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上海的一位老人去世,引起很大争论。
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据说是一位很和善的老人,3月30日,突然哮喘发作,状况危急。
家人赶紧打了120和110,邻居和大白也都来帮忙救治。
十几分钟后,一辆救护车来到楼下。
但那是二楼邻居叫的,按照规定,不能擅自改接老人。
所以,虽然二楼邻居状态据说不算紧急,也同意把救护车先让给老人,但救援的医生还是坚持带二楼病人走。
老人的家人再三恳求,说老人情况危重,已经没有呼吸了,急需救命。
救援人员不为所动,而且拒绝把救护车上的除颤仪借给老人。
在求助者绝望的嘶吼里,医生关上了车窗,走了。
等属于老人的救护车赶来,已经无力回天。
视频被传到网上,激怒了很多人。
人们大骂医生没有人性。
官方很快做出回应:
这名医生当时虽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如此处置实属不当,已经停职。
这个处理又引起了很多不满。
有网友说,120的医生有严格规定,让接谁就得接谁,不能擅自行动。如果需要抢救别人,要急救中心指派才可以。
而且因为救护车本来要接的病人是口头承诺“同意”,如果他出了意外,是有理由起诉医生不按制度接诊的。
还有,除颤仪其实也救不了哮喘老人。
的确也有道理。
但是,道理很有理,现实却很荒谬:
一个老人生命垂危,急需抢救。
救护车正好来了。
却不能救助老人,而是把另一个不太着急的病人拉走了。
这显然不合情理。
问题出在哪里?
这是一道必答题。
希望有关部门能仔细研究,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这一次不探讨,不解决,事情就很可能还会发生,就还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还会有医生或者工作人员,因为遵守了规定,而成为众矢之的。
我个人觉得,大概有两点。
第一,制度上,能不能给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一点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情况做出紧急决定。如果他们做了符合情理的行为,万一出了状况,可不可以不担责。
第二,执行上,具体干事儿的人,应该有基本的判断力和同情心,而不是僵化冷漠地只求自保。
一个文明的社会,第一要有制度保障,第二要有温度托底。
二者缺一不可。
最近疫情严重,意外状况频繁发生。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
3月中旬,深圳一个年轻妈妈,趁孩子睡觉,出去买东西。
不想,从外面回来,小区被封了。
按照规定,她不能再进去。
可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睡觉啊。
她不回去,孩子怎么办?
年轻妈妈很崩溃,在小区门口歇斯底里大叫。
但防疫人员坚定表示“没办法,现在是临时管控,进不去”。
按规定执行任务,本来也没错。
但是对于显然不合情理的情况,能不能“特事特办”?
妈妈后来进去了。
和上面救护车案例一样,这需要制度给执行人员一点空间,也需要执行人员有基本的人情味。
还有一个货车司机讲自己的经历,我也觉得挺值得关注。
现在很多地方都查得严,只要行程码带星,就不让进。
可是货车司机们全国送货,几千公里行程,途经多个城市,难免路过有疫情的地区,行程码很容易就被挂了星。
而因为这个星,他们就可能辛辛苦苦跑到目的地,却被直接劝返,要求“哪来的回哪去”。
他们拉着一车货,一路上辛苦不说,光油钱和过路费都花了几千,就这样被要求开回去,情何以堪。
关键这些人大多不算中高风险地区的人,也都有核酸阴性证明。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但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网上有很多骂声。
心情我非常理解,但其实抱怨和大骂都没什么用。
而且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了,没有哪个城市是完美的。
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无论上海、长春,还是武汉、西安,都会犯错,会力不从心,会手忙脚乱。
与其大加批判,不如想想如何改变。
我们最该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里,一个又一个求助里,总结经验,想想下次如何避免。
疫情短时间显然不会过去,那么在下个城市爆发的时候,能尽量避免再出现这些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不能只经历教训,不增长经验。
所以,我想,一个城市(比如长春)在经历一波大疫情之后,能不能细致地复盘一次。
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每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就算你是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提些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你曾经被封控,遇到很多麻烦,也有很多思考。
那你可以说说,你认为封控策略如何调整,会更合理,居委会如何服务,会更高效。
大家各抒己见。
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有价值的讨论,肯定比破口大骂有意义。
整个3月,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了10万例,波及29个省份。
近日,国家卫健委还说,上海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现在已经报告的感染者超过4.3万例,近期还会增加。
现在看,奥密克戎的传播是真厉害。
跟原始的新冠毒株,简直不像一个品种。
上海的几番尝试也表明,一旦流传开来,小范围的防控很难搞定,最好用的清零手段,还是“大面积封控”。
最近有新闻说,奥密克戎又出现了升级版“XE”,传播力更强。
所以我们短期内肯定还摆脱不了疫情,封控在所难免。
而一个“封”字,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就会出现上面的种种问题。
我们眼下最务实的做法,是尽量让封控的安排更合理,代价更小。
不能因为孕妇核酸证明过期四小时,而无法入院,导致流产。
不能因为隔离的老人不会团购不会接龙,就吃不上菜。
其实城市管理者应该有个最基本的认识:
疫情期间,社会不得不制定一些应急措施。
而临时性的政策,大多不完美,一定会有极端的情况出现,比如妈妈出来买个菜就被封在外面了。
这种时候,还是要有“特事特办”的灵活性,不能两手一摊眼睛一瞪,一句“要遵守规定”处理所有情况。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应该有人情味,有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前两天有个新闻,很触动我。
湖北黄冈,一位老人去世了。
儿子媳妇匆匆忙忙从上海赶回去,却必须要在酒店隔离,不能送葬。
老人火化当天,灵车特意绕行到隔离酒店。
儿子儿媳穿着隔离服,跪在路边送别。
这场景让人泪目,也让人感慨。
其实按照规定,隔离人员是不能离开酒店房间的。
但工作人员允许夫妻俩穿着隔离服,出来跟老父亲告别。
既保证了防疫,也考虑了隔离者的需求。
这就是人情味。
灵车特意绕行到酒店,让他们可以拜别。
这就是人情味。
病毒冷酷,但人应该有温度。
3月29日,吉林有一个不起眼的新闻。
防疫点,几个志愿者在工作。
一位车主特意把车停在他们附近,还在后车窗上贴了一张纸条:
车未锁,志愿者可进车休息!最起码挡风!
大白们看到,都觉得很暖心,也真的进去睡了一觉。
我特别想给这个车主点赞。
疫情当下,社会亟需帮助。
有感染者需要救治。
有辛苦的大白需要休息。
有隔离的孩子需要照顾。
有买不到菜的老人需要帮助……
特别多的事情,我觉得都不是靠制度能解决的。
在制度没有到达、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人性的温度。
确切地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提供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疫情,我们所有同胞都是一个整体。
我们都是局中人,都应该善意地去参与,力所能及地给困境之下的同胞以温暖,以便利。
疫情的寒冬也许很久都不会过去。
这就格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小暖阳。
专家有智慧,领导有担当,执行者有善意,老百姓有素质。
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寒冬里,感受到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