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本号特意延请了三位解放军退役军官,从军人的专业角度对这段视频撰文解读。
虽然曾经同为军人,但他们的职业背景各不相同,有长期在装甲兵部队服役的,有出身步兵老大哥的,还有步坦炮和工兵皆有接触的全能型选手,因此对这段视频的战术解读颇有差异,见仁见智,本号将陆续全文发布,为各位读者了解这场战斗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和深度解析。
近日流传网络的乌军伏击俄军装甲部队的视频虽然只有40秒,但含金量极高,从中可以分析出当前俄乌两军的很多隐藏信息。笔者在上一篇文章中从装备角度分析了此次交战中的四个疑点,本文将结合视频分析一下俄乌两军的兵力编组。
一
俄军:混合编队、火力强大
俄军兵力:由于拍摄角度的关系,视频并未展示出俄军装甲部队的全貌。在视频中出现的俄军坦克、装甲车的数量为20辆。这个数量大概是1个坦克连与1个机械化步兵连的混编。
■视频截图中的俄军纵队,由大约20辆坦克和装甲车编组而成。
俄军车队的编组方式:当敌情威胁较小时,履带式车辆进行长距离行军通常会采用同型号车辆单独编组的方式。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车队保持一致的车速和通过性,还可以保持部队的建制完整,便于指挥。当敌情威胁较大时,则会根据敌情采取相应的编组,如执行反坦克作战时就会将坦克连集中编组在车队的前方。
■美国卫星拍摄的向基辅开进的长长的俄军行军队列。
在视频中,俄军装甲部队采用了坦克与装甲车混编的方式行军。这主要是考虑到乌军失去制空权后,坦克部队无法集中使用,对俄军已无法构成威胁。
同时,混编行军遇到各种情况都能灵活处置。这种编组的好处在视频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俄军坦克被乌军击中后,坦克后方的装甲车迅速组织车载步兵下车掩护,下车的步兵不仅可以分散乌军火力,还能压制乌军反坦克手,并为坦克和装甲车指示目标。
■沿克里米亚地区高速公路开进的俄军装甲车队。
俄军的火力配置:俄军采取了步坦协同作战的方式,主要火力有坦克炮、坦克车载机枪、装甲车载机关炮和机枪、步兵携带的轻武器等。和乌军相比,这样的火力配置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可以有效实施火力压制。
二
乌军:班组精悍,利于机动
乌军兵力:由于伏击的乌军利用地形地貌进行了严密的伪装,因此在视频中很难看清乌军的人数。只能通过发射的火箭弹数量、发射阵地的位置和发射时间初步判断:乌军火箭筒射手不少于4人,除此之外,乌军还有若干步枪手、机枪手为火箭筒手提供掩护。
■隐藏在草丛中的乌克兰步枪手,他们在伏击中负责掩护火箭筒手攻击。
虽然视频中未见乌军步兵的身影,但从乌军并不密集的火力分析,乌军的人数并不多,很可能在20人左右。恰好,网上还流传着另一段乌军战斗的视频,其中出镜的乌军正好也是20人左右,并配有大量的反坦克火箭筒。
显然乌军这种20人左右的坦克猎杀小队是当下很实用的兵力编组方式。因此,伏击视频中的乌军兵力编组和火力配置很可能也是如此。
■另一段视频中乌军的坦克猎杀小队,装备有乌克兰的RPG-7、德国的铁拳3、西班牙的C90-CR三种火箭筒和英国的NLAW反坦克导弹。
乌军阵地:视频中,由于乌军步枪手和机枪手没有使用曳光弹射击,无法分辨其阵地,也可能在镜头以外,但乌军反坦克火箭筒发射后的尾焰和烟迹可以清楚地辨别出阵地,乌军将反坦克火箭筒的阵地设置在距离公路只有数十米的位置。由于镜头角度仅展现了战场的一部分,因此这个阵地选址是否科学合理,暂时无法判定,但结合视频可以分析一下这处阵地的优缺点。
优点主要有两点:一是提高了命中率,最大限度地缩短了射手与俄军坦克、装甲车的距离,可以提高命中率;二是出其不意,在如此近的距离发起袭击,可以打俄军一个措手不及,俄军也很难想象乌军敢于在至近距离发起伏击,达成了战术突然性。
■一位乌克兰国民卫队成员在练习操纵AT-4反坦克火箭筒。
缺点也与两点:一是树木阻碍了火箭弹的弹道。乌军反坦克火箭筒的阵地与公路之间有一排树木。在视频中乌军的第一发火箭弹既没有击中目标,也没有发生爆炸,很可能是在飞行过程中与这排树木发生了接触,比如树枝钩挂了火箭弹的尾翼,导致攻击失败。
■根据火箭筒的烟迹判断,乌军第一发火箭弹应该是想打击红圈中的装甲车,但因为弹道中的树木阻隔,既没有击中目标也没有发生爆炸。
■乌军装备最多的RPG-7火箭筒,其弹药后方有4片张开的尾翼用于保持飞行稳定,但很容易在飞行中被树枝钩挂。
二是火箭筒射手无法撤离。乌军火箭筒发射后,产生了很明显的尾焰、烟迹、气浪,导致阵地被俄军迅速发现。由于距离俄军过近,且阵地后方是一片开阔地,乌军火箭筒射手一旦暴露,在俄军的火力压制之下,即便有后方机枪手、步枪手的接应和掩护,能够安全撤离的机会也是微乎其微。
乌军的火力配置:前文在分析乌军兵力时曾根据发射的火箭弹数量、发射阵地的位置和发射时间,初步判断乌军至少有4名火箭筒手,这也意味着乌军至少装备有4具火箭筒。目前,乌军装备的火箭筒可谓万国牌,混杂了来源不同的多种型号,占用编制情况也各不相同。
总体来说,火箭筒手的编制有三种:一种是类似RPG-7的可以重复使用的火箭筒,通常会配备1名携带火箭筒的专职射手和1名携带弹药的副射手;另一种是类似M72的一次性使用火箭筒,不占用编制,每名步兵都可以携带;还有一种是类似铁拳3的火箭筒,其发射和瞄准装置可以重复使用,但筒体是一次性的,射后可抛,专职射手的设置比较灵活。
■铁拳3火箭筒的发射和瞄准装置可以重复使用。
除火箭筒射手外,乌军还有若干名步枪手和机枪手。虽然无法对俄军的坦克和装甲车造成伤害,但可压制俄军的车载步兵,并吸引俄军坦克和装甲车的火力,为火箭筒射手争取时间。
三
战果评述:胜负难分
乌军的反坦克火力虽然经过加强,但面对俄军强大的火力毫无优势可言。
在兵力、火力都不占优的情况下,乌军仍然敢于发起决死的进攻,在战斗精神上还是可圈可点的。
但从效果上看是差强人意,甚至都没有影响到俄军先头部队的行军——遇袭坦克前方的车队继续行军,后方的车队原地等待,只派出了距离最近的2辆坦克和2辆装甲车就完全压制了乌军。仅从视频判断,经过40秒战斗就大局已定,即便算上俄军打扫战场的时间,整场战斗恐怕持续不到5分钟,基本没有起到拖延俄军行军的效果。
■在战场上行动的乌克兰小部队,在当前的俄乌冲突中,这种小规模部队是乌军常见的编组形式。
对于这场战斗中的胜负,也很难用战果去衡量:乌军以损失至少4名火箭筒射手的代价(甚至可能是全员阵亡),取得了重创俄军1辆坦克、1辆装甲车,并杀伤若干俄军的战果。
这点损失对于俄乌两军来说都不算大;也很难以交换比衡量:俄军库存有大量冷战时期的坦克和装甲车,装备损失很容易补充,而且受损的坦克和装甲车也可以修复;双方人员伤亡的对比也不算悬殊。
这场战斗的胜负,用一句歌词形容可能最恰当——“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进行警戒的俄军步战车与步兵,摄于2022年1月战争前夕的俄军演习中。
俄军落入陷阱,大批坦克遭团灭,唯一的黑鹰坦克原型车也被摧毁?
美媒称T-80UM2原型车被乌军击毁,无中生有、还是确有其事?据环球网援引美媒《驱动》网站消息3月23日报道称,有流出照片显示,一辆近期损毁于俄乌战场上的俄制主战坦克残骸,经美方情报分析师经过详细分析后认定,系俄制T-80UM2原型车。
T-80UM2系俄方在T-80U坦克基础上开发而来,内部代号“640”工程,绰号“黑鹰”。于上世纪90年代末推出,曾将多项先进技术运用其中,在当时掀起一股热议,进入21世纪之后,逐渐销声匿迹。
1997年9月,鄂木斯克国际武器装备展览会开幕,会场上除各式俄制现役主战装备外,一款外形迥异,展板上标注为“黑鹰”的主战坦克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强烈关注,它便是鄂木斯克机械制造设计局在T-80U主战坦克基础上开发而来的新型主战坦克,内部代号“640工程”,亦名为T-80UM2,只不过此时的黑鹰却为1代产品,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沿袭T-80系列主战坦克的底盘,传动部分仍由6对负重轮组成。
按照俄方宣称,该坦克较之以往,作战效能提升近50%之多,如此底气的背后,源于俄方在该型坦克上集成应用了多项在当时看来极为先进的技术。炮塔构型方面,黑鹰坦克一改苏制坦克半球型双人炮塔的惯例,采用带有先进装甲材料的新式全焊接铸钢炮塔。
在防护方面,按照俄方当时的宣传资料来看,黑鹰坦克将配装“仙人掌”爆炸反应装甲组件,爆反装甲组件中的装甲块互相铰链安装在炮塔及车体前部,侧裙板也装有爆炸反应装甲,使得其既能抵御化学能弹(高爆反坦克榴弹),也能抵御动能弹(穿甲弹),防护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而在黑鹰坦克炮塔前部圆形区域,俄方还将加装“竞技场”主动防护系统;炮塔中央两侧加装能够发射6枚火箭弹的“鸫”2主动防护系统,双重主动防护叠加其中,配合全新爆炸反应装甲组件,足见俄方对黑鹰坦克防护性的重视。
在火力方面,黑鹰坦克可谓是众说纷纭,按照俄方当时给出的数据来看,黑鹰除装备一挺HCBT型12.7毫米遥控机枪外,坦克主炮采用经过改进后的2A64M-4型125毫米滑膛炮,并且装有杀伤爆破榴弹电子定时引信调节装置。
这种火力配置在当时仅仅只是权宜之计,因为在此后数年间,有关于黑鹰坦克主炮的具体型号及口径的说法层出不穷,大体保持在130毫米~140毫米区间,无一例外都认为是新型号。而坦克主炮口径增大的目的,是为了赋予弹丸更大的动能,从而使得更重的弹丸达到更远的射程,同时又增加射击精度与提高对敌方装甲车辆的杀伤效能,但这也意味着必须攻克相关技术。但从此后亮相的黑鹰坦克原型车及资料来看,俄方对此三缄其口,并对炮口进行遮蔽措施,使得外界无法一探究竟,而这也意味着俄方在此领域并没有取得相关成果。
动力系统上,黑鹰坦克配备功率达919千瓦的GTD-1250G多燃料燃气轮机,并于经过改进的传动装置相匹配,此外还有说法称,黑鹰坦克日后将装配功率达1029千瓦的GTD燃气轮机。直观对比上而言,黑鹰坦克总体功率将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从单位功率上来讲,却还要比T-80U低(T-80U单位功率19.84千瓦/吨,黑鹰单位功率18.375千瓦/吨),因而俄方在此后便不了了之。
在自动装弹机方面,黑鹰坦克并没有延续此前的转盘式主动装弹机,而是采用尾舱式自动装弹机,此外又在弹仓及战斗部之间采用隔舱设计,提高了坦克及车组乘员的生存能力,与此同时又提高了坦克的射速。此外,黑鹰坦克车组乘员的布置也与T-80U正好相反,炮长位于右侧,而车长位于左侧,如此设计外界推测称,系在自动装弹机损坏的情况下,车长必须承担更多的装弹任务。
在两年后的第三届鄂木斯克国际武器装备展上,黑鹰2代产品全新亮相,传动部分由此前的6对负重轮改为7对小直径负重轮,坦克主炮就目视而言,不论是口径还是构型,都与此前迥然不同。
按照俄方国防部代表彼时的说法,他们将在2000年后采购黑鹰坦克,使其进入俄陆军战斗序列中。当然,俄方的计划通常没有变化快。时间转至2005年,俄国防部又透露消息称,为恢复俄陆军装甲武器数量及作战效能,将在此后每年采购350辆黑鹰坦克,总之,彼时的黑鹰坦克可谓是不愁销路,被寄予厚望。
但作为娘家的鄂木斯克机械制造设计局与鄂木斯克运输机器制造厂的境况却不容乐观。如前者因经营状况恶化于2002年申请破产,如后者的武器设计部门则于2004年被并入位于下塔吉尔的乌拉尔机车车辆厂,车辆生产部门则于2007年被并入位于圣彼得堡的基洛夫坦克生产厂。
紧接着,黑鹰坦克的产权则归属乌拉尔机车车辆厂,时间来到2009年后,俄政府正式宣布,所有未来坦克项目被终止(195工程、“纤夫”坦克项目等),黑鹰坦克项目最终走向寿终正寝。而据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网站2015年6月下旬报道称,在采访时任乌拉尔机车车辆厂副总理哈利托夫期间,哈利托夫曾表示称,黑鹰坦克仅仅只是一型概念车,甚至算不上是实验设计工作,总体来说是创造性的探索。
再来看美媒的报道及相关情报分析师的分析,可谓是荒诞不羁,他们得出这辆坦克系T-80UM2的依据,在于其炮塔侧部所装备的大尺寸爆炸反应装甲模块残骸。
但细究就会发现,这种爆炸反应装甲系俄罗斯钢铁科学研究所于2006年推出的第三代多功能通用型“化石”爆炸反应装甲。该爆发装甲采用模块化配置方式,作用原理系抛板/盖作用型,对聚能装药破甲能力的降低效果在90%左右,对动能穿甲破甲能力的降低效果不小于50%。
经过升级改进的T-80BVM主战坦克,同样在炮塔侧部加装有大尺寸“化石”爆发装甲模块,通过此举,使得T-80BVM侧前部防御尾翼稳定次口径穿甲弹的能力增加到600毫米,侧后部抵御尾翼稳定次口径穿甲弹的能力增加到350~450毫米,尽管如此,这些部位在面对能击毁爆反装甲后还能击穿300~350毫米厚的基体装甲的串联聚能反坦克武器来说,显然是无比脆弱的。再结合T-80BVM主战坦克近期在俄乌战场上的战损情况而言,美媒报道中所谓的T-80UM2原型车被击毁,显然是无中生有。因此,这辆被击毁的坦克应为一辆普通的T-80BVM,美媒之所以报道,除含有混淆视听的意味于其中外,还想借此机会证明。即在西方多国先进的反坦克武器面前俄制主战坦克是不堪一击的。
西方多国反坦克武器诚然先进归先进,但美媒捏造虚假消息的手法也是够可笑的,毕竟T-80UM2坦克在2009年以后,就再也见不到它的身影。不论是娘家鄂木斯克机械制造设计局也好,还是如今产权所属者乌拉尔机械车辆厂也罢,都没有任何兴致去鼓捣一款被俄政府否决的项目。它怎么会出现在2022年的战场上,如果俄军有验证新型装备的兴致,把那20多辆T-14阿塔玛“阅兵坦克”拉到乌克兰战场不是更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