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孟母三迁,今有“高考移民”。为了换到好学区而想尽各种办法,这样的事儿在国内早就屡见不鲜。

毕竟,在优秀教育资源依然紧缺的今天,谁会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呢?



早前,印度国宝级男演员伊尔凡·可汗就曾出演过以此为题材的电影《起跑线》。



电影中,做服装生意起家的拉吉、米塔夫妇,为了能让宝贝女儿皮塔进入印度排名前五的私立学校,可谓费尽心思:

花重金购买奢侈品,不惜血本卖房举家搬迁到学区,聘请“金牌顾问”彩排面试......



可即使如此,女儿还是没能被名校录取——原来,拉吉夫妇自身学历不高,面试时自然也被其他家长比了下去。

融入上流阶层进名校的途径落空后,夫妇二人又想出新的“歪点子”——拿贫困学生指标。为此,夫妇两人扮成穷人,连夜住进了贫民窟......



电影一经上映,就因高度写实而引起了各国家长的共鸣:排长队报名、家长要面试、孩子疯狂补习,哪一样不是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身边。

看来,在孩子读书这件事儿上,还真的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份焦虑。



哪怕是在经济、教育双发达的英国,家长们也逃不过这种“教育内卷”:进公立还是私立?学校评级是优秀还是合格?平均成绩在什么水平?考进罗素大学的几率有多少?

这种担心当然不是没有道理的——据统计,在获得牛津、剑桥两大顶尖院校offer的学生中,有40%来自私立学校;而同时,在英国,仅有7%的学生就读于私立学校。



巨大的比例悬殊之下,是短期内无法被改变的现实: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供不应求。



而在疫情之下,这种差距更为明显:萨福克郡议会的教育审查委员表示,由于资金和人手短缺、管理混乱等问题,公立学校的孩子们在疫情期间“损失惨重”,各方面的能力甚至落后于标准整整两年。



同时,越来越多的学校出现质量下滑的问题。今年就有近一半的“优秀”学校被英国教育标准局 (Ofsted) 降级。

可以说,在踏上“求学”这条赛道的时候,孩子们的人生就已经拉开差距了。



2015年,东萨塞克斯黑斯廷斯市的出租车司机克莱格·摩根和妻子邦尼为了能让两个孩子上好学校,不惜以18万英镑的价格贱卖掉了唯一一套住房,连衣服都只能买二手的,生活支出样样都要精打细算。

真的是“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的典范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英国家长自然也动起了别的脑筋:

据天空新闻台报道,一项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英国父母承认他们违反规则或者“骗过系统”,以增加孩子进入好学校的可能性。

01

改换地址


优秀的公立学校少之又少,而学区房的资源也非常紧俏,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据统计,优质学校区域的房屋平均拥有高达 82,960 英镑的溢价。



既然买是买不起了,那假装拥有还不行吗?

一些家长们就想办法钻空子:五分之一的家长表示他们特意打包行李去家有学区房的亲戚家借住,甚至直接让子女挂在亲戚家名下;

8% 的家长表示早就租好学区房,有的甚至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准备了;

十分之一的家长承认他们直接谎报地址。



当然,这种行为很容易招致邻居们的愤怒。

一所优秀公立中学的招生秘书表示:“我们每年都会接到这样的(举报)电话,因为申请人数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当家长们看到有人为了得到名额而在附近租房的事儿时,一旦得知租户的个人信息,就会立即告诉我们。”



同时,当地政府也专门派出工作人员,选择凌晨或半夜这种时间进行突击走访,以杜绝“地址欺诈”的现象。



02

假扮教徒


在大部分英国人眼里,信仰是非常神圣的。但对于急于让孩子升入好学校的家长们来说,“若为学区故,一切皆可抛”。



不少优质的的教会学校会在入学标准中规定,学生家长必须是教徒。因此,某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便临时上阵,改换信仰,到当地教堂“扮演”几天虔诚的教徒。

等孩子的入学申请批下来,他们立马就“闪人”了。



萨里郡教堂的神父马丁·希思洛普(Martin Hislop)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对于这种情况也非常无奈。

这所教堂的附属小学在近期英国教育监督部门的评比中被评为“优秀”,本来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镇,却因此引来了大量“假教徒”。



神父表示,他保留的一份详细记录显示,在学校入学申请阶段,有20名新入会的教徒。其中有11人在学校录取通知发出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对此,神父也颇为愤怒地说:“学校入学系统已经失灵了,它不再为我们的社区服务。那些这所学校理应为之服务的孩子,那些住在学校附近的孩子,却因此而得不到名额。”



目前,这所学校已经迫于无奈而取消了审查父母宗教信仰的要求,只求还小镇和学校一点宁静......

03

假离婚

《选校指南》公立学校部咨询专家科特曼(Elizabeth Coatma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政府对于生源地地址管控力度的增强,父母们也开始发挥“创造力”,想出新手段——假离婚。



一旦“离婚”,夫妻中的一方便会搬到另一个地址。而相应地,孩子在提交入学申请时也多了一个地址信息,从而成为了“双保险”。



类似的事也发生在西班牙,由于教育部规定父母离婚或分居的孩子可以额外获得两分,当地的离婚率陡然上升。



等孩子们的入学申请、分数测评阶段过去,两人又会手挽手地走进市政厅要求“复合”。



英国学校评审官办公室的年度报告显示,因申请材料造假被收回的offer每年都呈上升趋势,最大涨幅甚至较前一年达到了50%以上。

04

友情“捐赠”

2019年,美国大学录取贿赂丑闻震惊世界。

名校申请咨询师威廉·里克·辛格收取家长巨额钱财,把孩子包装成“特长生”、甚至篡改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塞进名校,不少中国家长也参与其中。



当然,试图用财富“买通名校路”的绝非只有那几十个家长——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更多时候以“友情捐赠”为名。



调查显示,在承认违反规定的英国家长中,16% 的人表示他们在学校确定名额之前向学校“自愿捐款”,5% 的人直接表示他们对招生官或学校高层行贿。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比起“又贵又难抢”的学区房,他们宁可把钱投在学校本身。

“至少他们会看在这些苹果电脑的面子上录取我的孩子”,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家长说。

在外界眼里,这些家长种种“不择手段”的行为,已经打破了道德乃至法律底线,破坏了教育公平,他们也理应受到相应的惩罚。

但电影《起跑线》中米塔的一句话,却戳中了不少家长的心:

“我们小时候没有条件,所以才要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条件。跨越阶级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入名校读书。”



教育公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简简单单的口号喊了几个世纪,但今天看来,依然难以实现。

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不是为了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家长们又何必这么拼?

如今,“卖房给孩子上学”的出租车司机克莱格依然生活拮据。但在接受采访时,夫妻两人都表示不后悔当初的决定:

“每天接孩子们放学,看到他们脸上那种因为学到新知识而流露出来的笑容,我都会觉得无比骄傲。”

电影《起跑线》最后,拉吉夫妇将女儿接回了公立学校,并投资了大量资金、修建设备,希望将这里打造成新的“优质学校”。



不同的选择,其实代表了家长们共同的初衷——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但这种教育,不仅仅应该是知识上的,更应该是人格、品质上的。

毕竟,父母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