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初,鉴于核武器在传统战争中所发挥出的巨大杀伤力,使得苏联高层及军方人士对此忧心忡忡,他们认为有必要研制出一款在核战争条件下,能够顶着核武器的打击进行常规作战任务的主战坦克,由此“项目279核战争坦克”随之诞生。
按照苏军的设想,该坦克除沿袭苏制坦克传统特征外(低矮外形、厚重装甲等),最重要的是得具备充分的生存能力,以及极强的地形适应及通过能力。
“核战坦克”的设计工作由列宁格勒(即圣彼得堡)基洛夫工厂承担,总设计师是L.特洛亚诺夫,研制工作在1956~1959年完成,在1959年~1960年初,基洛夫工厂共生产出四辆“核战坦克”的样车,进行了各种条件下的国家级测试,并顺利通过了有关条款规定,按照后续进程,该型坦克极有可能批量生产及进入苏联陆军列装服役。
但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以及该坦克的自身缺陷,如结构复杂、造价高昂、可靠性差、运营及维护成本较高等,被叫停了。其中一辆样车被送往库宾卡坦克博物馆,成为该馆的藏品和镇馆之宝,供各国参观者游览观赏,直至于近期被再次启动。
“项目279”重型坦克,车长10.32米、宽3.4米、高2.47米、车组乘员共4人,总体布置如下,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车长及炮长位于火炮右侧、装填手则分布于火炮左侧。
火力系统方面,该坦克装备有一门60倍口径的M65型130毫米线膛炮,身管长7.8米、装备有炮膛抽烟装置及多孔格栅式炮口制退器,以此抵消该炮在发射时所产生的巨大后坐力。配合炮塔内部的半自动装弹机,使得该炮的最大射速达到了7~8发/分钟,远胜同时期美制产品(T-28重型坦克最大射速仅为4发/分钟)。
该炮适配弹种由破甲弹、穿甲弹、榴弹等组成,弹药基数40发,其中穿甲弹和榴弹携带数量为34发,破甲弹仅携带6枚(主要原因是线膛炮发射破甲弹的威力一般)。使用穿甲弹时,该炮可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28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在2000米距离上可击穿245毫米厚的钢装甲。使用破甲弹时,破甲厚度可达300毫米均质钢装甲(60°倾角),足以击穿当时各国制式现役坦克的主装甲,因而火力惊人,不容小觑。在火炮右侧,还安设有一挺KPVT型14.5毫米并列机枪,弹药基数800发。
动力系统上,该型坦克装备一台功率达1000马力的2DG8-M型X型16缸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罕见地采用了液力机械式变速箱,而非此前的机械式变速箱,可谓是一项重大进步。因而使得该坦克的最大公路速度达到了55千米/小时(还有说法称其为50千米/小时),平均越野速度为35千米/小时,但在最大行程上而言,其指标就有些不够看,仅有区区300千米而已。
279型坦克最大的特征,便是均匀分布于车体下方的四条履带,在开发初期,设计人员曾提出采用7对负重轮的想法,但随后遭到集体否决,转而采用6对负重轮,如此设计的目的,在于增强该型坦克的地形通过能力,四条履带均匀分布,使得地面压力更均,在冰雪及松软地带还能保持较为良好的机动性,而这一点也在后续的测试过程中得到了验证。缺点则是结构较为复杂,给维护保养增添不少难度。
该坦克采用了极为先进的液气悬挂装置,其直观好处便是在核武器所产生的冲击波来袭时,可以将坦克姿态调整到最低,所发挥的作用与四带履带相同,由此可见苏联高层对该型坦克的生存能力是何等重视。
防护系统上,该型坦克也是当时的一绝,从外观上而言,炮塔呈卵圆形,车体则呈椭圆形,两者均为装甲钢铸造件,只不过前者采用整体铸造方式,后者采用大件铸造方式而已。该型坦克车体首上甲板厚度达192毫米,倾角为60°、车体侧面的装甲厚度达182毫米,倾角为45°、炮塔正面装甲厚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10毫米。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如此之厚的侧装甲,使得该型坦克侧面防护力提升的同时,更增强了车体的整体刚度。
圆润的外形加上较小的侧面投影面积,使得其更有能力抵御来袭的核武器冲击波,在核武器冲击波来袭时不易被掀翻。当然,防护性能的突出的同时,其弊端也不容忽视,那便是形如“飞碟状”的车体加工难度较大,且车体空间也较为狭窄拥挤,利用率极低。
再来看美媒的有关报道,该文章专栏作家在文末总结称,俄方此举可能想借助“恢复工作状态”的这型坦克,以此达到“复活”其他稀有坦克的目的。这显然属于个人臆测。“项目279”重型坦克只是一款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品,它所肩负的不过是按照苏军设想的特殊使命而已。
加之该型坦克存在着多项突出缺陷,倘若真能批量生产且列装苏军,在传统战争形态下,不仅不会锦上添花,反倒会起到拖油瓶的效果。因此遭到赫鲁晓夫的否决,纵观战争形态演变及各国后来的核政策而言,赫鲁晓夫否决“核战坦克”可谓是少有的“正确决策”。
将目光放到今天,俄方就更没兴趣去鼓捣一款问世60余年的老古董,尽管它在人们心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及期许,但那毕竟早已与时代脱节。
此外,该专栏作家同样提到了当下热点,即处于激烈交战中的俄乌双方,声称在俄乌战场上,俄军地面装甲作战集群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倒是实情,但随后他又提及称,俄方此举不禁让人难免想到苏联时期,因为那时的苏共高层对该型坦克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对类西方同类装备时,可以起到突破性作用。
换句话说,该专栏作家认为俄方还有抱着在该型坦克上取经的想法,以此达成打破现今僵局的意图,而这种猜测同样属于该专栏作家的主观臆断。简而言之,俄方更希望该型坦克能继续成为一款藏品,供世人游览瞻仰,同样,重新启动它,也仅仅只是测试它的各种系统能否正常工作而已。
为在核爆炸中幸存而设计的独特的苏联怪物坦克
在冷战期间装甲战的许多发展中,建造最大和最重的坦克以粉碎敌人的防线和防御工事的竞赛产生了一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在这个时代的重型坦克中,苏联研制的非凡的Object 279也许是最令人敬畏的。虽然这艘 66 吨重的庞然大物,有着奇异的船体形状和四组履带,但从未投入生产,但原型机在俄罗斯再次恢复正常工作。
但它的历史呢?Object 279 是苏联在二战期间成功研制的约瑟夫(约瑟夫)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的逻辑延伸。这些在冲突结束前以IS-3达到顶峰,并且在战后期间继续改进这种设计,导致T-10在 1953 年被接受服役。重约 57 吨的 T-10装备一门 122 毫米口径火炮,旨在挑战美国M103和英国征服者等坦克。
米哈伊尔马丁诺夫/维基共享资源
保存在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胜利公园的一辆 T-10 坦克。
Object 279 于 1957 年在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开始开发,它的主要武器更加强大,采用 130 毫米 M-65 线膛枪的形状,并配备 24 发弹药。半自动装载系统提供每分钟五到七发的射速。该枪配备了稳定系统,可在移动中准确射击,并与光学测距仪、自动制导系统和装有红外探照灯的夜视仪相结合。像这样的功能在这一时期是非常先进的。除了主炮外,还有一挺同轴 14.5 毫米重机枪。
除了预计将在战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枪外,坦克的整体设计也是激进的。
重型坦克传统上是笨重的车辆,最适合平坦地形,笨拙地四处走动并为中型坦克提供远程火力支援。然而,Object 279 经过优化,可以在崎岖的地形上更快地移动,这得益于它的四组履带,在船体下方或多或少等间距,并在每侧成对运行。轨道本身安装在纵向空心梁上,其中也包含发动机燃料。轨道足迹提供了大约 8.5 磅每平方英寸 (PSI)的地面压力。美国M48 巴顿,第一代主战坦克,同时地面压力约为 12 PSI。结果,显然,苏联车辆可以毫无困难地在沼泽、松软的地面上行驶,甚至可以穿过树桩。据说它还能够通过一系列反坦克障碍,包括“捷克刺猬”。
YOUTUBE 屏幕截图
Object 279 上独特的四轨配置。
由 16 缸、1,000 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Object 279 的最高时速可达 34 英里/小时,一次加油可行驶 186 英里。相比之下,T-10 的速度为 26 英里/小时,作战范围为 150 英里。
对象 279 受到很好的保护,最大装甲厚度约为 12.5 英寸,而 T-10 的最大装甲厚度为 10.7 英寸。然而,整个装甲设计更具革命性,由一系列全铸结构组成,其中许多结构倾斜以提供额外保护,以帮助偏转穿甲弹和聚能装药弹药。在这些装甲结构之外,还有一个围绕船体的椭圆形防护罩,旨在触发高爆反坦克(HEAT) 弹丸,这些弹丸主要不依靠动能进行穿透。炮塔也是全铸的,同样带有保护性的抗热护罩。
SERGUEI S. DUKACHEV/维基共享资源
对象 279 的修复前视图,显示了不寻常的飞碟形船体。
非常规的船体形状也有望使坦克在核爆炸中翻倒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由于预计将在核战场上作战,因此还为机组人员提供了核、生物和化学 (NBC) 保护系统。
坦克的乘员由四人组成,车长、炮手和装填手在炮塔内,驾驶员在车体前部。
到 1959 年,原型 Object 279 已经面世,但总体而言,重型坦克概念的文字已经写在墙上。从 1960 年代初开始,苏联迅速开始将其重型坦克降级为预备役或完全退役,转而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更敏捷、速度更快的中型坦克,如T-54/55和T-62,最终主战坦克,从今天仍在前线服役的 T-64 开始。主战坦克提供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的平衡,将带头改进移动速度更快的联合武装部队,坦克和装甲运兵车中的步兵,并得到火箭和导弹的支持。与此同时,重型坦克开始看起来像是回到了以前的装甲战争时代。
导弹也促成了 Object 279 的消亡。作为制导武器的倡导者,到 1950 年代后期,苏联总理尼基塔·赫鲁晓夫 (Nikita Khrushchev) 是导弹武装坦克的支持者,预计这种坦克至少可以与带枪的坦克相媲美, 但这样会更准确、更轻、更灵活。
维塔利诉库兹明/维基共享资源
苏联总理赫鲁晓夫推广的那种IT-1导弹坦克。
然而,导弹坦克的梦想从未真正起飞,但受到当时可用的原始反坦克导弹的阻碍。尽管如此,赫鲁晓夫确实签署了重型坦克的死刑令,当时他规定任何要添加到苏联库存中的新坦克的重量不得超过 41 吨。这样的设计不仅生产成本更低,而且将确保他们能够通过在穿越中欧的装甲推进中遇到的道路和桥梁。
至于仅制造了三辆的Object 279,即使苏联领导层继续推动重型坦克的发展,其早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无论如何都无法克服。据报道,原型机的敏捷性比预期的要差,高度复杂性使现场维修变得困难,而且它的行走装置也存在问题。
阿尔夫范比姆/维基共享资源
2016 年在库宾卡出现的 Object 279。
尽管如此,即使在今天,Object 279 仍然是多产的苏联坦克制造行业的一个宏伟设计和创新高点。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这辆车,特别是被选中恢复工作状态,但结果是冷战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段。库宾卡拥有可能无与伦比的装甲车系列,可能希望其他稀有坦克也能以这种方式复活。
在现代俄罗斯装甲在乌克兰战役中难以产生有意义的影响之际,279 号项目也有可能成为该国军事爱好者的焦点,让人想起苏联装甲的时代。如果它曾经承诺采取大规模行动,总是希望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