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家了!感觉良好!

183天的漫长等待,今天(4月16日),“太空出差三人组”终于回家!

人们通过各种渠道,争相欣赏他们的英姿,欢呼着英雄归来。

当神舟十三号平安着陆,三名航天员顺利出舱时,人们无不欢呼喝彩,为他们骄傲。

翟志刚和王亚平此前已有航天经验,前者是中国第一位出舱活动的航天员,后者是中国第一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年龄最小的叶光富,则是首次执行太空任务。



● 从左到右:翟志刚、叶光富、王亚平



不知不觉之间,他们已经在太空出差半年。6个月的时间,足以让人从陌生变成老友,他们也恋恋不舍地与中国空间站告别。

分门别类地收拾好各种物品,让它们各归其位。对舱内进行全面清洁,检查维护各类设施设备,确保太空之家漂漂亮亮地稳定运转。

当然,也要拿起手机记录这些美好的时光。你看,女航天员王亚平就跳绳跳得飞了起来,希望这种太空娱乐早日普及。



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锻炼,打包好了行李,里面既有常用物品,也有珍贵的样品和数据。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次他们返回的时间特别快,仅用了9个小时。要知道,神舟十二号足足用了28小时。

为啥这次这么快呢?

虽说中国空间站离地球只有400公里,但降落地球是个技术活。飞船需要绕着地球转上十几圈,至少转24小时后才能找到合适的降落时机。



● 神舟十三号

这次的神舟十三号总结“兄长们”的经验,实现了快速返回的技术突破,大大减少了绕圈的次数。如同绿皮火车进化成了高铁,3位航天员不用再忍受一天一夜的长途煎熬了。

回望这半年的时间,他们在太空上完成了多项任务,并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瞬间。让无数网友感叹,未来已来。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冲向了太空,与核心舱完美地径向交会对接。单单是这次首秀,就震惊了世界。

想要让两个庞然大物在天上完美对接,就不能有丝毫的偏差,难度可想而知。该技术被誉为“太空华尔兹”,目前全世界只有美俄掌握,中国成为了第三个。



● 径向交会对接

20天后,航天员进行了首次出舱活动。当翟志刚成功开启舱门后说道:“我是01,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一片掌声过后,王亚平说,“我是02,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叶光富接着说,“我是03,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天上工作需谨慎,怎么还组团说起相声了。网友们纷纷被可爱到,称他们为“感觉良好三人组”。

王亚平也“一不小心”,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不久之后,他们又完成了第二次出舱,还在舱内首次建立了“空间条件下细胞的长期培养体系和细胞模型”,开展着意义深远的太空实验。太空的失重环境,非常有利于生命科学的研究。

所谓教育强国,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用上。三人组联合为大家带来了两次别开生面的“天宫课堂”,还连线了美国学生,堪称史上最强网课。



● 泡腾片实验

在回答问题之余,他们进行了许多有趣的实验。诸如把泡腾片放进蓝色的水球中,在一阵翻腾后水球上出现了许多气泡,外形如同美丽的地球。

冬奥顶流冰墩墩,更是亲自担任助教,在空中缓慢翻滚了数圈,演示失重状态下的牛顿第一定律。除此之外,还有水球光学实验、太空液桥实验、太空水油分离实验等。



而在返程之际,他们更把某项纪录延长了一倍。此前神舟十二号乘组创造了92天的连续在轨飞行纪录,他们则达到了半年的时长,创造了全新的中国高度。

这水平,真是让人情不自禁地赞叹。

为什么中国航天会变得这么厉害呢?答案竟然是,被逼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联合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巴西等共计16个国家,准备联合建造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国际空间站。

当中国申请加入的时候,遭到了诸多条款的限制,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因素下,最终无缘国际空间站,无法接触当时最前沿的航天技术。

于是,如同研发原子弹一样,中国开启了筚路蓝缕、白手起家的航天工程。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王永志被任命为首任总设计师,主持拟制了该工程的技术方案和著名的“三步走”战略。



总设计师王永志感叹:“如同运动员在起跑线上晚了一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比别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来追赶。”

此后中国航天就开始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默默磨砺了7年之后,在新世纪钟声敲响前的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终于横空出世冲上云霄。

此后的中国,以平均一年的速度升级着飞船。2003年,神舟五号把杨利伟送上了太空,中国由此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杨利伟

在不断的技术迭代下,中国又在2008年用神舟七号,实现了第一次太空出舱活动,执行者正是本次航天的翟志刚。



● 中国出舱第一人翟志刚

5年之后,神舟十号发射成功,王亚平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时至去年的神舟十三号,翟志刚和王亚平又顺利会师,和叶光富一起执行任务。

在长达20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如今的中国飞船在各个方面都进步巨大,航天任务也变得更加舒适。

空间站漂亮整洁,网速相当于地面的5G,舱外航天服更是价值8位数,里面包含着各种黑科技。

三位航天员在执行任务之后,可以在舱内做各种休闲活动:锻炼,看剧,弹古筝等等。还可以与地面进行互动,参与春节、元旦、冬奥的活动。



至于吃的就更好了,什么八珍鸡、黑椒牛柳、红糖糍粑、清炒三脆、太空香粽、竹笋肉丝炒面等,多达120多种菜品。

而且地面工作人员特别贴心,根据他们的口味整理了专属食材。为黑龙江的翟志刚准备了东北炖菜,为山东的王亚平准备了海鲜产品,为四川的叶光富准备了成都风味。



这么周到的服务,简直媲美五星级酒店。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的飞船将持续进化,让普通人也可以到空间站参观。



悄然之间,那个“三步走”的战略,我们已经走到了尾端。从今年5月份开始,航天人将进入空间站的建造阶段。

现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预计在今年年内,中国将发射2个空间站的实验舱、2艘货运飞船,并用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把6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完成交会对接的工作后,中国空间站将达到构想中的完整形态。



那个时候的中国空间站,将拥有1艘货运飞船、2艘载人飞船和3个舱段,总质量接近100吨,可以同时乘载6名航天员,并进行更多种类的实验。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空间站服役接近时限,即将在几年后退休,届时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唯一一个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空间站。

许多国家的航天机构忧心忡忡,好在中国有海纳百川的格局,宣布向外国开放。目前已经有17个国家被批准加入中国空间站,包括德国、波兰、日本、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家。



遗憾的是,美国没有达到中国要求的标准,因此被暂时排除在外。如果美国积极改进的话,后续还是有机会加入中国空间站的。

不过,还有一个难题摆在外国宇航员面前。由于中国空间站属于全自主研发,所以操作界面都是中文。这密密麻麻的汉字,他们当然看不懂。



● 中国空间站全中文的操作界面

所以为了更好地沟通和操作,某些外国航天员已经开始了中文训练。

全世界都说中国话,显然是不可能的。但让多数航天员都说中国话,这个真的有可能。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我们不能一直生活在摇篮里。志存高远的华夏儿女,把目光望向了浩瀚星河。

就像现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所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不会满足于近地轨道,我们的梦想是把中国人送到月球,送到火星,让中国人成为人类太空探索的引领者。”



曾几何时,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却完美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如今,我们再也不会错过大航天时代。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今变换,时空交织。虽然人类渺如微尘,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肯定能攀上明月,一睹嫦娥的芳容。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胜不骄,败不馁,笑听闲言碎语,忍重砥砺前行。

愿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祝飞天的梦想永不失重。中国空间站,必将成为天空中最亮的那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