千方百计降低病死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4月17日至18日在上海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主持召开疫情防控专题会、出席医疗救治专题会,连续第三天前往浦东新区、黄浦区,对社会面清零攻坚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孙春兰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事情,对照“四应四尽”目标要求,拿出决战冲锋、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下大力气对疫情较重区域“拔根”,拧紧疫情传播的“水龙头”,全力以赴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参加相关活动。
在17日晚的疫情防控专题会上,孙春兰听取工作组情况汇报,分析突出问题,研究下一步工作。18日上午,孙春兰前往浦东、黄浦疫情防控指挥部,检查指导应转尽转任务完成情况,要求切实管住社区,做好快递人员、志愿者等重点流动人群疫情防控,全力推进应转尽转,确保日清日结,不松劲、防反弹,并及时做好环境消杀。18日下午,孙春兰来到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出席医疗救治专题会,看望慰问奋战在一线的医疗专家和医务人员,并听取对救治工作的意见建议,就进一步加强医疗救治提出要求。与会专家表示,有的国家和地区奥密克戎的病死率为0.7%,远高于流感的病死率。上海老龄化程度高,如果疫情蔓延将对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并导致医疗资源挤兑。因此,加快推进“动态清零”、加强疫苗接种至关重要。孙春兰指出,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按照第九版诊疗方案,实事求是对患者进行分型,坚持分类收治,做好双向转诊,中西医结合,同质化规范化治疗,加强悉心护理,关口前移防止轻症转重症、危重症,全力以赴救治重症患者,千方百计降低病死率。
孙春兰指出,疫情不等人,要以快制快、全力以赴将已部署的目标任务落实到位,压茬推进,直至胜利。要压实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紧盯人员密集、防控难度大的区域,紧盯资源力量的薄弱环节,坚决有力靠前指挥,加快破瓶颈、强弱项、补短板。要强化对防控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转运收治不打折扣、没有例外,切实做到应转尽转、日清日结。要认真开展流调排查,实事求是判定密接和次密接人员并排查管控到位。要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发挥基层治理作用,更好满足居民生活物资和就医用药等基本需求,深入动员、引导、团结广大群众,让群众更好地理解、配合、支持防疫政策措施。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更大力度推动各项防控措施落地见效,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