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本文算是我自己的看网笔记,其中观点受到很多网友影响,就不点名给credit了,大伙儿看着哪儿眼熟的自己认领就好,先谢谢大家。

正文:

最近看“清零”这个词看到角膜都起茧子了。为了我的身心健康,只好将茧子刮下并研碎,与诸君共赏之。YuckYeh!

[一]


首先我设立一个关于独立思考的方法论。我以为所谓独立思考,不但指要独立于他人所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思考,而且要够做到尽量地追根究底。

具体而言说,我们每个人的认识中有很多概念,看起来好像非常理所当然,根基很坚实,但其实很多都是来自历史或权威所给出的现成概念,即所谓“成见”。而且,越是复杂的概念,比如文化,社会,历史,政治等,其中所包含的“成见”累积得越多。因此,我们若要做到“独立思考”,那么就要尽力剥去“成见”的层层外壳,将“为什么”问到底,而不是因为某一层次的概念看起来理所当然的正确,就觉得自己自己正确了,而停止了追问。

一座百年的石头城堡,看上去也许坚不可摧,但如果真的用钻机挖一挖,其实它的根基说不定只是一些普通的石头,即禁不住时光的烤燕,也不如我们脑袋里的偏见结实。

有人也许马上问,照你这么说,我们都做不到绝对的“独立思考”。没错,我们凡人大概不可能做到终极的“独立思考”,所以我们需要保持谦卑。但同时,做不到完美,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该尽力去追求。因为当我们做事的时候,毕竟还是要做出判断,而尽量接近真实的思考,才能给予我们做判断时的最大的信心。数学里有“极限”的概念,有“渐进”的概念,还有“置信区间”的概念。而我们亲爱的邻居也说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既然向往之,那就试着尽力靠近之吧。

[二]

方法论确立之后,我来试着“独立思考”一下有关"清零”的概念。

首先,什么是清零?我的理解,从字面意思而言,清零指的是将病例数字变为0。从当年"旧冠"(SARS-Cov-1)的历史中,我了解到当年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旧冠”消失的标准是:三个星期不再出现新病例。那么我们就想想这个判断标准,是不是其实有很多根据当时情况而定的人为之处?比如当年三个星期之后的还出现过原生型病例,算不算清零成功?还有,当年检测病毒的实验方法,判定标准,与如今不可同日而语,按现在的标准,当年“旧冠”是否真的就是当时描述的情况?比如当年有没有无症状传播,有没有统计在内?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没有找到清晰确定的答案,那么我现在的结论只能是,清零的概念是一个对应于时间,因具体情况而做的定义, 并非绝对的数字上的完全无病毒存在。假如有一天,清零的定义改成 “连续三周没有新的有症状病例出现”,那我毫不惊奇。

第二,什么是“动态清零”?“动态清零” 指的是所谓“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快速切断每一起传播链,使每场疫情均以感染者清零、传播链中断为止”,也就是说,动态清零,和完全不再出现新病例的静态“清零”, 并不是一个概念。那么动态清零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这是在承认现阶段各种变异病毒的不可绝对清除的前提下,欲以最大程度保护所有人的生命,防止出现“本来可以防止的死亡”。这即包括免疫能力处于弱势的人群(老人,相关病史,还有不能,不愿注射疫苗的人),也包括那些看起来免疫力强,但其实并没有抵抗能力的人群(参见健康年轻人殒命新冠的例子)。那为什么要最大程度保护所有人的生命?因为人命关天,也因为这世界上有些国家的政府的确是在试图保护所有人的生命。为什么人命关天?因为。。。死去的人再也没法活过来现身说法,告诉我们他/她的想法,或行使任何权利了。

第三,什么是“躺平”? 就是躺的平平的,任凭风吹雨打,我自躺然不动。这好像很好理解,就是认为疫情已经过去,不再存在,完全恢复疫情之前的生活方式。但为什么这么选择“躺平”呢?我理解一是因为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会饿死。二是因为防疫时间过长产生的心理疲劳和心理压力,心里难受的“要死”。那么,这两个理由说到底,其实仍然是基于自身对死亡的恐惧。那么请问,饿死,心里难受到死,还是病死,怎么死好呢?。。。什么?你真的在认真的思考比较吗?当然是怎么死都不好吧。譬如朝三暮四故事里的猴子,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只能有两个选择呢?因为养猴子的人定了这样的规则。那同样,新冠故事里的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或者病死,或者饿(难受)死的规则,这规则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第四,“共存”是什么意思呢?从各方面的介绍来看,我的理解是,共存是比较于躺平有更积极意义的一种说法,也就是仍然顾及人命的”躺平“。我看到人们普遍比较能够接受的共存,是指像普通感冒病毒那样的存在,致死率低于多少,blahblah。但想一想,为什么每年都有人会因为感冒而引发严重病症而死去,我们却觉得可以接受呢?难道因为感冒病毒而死,就不是“本来可以防止的死亡”吗?人类曾经尝试过对感冒病毒”清零“吗?好像真的没有人尝试过。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至今没有低成本的方法来”清零“感冒病毒,而用不起“高成本”的普罗大众,从祖辈以来就“习惯”了感冒病毒的存在。但是我们习惯了的东西就必然是好东西吗?不是吧。所以,我以为,没有人喜欢感冒病毒,或者说,没有人真的喜欢与感冒病毒共存,或者与新冠病毒共存。共存是当我们没有低成本的方法来”清零“之后,无奈而接受现实而已。

[三]

思考过定义,我大概能得出一个结论:作为一个普通的,怕死的人,或者等待奇迹出现,或者要准备好在以上这几种结果中艰难的选择。如果把这几种对应策略按照病毒的数量,可能死去的人数,防疫成本,难度等排序,那么,绝对的清零可以占据一端,而绝对的躺平在另一端,“动态清零”和“共存”则应该是从两个极端向中间的靠拢。



动态清零也好,共存也好,其实都承认了变异病毒的强传播性和不可预测性,也都包含了让人们能够更好的活下去的期望。那么问题就在于,究竟如何才能将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一起实现??那其实就是“等待”。

具体而言,我认为从现实情况出发,把“等待”放在中间??的位置是值得思考的。现实中的不同国家,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先行者,以人命为代价,活生生的演示了不同对策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导致的结果,这就为“等待”提供了很多的参考依据和数据。并且,从目前的趋势看,“等待”可能会得到更好的外部环境。“等待”可能得到的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从“动态清零”到“共存”的平稳无缝过渡,即像当年的“旧冠”一样,主要矛盾忽然消失,一切都美好如初。差一点的,比如出现了高效低成本的治疗药物或方法,高效安全的疫苗,也能让过渡比较平稳,所谓“软着陆”。毕竟少死一条性命,都胜造七级浮屠,但如果“等待” 到了某个时间,不可预测的病毒让我们必须要折衷怎么办?如何让“硬着陆”变“软”呢?

我以为,未虑胜,先虑败,并不丢脸。听天命,而不尽人事,才是丢脸的。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现在就可以开始做起来了。比如学习如何分流感染者,学习如何对待无症状者,如何训练大量普通医护工作者,甚至普通民众,能正确对待普通的轻微症状者,如何治疗可能出现的重症者。还有如何协调非新冠重症病人,囤积大量各种药品,包括一切缓解症状的药品,呼吸机,口罩防护衣等等。还有药品的持续研发,生活用品的协调,物资调配,等等等等。这些准备工作千头万绪,绝对是个需要众志成城的巨大的系统工程,但如果能尽力做好,对保证一个能应对各种可能情况发生的平缓过渡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物质上的准备,还有一个思想上的准备,就是讨论和讲述为什么要为这种转变做准备和需要做什么具体准备,也就本文的标题,《与其讨论”动态清零“,不如讨论如何“等待”》。我觉得这比不少网上讨论里,举着苹果对比橘子,最后每人获得一个寂寞的茄子,要更有些实际意义。

《笔会文聊》kudoof 原贴:https://web.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2717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