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黎二千,编辑:周芷若,原文标题:《去完这座内蒙古城市,我的山西味超标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到内蒙古旅游,可玩的真是太多了,走马观花也看不完。选择路线时,可以在“苍茫林海,绿草如茵,浩瀚沙海,塞外西湖”等等各种大开大阖的景色中,自行组合。


作为省会的呼和浩特,周边一圈就是整个内蒙旅游的缩影。穿越沙漠、骑马射箭、公路驰骋,走入云深不知处,夜宿观星,走上一周就能圆梦假装自己是“射雕英雄传”的江湖大侠。


△纵马驰骋,逍遥自在。<br>
△纵马驰骋,逍遥自在。


在希拉穆仁草原、库布齐沙漠、"塞外西湖”哈素海等网红面前,呼和浩特市输在没草原。呼市人也笑称,虽是内蒙古省会,但呼和浩特不太符合蒙古族豪迈狂放的人设,呼市骨子里带着的是一股浓厚的山西味道。


毕竟几百年前,呼和浩特和山西还是一家。蒙汉文化的长期交融,令呼和浩特在一众内蒙城市里显得独特。憨厚的笑容中,带着一丝平和。历史书外的多民族混血城,跨界贸易的前锋,草原沙漠、还是湖泊湿地,蒙古包和塞上老街,蒙餐中餐和奶茶,呼市人不做选择,统统都要


呼和浩特暗藏的惊喜,怎么能一口气说得完。


1. 呼和浩特为啥满满的“山西味”?


虽然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但这里近八成人口是汉族,汉族里头八成来自山西。不少老呼市人说,呼和浩特更像山西人的第二故乡。


在老城区,许多街道都遗留着山西味。在大昭寺西,令人马上联想到山西宁武的有宁武巷。这并非是巧合,席力图召东有定襄巷、通顺南街有寿阳巷,萨拉齐有大同巷、忻州巷。


而且呼市还把地缘近亲大同市不少街道名来个移花接木,东街、大西街、大北街、大南街、太平街、大什字、四眼井巷、城隍庙街等街道。走西口而来的旅商号们,还是呼市许多开国功臣老字号,像是日盛茂街、聚隆昌街就以老字号命名。

△走西口。/Youtube截图<br>
△走西口。/Youtube截图


明朝后期,蒙古族首领俺答汗在大青山下仿照元朝大都建造了一座城,取了个代表王气与权威的名字,“青色之城”,蒙语翻过来就是呼和浩特。 


地处明朝和蒙古边境,跨界贸易可是大商机。当时两国和谈,明朝将俺答汗册封为顺义王,鼓励发展贸易,地处外域的呼和浩特也被叫为“归化城”。


△晋商在呼和浩特活动。/视频截图<br>
△晋商在呼和浩特活动。/视频截图


胆大心细的山西晋商瞄准了机会,最初的“走西口”活动指的是走出杀虎口(山西朔县的西口),到达呼和浩特附近与后金、蒙古人等进行铁器、茶叶与马匹等交易。


后金占据归化城之后,由于信誉良好,山西商人获得在归化城的商业特权。于是山西民众开始频繁进出西口,拓展贸易到蒙古中亚,呼和浩特渐渐成为中原对外蒙、新疆等地贸易的最大中转站。清初,晋商还跟在康熙伐噶尔丹的铁骑后,一边随北征提供粮草,一边沿路做生意。


到了清朝中叶,山西地少人多,粮食经常颗粒无收。在清政府允许开发蒙地的鼓励下,许多春去秋回跑“青牛犋”的“雁行人”,决定举家移民,成千上万外来人口涌入呼和浩特。


清政府也干脆把呼和浩特纳入大山西的军政管辖范围,直到近代,内蒙中部才脱离了山西管辖。


呼和浩特成为贸易中心,离不开晋商的努力经营。他们不只做中欧跨国贸易,还和回族人做起了屠宰、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副业,把别国的商人也吸引过来了。


△驼队运输,不可小觑。<br>
△驼队运输,不可小觑。


只手遮天的旅商号大盛魁,号称“一个大盛魁,半个归化城”,分庄遍布内外蒙古、华北华南等重要城市,员工有六七千人,骆驼两万匹,在俄蒙贸易中处于垄断地位。老百姓都笑称上至活佛、王公,下至平民,都要和大盛魁做买卖。


这样的跨国大企业,管理着数十万人的生计,他们坚持员工只用山西人,要求应聘要过书法和珠算关。还招聘身体好、日夜奔跑在北京归化之间的送信员。据《大盛魁商号》一书中记载,公司还有股东大会制度管理,各地商铺还可以每年按业绩分红。


除了旅商号,走西口过来的还有各行业的手工匠人,像长治县剃头匠、定襄县和大同铁匠,原平杠房匠和水果商、五台县泥瓦匠等等。大召庙门口的狮子像背面还刻着大同打铁匠人的名字。


另外,从山西走过来的还有一股醋味。呼市人形容自己的饮食结构也是特别“爱吃醋”,逢年过节要打酱油醋,孩子大了,就用“能打酱油了”来表示。


除了“归化南北皆晋语”,有呼市网友表示自己从小还爱看晋剧、二人台,爱吃油肉、剃鱼子、稍麦、刀削面、回勺面、咯锅面,和山西人没有啥代沟。


2. 草原看腻了,那就看看隐藏在呼市的文化


明明可以靠风景外貌的呼和浩特,偏偏还充满文化底蕴,博古通今。在呼和浩特市区漫步,细细翻阅,能快速了解整个内蒙的人文历史。金戈铁马的游牧文明、王朝的更迭,还有不同宗教和民族的擦肩碰撞,全部都能在呼市老城一网打尽。


呼市外网大漠的苍凉和广袤,现代人看觉得景色开阔、心情舒畅,古代可是游子漂泊在塞外的emo背景。


△沙漠是古代游子的emo地。<br>
△沙漠是古代游子的emo地。


呼和浩特是内蒙草原上最古老的砖砌城市之一,游牧民族和常年出差的商旅们了解到中原的农耕文明,于是把流淌在四方的心,安在老城玉泉区。


在这各种拜神祈福的场所中,最有蒙族特色的是大大小小的召庙。这里许多名刹至今仍香火缭绕,呼市人仍习惯在静谧的钟声中洗涤内心的杂念。


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五塔寺等大大小小几十处始建于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召庙。对于南方长大的老艺术家来说,这些蒙族特色的寺庙都自带点来自点异域的神秘。


外表古旧的席力图召,殿宇屋顶都铺上了金碧辉煌的琉璃瓦。这曾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庙的“法座”所在,代表着蒙古王朝的权力中心。和其他更原始的格鲁派寺庙相比,这里的布局吸收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受汉传佛教的影响,讲究山门到大殿都在一条中轴线。


但席力图召也并非只提供有蒙族的传说,相传朱元璋做皇帝之前,也在席力图召当过负责保洁的小沙弥。


朱元璋在天王殿内一边扫地、一边嘀咕道:“四大天王若是能把脚抬起来,我便能扫得更干净。”本来踩住四方妖孽的四大天王塑像,也就一直抬着脚了。后来,明代之后汉人修建的寺庙中四大天王塑像也都是双脚离地的。


而另一处游客必到的大召寺,是内蒙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最广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仿佛把布达拉宫的气氛完整搬到了草原上,参观时也不时看见不少信众用手摇转经筒,默默念着“六字大明咒”。


如今已焕然一新的大召寺,在建筑上糅合了汉、藏的风格,镇寺之宝银佛、龙雕、壁画三绝都是集多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若是对绘画有兴趣,玉佛殿内的唐卡也是值得一看的。


由于移民众多,古城内多教并行,许多庙宇建筑也突破中原传统,不拘一格,显示着呼市人的包容开放、对外来文化的尊重。建于清朝的“汉佛庙之首”观音寺,一墙之隔就是基督教堂,走不远还有灰砖青瓦的清真大寺。


由于地位优越的战略位置,呼和浩特一直是多民族大都市,维系着中原和塞外各民族的关系。像是大黑河南岸的昭君墓,纪念西汉时期到塞外和亲的这位奇女子。清代的绥远城将军衙署内,仍能隐约窥见多年来中原和外族的恩怨情仇。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视频截图<br>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视频截图


公主府现在已变成了个春日赏花打卡的胜地。当年远嫁蒙古的恪靖公主,虽贵为是康熙皇帝六女儿,公主府的气派和北京恭王府还是差了几个档次,或许在塞外能建个规矩方正的四合院,已是节俭的雍正给妹妹送上的大嫁妆。


单是古迹就逛不完,若想全方面了解蒙古史,那还得看家底丰厚的内蒙古博物馆。一楼那目前最完整的巴彦淖尔龙化石,只是内蒙历史文化光辉长河里的“寒武纪”章节。


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一个个时期的珍宝,在十几个展厅内全盘托出。据驴友估计,看四个小时都不尽兴,想涨知识要走上一天。


所以呼和浩特绝不是只有草原。若是草原看腻了,进入呼市内部会发现数之不尽的文化宝藏。


3. 豪迈又实在的美食名片


老乡山西人不只建立了呼市,还带来了配合醋味的美食——烧卖(稍麦),传统面食加上就地取材以羊肉做馅。


这一高热量的硬核早餐,令《江湖儿女》里在大同的女主角,也为了一两烧麦而跑了两百公里。


草原的原始风味,加上汉族传统的烹饪手法,与广东小家碧玉的烧卖不同,呼市的羊肉烧卖,充满豪迈又实在的硬汉味道。


只要在地图搜索“烧卖”,就会发现总有一家在附近。蒸烧卖要急,在猛火沸汤之上,蒸出透亮劲道的烧卖。一笼端上桌,呼市人追求趁着热气吃,即使被烫到也不放过那一口鲜香。


蘸上醋和辣子,一口一个,羊肉大葱馅儿的油水和肉汁,油腻酸爽令人全身痛快,食欲大开。若是还能配上一碗羊杂汤,这就是大口吃肉、大口喝汤,一大碗都是羊肚,特别带劲。


△热乎乎的羊杂汤。<br>
△热乎乎的羊杂汤。


呼市人提示,一般叫烧卖都是“一两”。外省朋友还以为“一两”这么少,岂不是不够吃。谁知道爽快的呼市人说“一两”是烧卖皮的重量。一般一笼就是一两八个,配上砖茶油而不腻,可千万别点多了,不然就品尝不到其他美食了。


若觉得硬早餐的热量还不够高,呼市人建议尝试煎的烧卖,酥脆嫩滑。还可以把烧卖夹在焙子里面吃,早上吃点油大的,才能扛得住了凛冽的冷风,保证一天都管饱。


△万物皆能夹的焙子。<br>
△万物皆能夹的焙子。


作为移民城市,呼市的美食,不论出身,只讲究好吃实在。除了传统蒙餐,呼和浩特还深受山西、陕西和东北的美食影响。除去羊肉、羊杂、羊蹄等经典,就是焙子、莜面、焖面、烧烤,可是一顿吃遍好几个省。


吃着吃着还会惊喜发现其他少数民族的痕迹,比如解腻神器稀果羹。这种最初由回族制作的夏天消暑饮料,和南方常见的水果茶不一样,里面的杏、枣、柿子非常足量,一杯五块钱。粘稠的、带有大量纤维的绵沙酸爽,果肉中混杂着一两块尚完整的果块,口感完胜芒芒桃桃。


△稀果羹。<br>
△稀果羹。


最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奶制品,也已结合了中原人的口味,演变成多种五湖四海食客都无法抗拒的甜品。


正宗的蒙族奶茶要从格日勒阿妈开始,呼市人建议游客有个大致印象再自己摸索其他小店。平时能喝再多奶茶,也别点中壶。


蒙餐代表还有蒙古冰糕,保证真材实料十足奶香味。喜欢拉丝的芝士口感,尝尝外脆内酥的奶酪馅饼,还兼具嚼劲。还有奶油拌炒米,烤奶皮、酸奶等,听到这些名字,老艺术家的甜品胃已开始叫了。


△在呼和浩特,奶茶与一切都很搭。<br>
△在呼和浩特,奶茶与一切都很搭。


要问现代蒙汉朋友饮食习惯还有差别吗,呼市人表示就看看吃羊肉的多少了。如果想当御姐那天就会羊蹄加羊杂汤,大口喝酒。想当甜妹的时候,就蒸烧卖、回勺面、加大窑。


如果那么厉害那么“日能”,避开商业街的贵价小吃,能找到隐藏在老城的小店的话,呼市人定会夸你:“真油呢,旮旯旯这店都找到哇。”


参考资料:

内蒙古通史,曹永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晋商五百年:走西口,丰若非,刘阳,山西教育出版社

不去草原,去呼和浩特[3日历史向深度游,附美食攻略],伊西斯

呼和浩特,一个被山西管了几百年的内蒙城市,凯风自南,人文地理,地缘谷

你对内蒙古的误解,大得像蒙古包,九行

回首“走西口”,瞭望东方周刊,新华网

走西口:最早的晋商,新世纪周刊

舌尖上的青城味道:来二两烧麦,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黎二千,编辑:周芷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