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婴幼儿隔离点怎么回事?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回应


近日,网上传出一些疑似上海被隔离婴幼儿哭闹的照片和视频,引发广泛关注。

这几天,该病区传出不少照片和视频,从这些照片和视频信息来看,护士少、孩子多的矛盾很突出。医护人员向家长透露:基本上一个护士要照看约10个孩子。

社交平台上热议一组照片,称上海金山区有一处“婴幼儿隔离点”。照片显示,多名婴幼儿拥挤在一个个床位上。这些床位所在的场景似乎位于医院走廊之中。有网友评论称,由于孩子与家长分开,没法及时照护,“孩子屁股都烂了”。为回应关切,上海辟谣平台向权威部门求证。

4月2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方面答复上海辟谣平台:网络流传的照片、视频是我院儿科病房在内部腾挪过程中的一些场景,并非“金山婴幼儿隔离点”。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表示,“因感染新冠病毒的儿科患儿增多,为改善住院环境,我院调整儿科病房至门急诊楼。由于收治患儿还在增多,内部需要病房调整。收治在我院的儿科患者由儿科医院及儿童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派驻的医护团队负责,患儿的医疗诊治和生活照料是有保证的。目前已组织增派儿科医护队伍并进一步调整儿科病房、优化收治流程、改善病房管理,加强与患儿家长联系沟通,更好地做好儿科患者救治工作。”

支援上海的浙二医生回杭州了?

市防控办、浙江医护、被服务的市民都说:假的!


近日,一张主题为“支援上海做核酸的浙二医生回杭州去了,不干了”的聊天对话截屏在圈群传播。由于部分小区核酸筛查时间进行了调整,不少市民希望了解聊天记录的可信度,向上海辟谣平台留言询问。

经上海辟谣平台多方核实,可判定聊天记录是谣言。

4月2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部门答复上海辟谣平台,网传“浙江医护撤回”系明确谣言,浙江相关部门已开展网上谣言处置。目前,浙江援沪队伍采取轮换制,明确持续援助上海开展工作。



也有参与支援上海的浙江医护人员主动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发声,澄清网传“浙江医护不住上海”“没吃没喝”的谣言。

微博网友“虫二姑娘”是支援上海的浙江医护人员之一。4月2日,她在微博上发表长文解释了为何部分浙江医护人员没有住在上海、不在工作时间段中吃东西的原因:

“超级感谢每一个在为我担心的互联网亲戚。

浙江省里这边也很重视,支援核酸的医护吃住都在嘉兴和湖州,坐自己的大巴全副武装进入上海,容易破的比如手套鞋套全部穿戴双层随时更换。也要解释一下,不是上海不给我们吃住的,没有的!

虽然因为人数过多,经验不足有点混乱,但本就紧缺的防护物资也都尽量供应我们,志愿者和社区也在努力维持秩序,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是考虑到情况还不明朗,以及环境阳性的可能,所以统一回到本省,采取闭环管理。

不吃不喝不去厕所是我们自己为了尽早完成尽早回去,节省时间也节省物资。

毕竟穿脱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张文宏:新冠抗原检测在低流行区应用更易出现假阳性

据第一财经报道,在4月2日举行的2022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国际研讨会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抗原检测可以用于自检,但面临检测窗口期比较狭窄问题,如在早期感染或者病毒潜伏期时,是很难检测到病毒的。在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如此快的背景下,如果用抗原检测作为筛查,需要至少每三天测一次,这样才能达到核酸检测的水平。

张文宏表示,目前很多抗原试剂盒敏感性和特异性看起来都不错,这是因为很多试剂公司在研究时,大多数会选择有症状时间窗口期进行检测,但具体到实际临床应用上,由于应用场景不同,敏感性和特异性还是会低于实验室的数据。

对于何时应该使用抗原检测,张文宏认为,在社区流行(即检测阳性率大于或等于5%)的地区应用更为可靠,在低流行或者不流行地区,更易出现假阳性的结果,但相较核酸而言,可能会漏检25%至50%左右的病例。

张文宏也列举了目前上海在应用新冠抗原检测上获得的一些经验。

“上海启动抗原检测,并非是为了实现清零目标去做的。”张文宏表示,上海全域筛查前通过抗原自检,目的是获得基本的感染率数据,之后再通过核酸复查,可以隔离一批传染源,从而抑制病毒传播。在全域筛查后,为了尽快达到清零目标,在核酸检测间歇期,辅助抗原检测,也可以提高检测效率。当半封闭群体中出现核酸筛查阳性,第一时间启动抗原自检,可以避免进一步的扩散。急诊无核酸报告的患者在等待核酸报告前,做抗原筛查,可以先行救治。医疗机构防停摆方面,也可以使用核酸定期检测辅助抗原自检。

“抗原检测主要用于急性感染期,即疑似人群出现症状5到7天之内的样本检测,抗原可以作为密接者的筛查,连续筛查可以提高检出率;新冠病毒的抗原检测因其敏感度较低,不适宜用于以清零为目标人群中的筛查,但是可以作为核酸检测能力不足时的一种补充。在流行期,可以通过尽早发现传染源降低病毒传播效率,压制病毒的流行。在清零阶段,抗原可以作为核酸定期检测的辅助手段,实施反向保护。”张文宏说。

而早在1月26日,张文宏在提交今年上海两会的书面建议中指出,全球抗疫已出现疲惫和松懈,中国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应未雨绸缪做好系统性抗疫准备。

张文宏指出,Omicron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中国近期多个地区的疫情都出现源头不清的情况,证明大多数Omicron传入时都无症状,很多感染者在早期很难被发现。尤其因为该病重症化下降,很多国家特别是Omicron流行已经见顶的国家,开始有了这样的观念:戴口罩、推进第三剂疫苗接种意义已经不大。这将对中国民众产生巨大的影响。

张文宏提醒,当前,由于全球新冠疫情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是病例数出现井喷,另一方面由于疫苗接种率与自然感染率的上升以及病毒本身演变的特点,疾病的严重性较早前有所减弱,直接导致了全球在抗疫措施上出现疲惫和松懈的倾向。但对于中国来说,将面临的强大输入性疫情和本土病例传播的巨大风险。他建议:上海进一步加强演练,对超出目前疫情规模5倍或10倍的情况下如何应对做好预案。

吴尊友: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大家要有长期斗争准备



据中纪委官网。

记者:3月以来,我国疫情发生频次明显增加,感染人数快速增长,波及范围不断扩大。如何看待当前国内疫情的严峻形势,和之前的暴发有何不同?

吴尊友:首先,要把我国当前严峻的新冠疫情形势放在全球新冠第四波流行的国际大背景下考虑。全球第四波疫情起于非洲,再从欧美国家向全球其他地区蔓延,当前正在西太平洋地区呈现高峰流行。受全球疫情尤其是周边国家和香港地区疫情影响,我国境外输入疫情明显增加,对我国外防输入造成巨大压力。第二,主导这次疫情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隐性感染者或轻症病例比例高,对发现疫情造成困难,增加了防控难度。第三,人群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年前所有人对新冠病毒都没有免疫力。现在随着疫苗接种,约90%的人都获得了一定的免疫力。这对每个个体来说是好事,感染后无症状或者症状特别轻。但对于疫情防控来说,为早期发现疫情增加了困难,为疫情防控增加了难度。

基于这些特点,与过去两年防控工作相比,动态清零的难度更大,就需要我们发现疫情更早,采取措施更快,各项措施落实更加彻底。

记者:在我国疫情防控已有成体系措施下,为何仍出现多区域的集中暴发?是不是之前我们对疫情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认识不足?

吴尊友:出现多区域聚集性疫情,主要有我上面讲的这几个方面原因,一是这次流行的毒株为奥密克戎,其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二是绝大多数人经过疫苗接种获得免疫力后,感染新冠病毒,症状轻,发现难;三是周边国家和香港地区等高发疫情,造成我国输入性病例明显增多,同时境外物品污染将病毒带入国内造成人员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大。另外还与有的地方认为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症状轻、“流感化”,思想松懈麻痹,各方面准备不足,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放松了要求有关系。

尽管国际社会对疫情趋势比较乐观,但我国专家对于疫情形势的估计一直持谨慎态度,认为新冠病毒变异一直在发生,新的变异毒株可能还会出现;认为我们对新冠流行规律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从发病和死亡两个流行曲线分析过去两年多的起伏变化,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因此,一直提醒大家,要有长期斗争准备。

记者:本轮疫情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吴尊友:应对本轮疫情仍然要坚持动态清零方针。目前,深圳、吉林等几个主要疫情地区已经采取了强有力措施,特别是减少人员流动、阻断传播,多轮核酸检测、力争尽快实现社会层面清零。现在大家看到的每日报告病例数仍然呈现高位震荡,这正是因为加大了防控力度,把过去一段时间感染的人筛查发现出来。

当前,最重要的是抓两个重点,一是在已经发生疫情的地区,尽快采取措施阻断传播,防止蔓延扩散。这方面的实际效果,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二是在未发生疫情的地区防止新的疫情出现,尤其是学校、养老院等人员密集的机构。

如何看待我国防疫政策——

“力争在短时间内做到动态清零,依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新冠防控策略”

记者:如果让您总结归纳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变化,您认为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有什么样的优化?

吴尊友:我国新冠疫情防控一直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以“动态清零”为总方针。随着我们对新冠病毒认识的逐步提高,我国不断更新、不断完善防控技术措施,比如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从最初的第一版更新到刚刚印发的第九版(试行),新冠肺炎防控方案,也从最初的第一版更新到第八版(试行)。这些指南更新,都体现了防控策略的完善。

从策略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没有新冠疫苗以前,防控策略主要是依赖公共卫生防控措施,包括早发现感染者、早报告诊断病例、早隔离治疗病人、早隔离密切接触者等措施,对于普通百姓鼓励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保持社交距离。新冠疫苗问世后,在公共卫生措施的基础上,有了疫苗这个有力的武器,防控工作更加有效。

记者:疫情到现在已经第三年了,社会上也出现一些不同声音。比如认为奥密克戎危害不大,为何要死守“动态清零”,对这样的看法如何正确引导、疏解?

吴尊友:针对我国当前的疫情形势,力争在短时间内做到动态清零,依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新冠防控策略。

随着新冠疫苗的接种比例越来越高,人群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不断提高,加上奥密克戎毒株本身的致病性不及其他毒株强,感染者的临床严重性按照每百名发病人数的比例统计,确实有所下降。但无症状感染者只是一个时点状态的概念,今天的无症状感染者到明天或后天也可能变成轻型或普通型病例,我们应该更关注其传染性的高低。

而且奥密克戎毒株由于其传播速度快、感染人数多,疫情造成的死亡总数及社会危害与影响,并没有因此而减轻。有研究对有关国家在2021年8月至10月与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两个时间段的病死率和死亡率作了比较分析,前3个月以德尔塔毒株流行为主,后面3个月以奥密克戎毒株流行为主。奥密克戎毒株流行期间的病死率确实下降了,但同期因疫情造成的死亡总数却高于德尔塔毒株流行的同期死亡数。这说明,奥密克戎毒株流行,对一个国家总体造成的危害并没有减轻。今年2月中旬以来,我国香港出现的新冠死亡病例,最高时达到每天近300例,目前仍然每天有200例左右。这也提示,奥密克戎毒株流行的危害依然是严重的,新冠肺炎不是“大号流感”。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个非常小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乘以14亿的人口基数,绝对数就会很大。只有做到动态清零,才能消除疫情隐患,才能规避大规模人群感染可能造成的医疗资源挤兑,才能预防大量的老人或有基础疾病者等可能出现的死亡。

下一步我国疫情防控重点工作是什么——

“将逐步转向以生物技术为主要手段、精准防控为主要落实措施”

记者:本轮疫情和香港第五轮疫情,能给我们今后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哪些启示?下一步疫情防控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吴尊友:本轮疫情和香港第五轮疫情,为我们将来更好地应对新冠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要提高老人和儿童接种率;二是要加强药品供应,特别是能阻止病人从轻症发展到重症甚至死亡的治疗药品;三是各地应对疫情高峰流行期出现的短时间内大量病人涌现、医疗卫生服务的短时间应急需求量大幅度暴增等情况高度重视。

随着疫苗广泛应用以及治疗药品的面市应用,新冠防控将逐步转向以生物技术(疫苗、药物、诊断)为主要手段、精准防控为主要落实措施。

记者:我们什么时候、满足哪些条件才能迎来放松管控、放开国门的可能?

吴尊友: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十分严峻,我们依然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

从理论上来说,疫情结束有几个方面:一是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疫情也在减轻,我们外防输入的压力变小。二是希望病毒变异是变得越来越弱了,它的致病力、传播力越来越弱,对人的健康危害和生命威胁越来越小,这是最好的。三是疫苗更加有效,不仅是能预防重症和死亡,也可以防止感染,预防重症和死亡率的能力更高了。四是出现了更有效的药物,甚至是特效药,早期就可以把病情阻断。

看病毒本身,看它的危害度,看我们所具备的武器和手段,这些综合起来才能讨论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来调整我们的策略,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核酸检测再降价!

4月2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布关于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和费用的通知。



一、下调公立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政府指导价。各省份要将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28元;多人混检统一降至每人份不高于8元。实行检测价格和试剂价格分开计价收费的省份,要按照不高于上述水平设置封顶标准。

二、各省份应在2022年4月8日前完成调价工作,确实存在特殊情况的省份,可延后至2022年4月30日前完成调价工作。当地医疗服务定调价程序规定需要调查成本和听取意见的,可采用简便易行的方式进行。

三、各省份医保部门参考目前全国已有的挂网采购价格,在4月30日之前,通过组织实施集中采购、竞价挂网、参与跨省联盟采购、区域价格比较等多种方式,使公立医疗机构可以将新冠核酸检测所需扩增试剂、提取试剂、采样器具等物耗成本降至单人单检价格的50%以内。

四、公立医疗机构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服务,应同时提供单人单检和多人混检两种服务选项,在符合疫情防控规定的前提下,允许“愿检尽检”的群众自愿选择。

五、非公立医疗机构,以及医学检验实验室等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服务,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体现保本微利、质价相符,不得借疫生不义之财,倡导参照当地公立医疗机构新冠核酸检测价格。

六、涉及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和费用的其它相关事项,按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关于进一步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和费用的通知》(医保办发〔2021〕45号)执行。

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