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自媒体人,平常的工作使我一直都比较关注各种社群消息。上海这波疫情起来以后,发现不少群里都会流传各种或真或假的小道消息。有些消息来源不清,有些消息口气一惊一乍,更有些消息多读几遍就觉得反智。

之前多年传统媒体的工作经验,使我依然保留了一个习惯:接到信源的时候,要去验证5个W(编者注:“5W”是指5个以“W”开头的单词,包括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Where“在哪儿”、Who“谁”、When“什么时间”);很多信息更要进行交叉验证,不能只听单方的。于是,对那些明显5W不全的信息,我很认真地在各个群里辟谣,提醒大家不要相信;或在尚不能佐证信息真伪的时候,从现有线索中寻找出其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有一晚,很多群里都在传一条微博,说是某小区一名疑似阳性的孩子发着烧被赶到楼道外坐着,既不许他回家又不送他就医,并配上了视频。猛一看视频,任何一个当妈的都受不了,义愤填膺地“转起来”。但说实话,这个“事实”怎么看都显得有些荒唐。以我的判断,一定是哪个环节脱了节,孩子其实是在等待,只是当下医疗资源过于紧张,等的时间可能有些长。

我第一时间在这条微博下留言并提出猜测,还通过一些关系找到微博所称的孩子所在的居委会打听。从几个不同信源得到的消息都是:这个孩子虽然在等待就医,但身边一直有人陪护。期间,还存在家长拒绝相关方案、提出新诉求却又无法马上满足等情况(这一点在家长后来回复我的留言中也被证实了)。

孩子生病,家长着急、心痛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把前因后果拿掉,发布的哪怕有视频,观看者得出的结论恐怕完全不同。

你说这算不算“谣言”?可能不算,因为大家转发是出于关心。但误传的伤害性也极大。我就发现,在这条微博信息下,除了我以及支持我的留言外,其他留言几乎都在责备相关部门怎么不尽快安排孩子就医。而且,如果有人知道了真相,觉得事实与网友的理解不一样,孩子的家长会不会迎来网暴?

说真的,每个人每一次上网发布信息前,还是要珍惜手里的“话筒”。尤其在上海当下同心抗疫的情况下,更应该互相理解,尽量理性解决、和气沟通。也许,一条不够负责的“真相”,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波澜。这不仅是对社会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在各种群里看到谣言,辟着辟着,我仿佛也找到了一些谣言的“流量密码”。比如,标题不外乎“某地全阳了!”“某地大白全阳了!”“某医院全阳了!”“某地死人了!”“大白全部罢工了”等,反正怎么惊悚怎么来,怎么吓人怎么来。我无法揣摩制作和传播这类谣言的人的心态,但结局是这些谣言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恐慌。

再比如,有些谣言是把别处的视频拼接了此处的真相,或者拿去年的照片解读成今年的事件……最后当然是大相径庭,完全不可信。

更多的时候,是“有图却未必有真相”。有一天,我们小区群里有人说,看到我们小区有一个老人吵着要出去买菜。大家一下子觉得他非常可怜:如果是独居老人,不会抢菜该多难啊!于是,大家立刻发起关爱独居老人行动。

这时,有人告知真相:我们小区所有的独居老人早已由居委会登记在册,并安排专人和志愿者对接、服务。至于那个吵着要出去买菜的老人,是不放心别人帮着采购,坚持要自己出们……额,那,这?

所以,有时候还真不能对着网上流传的某一个画面,得出某一个结论。

虽然我一直在各个群里积极辟谣,可没想到,有一天竟然会成为“造谣者”。

前晚,好几个朋友忽然私信我,发来同一张图片:“这是怎么回事?可别乱说话啊。”我定睛一看,有我真实姓名、真实微信头像、在某个群里的对话截屏。但截屏与一大段我从来没见过的谣言拼接一起,猛一看,好像还真就是我说的。

当时,我真的是气急攻心:我怎么就从一个“辟谣者”被造谣成了“造谣者”呢?

仔细揣摩,我发现了原因:之前的那段对话中,有一张真实的新闻图片,看起来有点像验证为那段谣言。结果,有心人以群聊转发模式将真实新闻图片与谣言拼接在一起,然后进行转发。

我还发现,谣言的传播速度真是很快。我在群内说完那句话后,前后不过一两个小时,已经从圈外的多个朋友处收到了我“造谣”的依据。当然,我立刻向朋友解释,相关对话完全是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的结果,希望他们也为我澄清。

那天,我也在朋友圈发了一段澄清声明,并配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电影海报。说真的,你们不觉得谣言有时候真像一个不太冷静的杀手吗?只要稍缺一丢丢冷静,稍缺一点点前后语境,稍缺一丝丝前因后果,它的杀伤力就会成倍,有时后果还很严重。

分析造谣的动机,有人出于恶意,有人为了流量,有人可能只是想开个玩笑,有人是为了虚荣……但不论哪种原因,我都反对谣言。因为谣言最后伤害的不仅是别人、社会,也很可能包括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