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至今,上海本土疫情累计新增破万,这座以“精准防控”闻名的城市,最终开启了“划江而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如何保障居民的医疗需求?它要求,全市医疗机构“非必要不封控”,保障发热门诊、重症、产科、儿科等重点科室的患者收治。

众所周知,上海的医疗资源在全国数一数二。但即使强大如上海,面对2000多万的常住人口,人均医疗资源也明显捉襟见肘。搜狐城市梳理了24个万亿GDP城市的医疗资源,通过多个维度的对比,来看看上海的医疗实力究竟处于什么水平。



上海百强医院数量占全国近20%

衡量一座城市的医疗资源水平,医院数量是最直观的维度。

2021年,24个万亿GDP城市中,医院数量最多的是重庆、北京和成都,分别达到858家、733家和692家,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紧随其后的是青岛、天津和上海,均超过400家,比其他城市也高出一个档位。上海的医院数量与天津并列全国第五,也算是处在顶尖行列。



医院的数量大致能代表当地人们健康的普惠水平,三甲医院以及全国百强医院的数量和质量,则更能代表当地医疗水平的上限。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三甲医院1580家,其中北京有55家,重庆、上海、天津分别有33家、32家、31家。放眼全国,上海的三甲医院数量也是高居前列。

比三甲医院更进一步的是百强医院。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是行业最权威的榜单之一。根据最新的《2020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上海共有百强医院19家,仅次于北京的23家,占了全国的近20%。

排名前十的医院中,上海更是独占3席,包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比北京还多了1席。所以说,若论全国顶尖医疗资源,上海绝对是数一数二。



上海人均医疗资源位居万亿俱乐部中游

除了各类医院数量,人均医疗资源也是衡量城市医疗资源的重要维度,业内一般采用每千人(常住人口,下同)床位数、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和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来衡量。

如果不算人均,上海的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在万亿俱乐部中高居前三。2021年,上海床位数超过16万张,仅次于重庆;卫生技术人员数24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数8万人,仅次于北京和重庆。



如果算人均数量,上海在万亿俱乐部中就只位于中游水平了。2021年,上海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为6.49,排在第13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7);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为9.62,排在第7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95);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为3.34,排在第14位,同样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2)。



在人均医疗资源方面,一些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表现极为优异。比如长沙和郑州的每千人床位数高居榜首,济南、杭州、郑州和南京的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和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都位居前五。这些城市在医疗资源普遍集聚的省会中,都算是佼佼者。

因此在本轮疫情中,距离最近且医疗资源丰富的杭州和南京成为支援上海的主力。3月28日,来自江苏、浙江多家医院的医疗队到达上海,开始核酸检测工作。其中,来自杭州的浙大二院、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等多个医疗队,在率先封闭的浦东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上海诊疗人次全国最多

上海的医疗资源十分丰富,总体上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但作为特大型国际化城市,上海人口高度密集、流动性强、国内国际交往频繁,其医疗资源依然有待加强。

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上海是全国诊疗人次最多的城市,甚至超过了医疗资源更加丰富的北京。2021年,上海医疗机构共完成诊疗人次2.72亿人次,同期的北京为2.43亿人次。其他的万亿GDP城市,就没有超过2亿人次的了。



上海的医疗资源负荷程度,也要更高一些。以2020年上海和北京的数据为例,上海医院病床使用率高达86.72%,同期的北京仅有60.8%;上海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8.43天,北京为9.1天。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或在于,上海不仅有全国数一数二的顶尖医疗资源,还拥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辐射范围更广。相比于深处北方的北京和深处南方的广州,上海“南北通吃”,自然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就医流入地。

去年10月,上海印发了《上海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1-2025年)》,直言自身还存在优质医疗资源供给相对不足、优质医疗资源结构不够完善以及医疗体系协同效率不够高效等不足。

为弥补这些不足,上海“十四五”期间将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到2025年全市新增床位约4万张,配置水平达到每千人口约7.5张。此外,上海还将加大公共卫生、病理、护理等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6人以上。

参考资料:

[1] 各市统计局、卫健委

[2] 《上海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1-2025年)》.上海市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