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连三地杯具,病人因疫情而耽误治疗去世的新闻早已不算新闻了。但这一次落到了郎咸平身上,又一次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

近日,网络上流传,知名网络红人、经济学者郎咸平的98岁高龄母亲,在上海去世,还是在核酸报告等待过程中去世的!



资料显示,郎咸平生于我国台湾,祖籍山东潍坊。1986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博士学位。2004年,郎咸平开始在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主持财经评论节目《财经郎闲评》,引起轰动。据证实,郎咸平本人与家人一直住在上海。

4月11日下午两点,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通过微博承认母亲已去世,他说本来不想占用公共资源谈论自己家的私事,只是网上在热传。他表示自己跟哥哥郎咸白一样,目前沉浸在万分悲痛当中,本来悲剧可以避免的 但是目前这种形势无改变这种现状。



从郎咸平发博内容来看,如果不是因为要等核酸检测结果出来的话,他98岁年迈的老母亲就不会因为耽误4小时就医而与世长辞。他强调道自己的母亲虽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健康,这次是肾脏有一点点衰竭, 但只要和往常一样,及时打上一针就问题不大,可就是因为在急诊室门口等了四个小时还没有等到结果,却等来了死亡。



郎咸平哥哥微博

郎咸平说,因为上海有严格规定必须要做核酸后才能就医。她的母亲是因为核算结果迟迟未出,在医院急诊室门口活脱脱等了4个小时时间也未得到救治才死亡的!有些责怪医院没有及时救治他母亲,他感到十分痛心!



郎咸平说:我想去医院见妈妈最后一面,但由于小区封闭,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有关部门沟通,在协调了多方关系后才允许去医院。站在马路上,叫不到滴滴车,因为封城了,又多费了不少时间,所以没也没有见到妈妈最后一面。

郎咸平说,我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

在微博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哀悼,也有网友留言“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有”。

郎咸平的巨大影响力让上海的防疫政策一时间被捧到了风口浪尖,大家在为郎咸平不幸遭遇悲哀的同时,都在发问一个问题,疫情防控和抢救生命哪个更重要,我们以后怎样才能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其实,现在上海困难的不是郎咸平一个人,因为疫情严重,所以政府和当地社区都做了统一部署安排,严格管理,只有这样,才能防范疏漏,确保防疫管控秩序,疫情才有可能尽快控制下来。

当然因为郎咸平母亲已经98岁高龄,有些网友也有些不同的看法,98岁,这在家乡是喜丧!老人活到九十八岁,多少苦和甜都尝了边,已经这样了,节哀顺变!名人不能搞特殊化,医院没有什么问题。

有网友说:其实郎咸平母亲已经98岁高龄了,而且出现了肾衰竭,不一定要按以前的治疗标准去判断,请节哀。谁都想自己母亲长命百岁,但是果子也有熟透落地的一天。98岁的高龄已经是极限了。节哀顺变,老人家一路走好吧!



也有网友说:首先节哀,也不要乱带节奏,当下的防疫政策是为尽可能保护全民出发,这不能成为破例的理由!即便是有疫情,遇到急危情况,当地部门应该要有应急预案可以应对,保障病人及时就医。至于说核酸4个小时太久,真的很正常,现在就是要等这么久,这个不能成为抱怨其母亲过世的理由!



有网友留言:不要搞特殊化。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平等的。特别衰弱,怎么鉴定?怎么判断?这个过程需要花时间去处理。急诊室里挤满了人。这样的例子不应该拿出来讨论,太多了。如果郎教授没有这么出名,而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大家会知道吗?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就是一视同仁,当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大家得到的是一样的对待。确实,当下的防疫政策是针对全市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了某一个个人,先要保障大部分人的健康环境,当下的上海人民需要保持一条心,相互理解,攻克难关。

著名大V胡锡进也对此事进行评说,出核酸结果再治疗,这个规定针对了一般病人。但遇到特别衰弱的病人,如何变通?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规定的细化,更需要现场人员在危急时刻的机敏和担当,需要社会对这种担当的鼓励。小编认为胡总编评论得比较中肯,有温度。



(原文:郎咸平的98岁老母亲因在上海医院里等核酸结果救治不及时而过世,这个悲剧让人难过。出核酸结果再治疗,这个规定针对了一般病人。但遇到特别衰弱的病人,如何变通?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规定的细化,更需要现场人员在危急时刻的机敏和担当,需要社会对这种担当的鼓励。防疫规定与复杂的实际情况肯定有冲突的地方,我相信大多数防疫规定都有其道理,当悲剧发生时,多半是各种因素叠加导致了利弊的颠倒,而人的主动性就是去发现并阻止这样的颠覆性逆转。

最近上海不断有极端例子出现,非常令人遗憾。讨论这些事情,在这个过程中释放情绪,这就是现代社会原生态的一部分。假如这些事情都瞒着,那才是更大悲剧。

同时我相信,上海的实际情况不会等同于那些极端事件带给我们的冲击性印象,无论上海人,还是上海之外的公众,都不应对全局失去信心。

灾难落到谁的头上,都是百分之一百的不幸。让我们倾听那些呼喊和哭泣,对之报以最大同情心。同时让我们希冀这样的不幸面将变得越来越小,祝愿更多人永远不会经历同样遭遇。

说心里话,看到悲剧性的例子,我既为当事人难过,也为上海难过。像大多数公众一样,我就是希望上海快点好起来。)


怎样才能平衡有急诊需要的人和控制疫情风险的一个平衡。抗疫和生命都很重要,这需要我们有个折中的办法才可以。

勿庸质疑,先出核酸结果,再进行相关治疗,这个规定很重要,必须作为基本准则予以遵守。但是特殊情况如何处理?针对了一般病人,照章办事没问题,但是遇到特别衰弱的病人,需要急救,如何变通,却是需要有硬性规定的。否则的话,此类事件还会发生。医院是救死扶伤之地,很多病情本来就是十万火急,须臾之间就有生命之忧,典型的与时间赛跑。而防疫检疫是一个相对慢性按部就班的过程。如何处理抢救生命所需的快速无碍原则与处理疫情所需要的严密封闭原则,不仅仅只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更应有一个实践指导问题。两个原则同样重耍,我们的防疫规则中,急性病通道的开辟与保障问题也应是重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