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谁不知道美国不希望乌克兰停火吗?这场冲突对美国太重要,武器与石油出口是现实利益,拯救“民主的屁股”是精神食粮,天下大乱,形势大好。

法兰西斯·福山说俄罗斯将在乌克兰彻底失败——恭喜普京,你会赢得彻底。米尔斯海默说这场冲突是西方的错——哀悼米氏,你会被持续围剿。

随着许多利益相关的国家努力促进停火,乌克兰情势渐趋明朗,美国则显得焦虑,尤其在波兰揭穿北约的国王新衣后,“你上!不,你上!”这互踢皮球的场景必将写入历史,没有人敢转交战机给乌克兰,包含反俄先锋立陶宛,吭都不敢吭一声。

这样的焦虑,促使华盛顿当即展开一波新的促战策略攻势——抵消“升级反感”(escalation aversion)。此策略的主线是,肃清凸显西方分歧的信息,炮制北约参战假象;延伸策略是,卯足全力拉中国下水。

抵消“升级反感”之“我有参战”

升级反感意指“惧怕事件升级的情绪”,例如惧怕核威胁升级,惧怕与俄罗斯直接冲突的情势升级,惧怕石油禁令的制裁升级等等。美国一些战略专家认为这种情绪保证了普京的胜利,以及“西方团结”的昙花一现,因此提出了如下抵消策略:

a. 将北约国家派系化,积极整合东欧与西欧意见,并凸显北约的单一角色,防止分裂。

b. 为西方信息做统一管理,并凸显北约的单一角色,确保舆论能整齐划一地将战争责任推卸给普京。具体的做法例如,捐赠弹药与物资给乌克兰的项目与国家应予以保密,避免普京针对性抛出反制策略,分化西方。

c. 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战机这种高端攻击性武器,转移到中低端的防卫性武器,以避免北约给予外界一种胆怯的形象。

d. 在战场广为设置欧洲安全观察员,协助疏散难民的人道走廊,以凸显俄军“不人道的侵略”与战争的残酷,让北约占据道德高地,从而抵消人们的“升级反感”。

以上策略几乎立即性地,透过立陶宛总统的最新谈话昭告天下。瑙塞达除了大力表扬北约在这场危机的努力之外,还强调“继续通过不直接军事对抗的一切手段支持乌克兰的斗争”,甚至毫不羞赧地说“乌克兰人民虽势将遭受更多痛苦,但唯有如此才能迫使俄军撤出,才能防止整个地区进一步的动荡”,“必须联合美国成立一个新的联盟以支持乌克兰”。



这波“反华”,立陶宛冲得很猛,图为总统瑙塞达,来源人民视觉

非常听话,立陶宛正在为美国实现北约派系化,整合反俄的东欧国家,裹挟西欧,确保全欧都能团结在北约旗帜下。

策略若成功,像波兰这样的“外交突袭”会被内部约束,信息会单一化,“战争”定义会被扩大,让人产生北约也有参战的幻觉。

一切都为了延长冲突局面,延续“民主香火”,延伸西方战线。

抵消“升级反感”之“拉中国下水”


拉中国下水,本来就是美国剧本里的固定章节,关键之处在于确保制裁效力能让美国兵不血刃地一箭双雕,同时威慑中俄,扩大打击面。因此,现在大家关心两个问题:制裁俄罗斯的成效如何,以及对中国的威慑成效如何。

关于制裁俄罗斯的成效,谈论者众,虽看法分歧颇大,但最终都指向“中国助俄抵消制裁”的破口,因此美国的制裁大棒已然转向中国。

制裁,有四种目的:1. 预防性威慑。2. 逼对手退却。3. 促发对方内部政变。4. 长期消耗对手。前3项对俄罗斯显然不起作用,最后一项的关键在于中国的态度,如此便不难理解美国为何盯着中国了。

美国有一种看法认为,类似对俄罗斯的制裁,对中国不起作用。有鉴于目前的制裁属“经济战”,其论点强调,类比中俄的经济结构,西方不敢彻底制裁俄罗斯的能源,已然预示了西方无法以类似手段制裁中国。

因为中国在经济层面上的许多领域,都像俄罗斯能源一样,是全球经济的敏感神经。以中美经济关系为例,如农业、纺织、微电子、基础制造、制药和金融等等领域,都互相依存,制裁中国等于制裁美国。同样的类比法,也适用于欧洲与亚洲。

换言之,对中国下重手(包含金融制裁在内)的后果,全世界都承受不起,而解决之道,唯有经济脱钩。

事实上,美国尝试与中国脱钩,已经进行数年,也算一种广义的制裁,而成效如何,众所皆知,除了对美国形成了长期“隐忧”外,还增强了中国对制裁的适应力。

作为被制裁经验最丰富的国家,俄罗斯深知风险不在他处,只在西方,因此国策东移势在必行,也势必加速。考虑到俄罗斯也有傲人的科技实力与不可小觑的经济潜力,西方的排挤只会促发中俄在科技经贸上合作的动力,让制裁适得其反。

西方好不容易聚集的反俄能量,美国当然希望顺势也转移到“反华”上头,因此中国必须是“共犯”,一起斗臭,成本减半,就算不敢制裁中国,也能捞点好处。

拜登政府之所以想拉中国下水,还有另一个重要推力,就是共和党已将台湾问题视为今年中期选举与2024年大选的主要议题,因此民主党必须对中国展现更强硬的姿态,两党相互比拼下,台湾问题必然是未来几年的华府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