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这波疫情之前,一直是精准防疫的排头兵,它的“沦陷”因此引起针对精准防疫的更多议论,这当中有两种声音值得我们警觉,其中的一种主张是,防疫就是要搞一刀切,它最管用,精准防疫根本就是虚幻的。另一种主张则认为,上海都防不住,说明防疫本身已经过时,中国唯有跟上西方放开防控的脚步,才能实现真正的突围。

不能不说,中国舆论场关于该不该继续防控和怎么防控的争论是当今世界最活跃的,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有选择。如果像西方那样,只有放开这一条路,成千上万人付出生命代价就付出了,大家不接受也要接受,争论可能反而会变少。



▲当地时间3月27日,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HU)数据,截至美东时间当天17时20分,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79949733例,累计死亡976698例。

但是今天让我们做一个厘清:有选择权的中国绝不可能走西方放弃防控、以巨大生命代价实施突围的路。中国那样做的话,至少要损失上百万人的生命,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像美国那样做,我们大概已经有四五百万人因新冠肺炎离开了人世。大家不妨设想一下:那样的话中国社会承受得了吗?西方世界可以无人对此负责,但中国老百姓能够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也这样躺平、对成批成批的国人在疫情中罹难不闻不问吗?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奥密克戎的毒性和致死率确实降低了,但它的传播力超强,意味着如果完全放开,中国可能大部分人都要至少感染一遍,实际造成的死亡并不会减少,所以说,现在到了开放的最佳时期,这种说法在科学数据上根本站不住脚。

坚持动态清零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愿望,我们在技术和组织上做得到这一点,不像西方想做也做不到,这给了我们坚持这一路线的基础。然而随着西方的放开,疫情在他们那里造成的经济成本在减少,对我们的这一路线形成越来越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在国内,由于反复高强度防控打击了很多人的经济收入,造成了萧条,内在压力同样越来越大。这些意味着,我们要坚持动态清零,但必须不断摸索降低实施这一路线的成本,这个努力方向正变得越来越紧迫,我们对实施这一探索同样要坚定不移。



▲3月28日,上海市奉贤区西渡街道鸿宝一村(南区)的志愿者为居民们送菜。

那种认为只要坚持疫情初期就已经摸索出来的老办法,一出疫情就大规模封控的观点是不可取的。病毒在变异,内外环境在变化,不与时俱进怎么行!实际上,精准防控一直在探索中。如今出了疫情,很多地方划出的高风险区域都缩小了,过去大城市的某个行政区因为出了少数疫情往往直接划为高风险区,现在高风险区一般局限到了街道,封控的范围更小,可能只针对居住小区,而且小区解封得早,封得更长的是出病例的居民楼,甚至单元。在这轮疫情中,深圳的封城持续了一周,比之前的西安又短了很多。这些都是进展。

我们绝不能停止精准防疫的探索,这就像我们绝不能放弃动态清零一样。不能因为上海遭遇了挫折我们就在这一点上变得犹豫,患得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