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被击毁的俄军R-330ZH干扰系统,前部是拖车兼操作站,后部是干扰站
图:演习中正在机动的R-330ZH
图:天线展开状态的干扰站
R-330ZH是俄罗斯Protek 公司设计和制造的专门针对敌方通信实施干扰的电子战设备,它的组成非常简单,主要就是干扰机加4具相控阵天线,其中天线是装在可伸缩的桅杆上,有利于增加对地面通信设备的干扰覆盖范围。不过虽然组成简单,但是这套系统的监听和干扰频段却是非常的宽,其中监听模式下,R-330ZH可以覆盖100Mhz到2000Mhz的频段,而干扰模式下,则是主要针对1227.6Mhz和1575.42Mhz这两个特殊频点和1500到1900Mhz这个频段进行干扰。为什么说这两个频点特殊呢?因为它们刚好就是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军码和民码载波驻留波段的中心频率。
其中1227.6Mhz是GPS定位系统军码载波驻留波段的中心频率,而1575.42Mhz则是GPS民码的中心频率。R-330ZH把它们干扰掉就等于是废掉了以干扰站为中心,25公里以内地面依靠GPS定位或者导航进行工作的设备,同时空中50公里以内依靠GPS工作的装备也要失灵。比如敌方地面装备中,配备GPS卫星定位导航设备的坦克、自行火炮和车辆都将受到影响,空中敌军战机投掷的卫星制导炸弹打击误差也会增大。而R-330ZH的1500到1900Mhz干扰频段也覆盖了地面移动通信、铱星电话、卫星广播和部分卫星通信的工作频段。
在实战中,R-330ZH通常是以多站组成干扰网的形式进行大范围的覆盖,保护己方部队的行动,并对敌方的通信活动进行电子侦察和监听。另外,这套系统还能对敌方的通信设备进行测向定位,配合己方炮兵或者航空兵部队打击对方的通信枢纽和指挥所。不过R-330ZH在干扰模式下,它自己本身也是一个信号辐射源,所以也容易被对方的电子战设备定位,遭到打击。所以在战场上使用时,也需要小心,需要适时根据敌情进行机动,改变阵地。好在这套设备的操控站可以远距离的遥控干扰站工作,因此即使干扰站被攻击,也可以保证操控站中的人员安全。
图:被击毁的这套系统明显没有展开,是在机动中被击毁的
这次被乌克兰炮兵击毁的这套R-330ZH系统明显没有展开,是在部队机动中被击毁的,有一定的巧合性。主要还是由于这次俄军进攻太过注重往前突进,没有注意肃清残敌,导致了战线后方漏洞百出,经常被乌克兰渗透的部队和机动炮兵“偷鸡”。R-330ZH本来配置位置不会太靠前,但是俄军战线后方目前也还不安宁,所以出现战损也就不足为奇了。
乌克兰拿出冷战无人机参战,竟然捅穿北约防空网击中克罗地亚首都
近日,俄乌战场连续有一种无人机坠毁的消息传来。2022年3月6日,乌克兰人在文尼察地区发现了一架被击落的银白色喷气式无人机的残骸,包括机身、发动机还有尾椎部分,甚至还有乌克兰老农把尾椎部分绑在一辆破旧的摩托车上准备拖回家卖废铁。3月10日,一架乌克兰的喷气式无人机以1300米的高度和70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了500多千米(一说1300千米,存疑),用3分钟穿越罗马尼亚,用40多分钟穿越匈牙利,飞入克罗地亚8-9分钟后,于晚11时在首都萨格勒布坠毁,算是捅穿了整个北约防空网。3月11日乌克兰从敖德萨发射了两架无人机,一架坠毁在了罗马尼亚,另一架进入克里米亚后被俄防空部队击落,这几个事件中出现的喷气式无人机其实都是同样型号,他就是图-141雨燕喷气式大型侦察无人机,这是前苏联上世纪70年代投入使用的侦察无人机,也就是一种冷战老古董,早就该进博物馆了,没想到都2022年了还能在天空看到他的身影。
6日
10日那架
11日被击落
1968年,苏联政府命令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无人侦察系统VR(俄罗斯ВР)-2和VR-3,以在冷战的高密度火力下实施侦查,因此必须要有高亚音速的飞行能力与较先进的侦查系统。VR-2机体大航程远,可为军队和前线司令部提供信息,而VR-3机体小航程短,可为坦克师和摩托化步兵师提供信息。VR-2后来就发展成了图-141雨燕侦察无人机,VR-3发展成了图-143侦查无人机,他们的气动外形都继承自图-139。图-141由哈尔科夫飞机制造厂量产,在1979年至1989年间共制造了152架,1983年开始服役,主要部署在苏联西部,用于紧急情况下对西欧的北约部队进行侦察。
图141
图143
图-141采用飞航式气动布局,前部鼻锥下部有照相设备的窗口,机头两侧都有小鸭翼,主弹体为圆柱椎体,最大直径是0.95米,背负式圆柱形进气道,从进气口到发动机的通道呈平缓的S形,进气道上方为前倾角52度的带方向舵垂直尾翼,弹体中后部安装有前倾角58度的梯形下单翼,机翼后部安装有两片式升降舵,机体下部安装有可抛弃式的固体火箭推进器,飞机装在机动发射箱内,在发射架上由助推火箭发射,弹体下方有3个折叠入弹体的前三点式可收放起落架撑脚。该机采用伞式减震方式着陆,回收开始时在垂直尾翼后面的拖曳降落伞展开以降低飞行速度并展开起落架,然后进气道顶部展开一个大型降落伞减速着陆。在着陆的最后阶段,固体刹车火箭被点燃以进一步降低其坠落速度,起落架主要起到保护机身和减震作用。为了便于运输,该机的垂尾可以向左折叠,两侧机翼都有一部分可以折叠。
该机机身长14.33米,翼展3.88米,高2.44米,总重5370千克。安装有1台KR-17A涡喷发动机,推力为19.6千牛,最高速度为1110千米/小时或0.9马赫,巡航速度为1000千米/小时或0.81马赫。射程为1000千米,飞行高度为50米-6000米,最优侦查高度2000米。其全套系统包括无人机、KrAZ-260V卡车牵引的TPU-141发射半挂车、TZM-141运输卡车、KPK-141支援车、MT-141现场维修车和POD-3控制车。其发射采用特殊的蹲坐式,TPU-141半挂车与KrAZ-260V卡车分离后,前部直接压到地上,因此头朝后的无人机抬高,可以直接起飞。但这套系统展开太过繁琐,不如图-143采用的一体化发射车那么方便,话说回来这么大的飞机想要一体化也确实是难为人。
图-141鼻锥内可以携带白天相机和夜间相机。白天型有两个窗口,前窗口安装A-86P倾斜成像胶片相机,后窗口安装PA-4/90全景相机,夜间型后窗口安装红外传感器。后来据说可以安装能够无线传输的电视摄像机、激光测距仪和放射性计量器。该机可按预定程序飞行,也可由地面人员遥控。机载导航驾驶系统可保证该机在距起飞地点500千米以外的空域执行侦察,在当年来说是相当有效的装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乌克兰都接收了一部分图-141,乌克兰还拥有其生产工厂和技术资料,因此双方都运营了很长时间。相比之下俄罗斯运营起来就麻烦一些,因此把一部分图-141改成了M-141靶机用于防空系统训练,图-141也曾在1995年8月的MAKS95莫斯科航展、1997年MAKS97航展上向公众展示,最终于2000年左右退役。乌克兰的图-141用的时间比较长,但后来也因为过于老旧而退役。没想到2014年内战爆发,乌克兰悲哀的发现没有能远距离侦查的手段,因此不得不再把老家伙们拉出来重新修理,组建了第321独立无人机侦察中队,基地位于敖德萨州别列佐夫斯基地区绍尔霍夫卡村,比如2021年9月22日,乌克兰联合努力-2021战略指挥与参谋演习就派出了图-141进行侦查和伞降,还有消息说可能改造了其鼻锥舱装上了新的观瞄系统。
321中队演习
不过话说回来,乌克兰再怎么改也掩盖不了其技术落后、飞行路线呆板、系统庞大、探测能力和留空时间都差的问题,属于是摔一架少一架的玩意,反正是废物利用也不心疼。因此本次出现的三架飞机基本上都是出自于乌克兰,当然也有消息说6日那架可能是俄军装备。如果真是俄军的也就是做靶弹吸引乌克兰防空系统开机,然后空中反辐射导弹打击之。由于匈牙利、克罗地亚和其他国家的雷达与西班牙托雷洪空军基地的指挥所直接相连,北约负责探测目标、发出警报和负责拦截,应该在15-20分钟内启动反应,之后战斗机应该起飞,然而这次北约什么也没做,算是丢了大脸。而北约在回应克罗地亚媒体时表示,北约的导弹防御系统已经记录了在萨格勒布坠落的图-141的飞行路径,显然就是挽回颜面的说法。话说回来这么一种老古董竟然能够轻松捅穿北约防空网飞过三个国家再打到人家首都,也足可以让人怀疑北约防空体系的真正成色。一种本来该在冷战大放异彩,在和平年代进入博物馆讲述历史的装备,却在2022年的天空死在新型防空导弹的打击下,或失控后漫无目的的坠毁,也实在让人心生感慨!
俄罗斯苏-30SM战斗机被乌克兰击落,用外国钱发展还被队友打下来过
3月6日,网上出现了乌克兰军队击落俄罗斯苏霍伊-30SM多用途战斗机的画面,可以看到被乌克兰军队击落的俄罗斯苏-30SM正在燃烧,整个飞机几乎只剩框架,唯有两个垂尾还能看出形状,飞行员跳伞并被俘虏,可以看到其身着橙色飞行服,这是俄罗斯海军航空兵的典型服装。有趣的是,苏-30SM这款战斗机还是俄罗斯借鸡生蛋手法的产物,坑的国家自然就是印度。
时间回到1996年11月,当时俄罗斯正是穷的揭不开锅的时候,印度找上门来要一款先进的多任务战斗机,于是俄罗斯人抓住印度人好大喜功的心理,伊尔库特厂提出了带无源相控阵雷达、AL-31FP推力矢量发动机、三翼面、电传飞控、西方航电的先进方案忽悠住了印度人(贿赂印度空军参谋长的考尔空军元帅),心甘情愿掏钱研发,这就是苏-30MKI。1996年11月30日,印度国防部和俄罗斯武器公司签订了价值18美元的苏-30MKI第一份合同开始研发,印度人的感觉就是只要努把力就能拿到先进战机,而俄罗斯想的是拿凯子的钱先把设计完善了,于是还在1997年先提供给印度18架苏-30K作为过渡,结果这批战斗机其实就是加装了空中加油装置的苏-27UB,发动机叶片裂痕、机载雷达缺陷、质量糟糕,气的印度把这批战斗机后来退还俄罗斯,补差价换回苏-30MKI,后来有12架卖给了安哥拉。直到2002年1月,真正的苏-30MKI才开始交付印度空军,再加上印度自己生产的共计272架,俄罗斯套件交付完成一直拖到了2015年,印度自产又拖了很长时间,在其服役期间发生了两次因飞机质量问题的全机型停飞,印度还得自掏腰包修改设计,本来还很新锐的设计直接拖成了老黄瓜,还长时间不能形成战斗力,在HAL接手后也是故障频发,堪称好高骛远冤大头形象。
苏-30K
苏-30MKI
相反中国直接选择了苏-30的升级型苏-30MKK和苏-30MKK2,不求性能强悍,只求可靠耐用,因此1999年订购的第一批2001年就交付完成,2003年订的苏-30MK2,2004年就交付完成,迅速充实了队伍,这批飞机至今还在空海军活跃。由此可见双方思路的差距。话说回来印度被坑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没他,苏-30SM怎么发展迅速呢?
由于有了丰富的(坑人)经验和经费,俄罗斯就在苏-30MKI基础上优化设计,把外国航电换成本国航电,从而发展出了苏-30MK多用途战斗机。在2008年8月俄格战争中,俄空军临时借用伊尔库特公司生产的苏-30MKI原型机,发挥其先进对地打击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战果,从而使得俄空军决定在其基础上发展新战机,S代表批生产,M代表改进型伊尔库特,由于生产线已经运转了10年,因此状态特别成熟,正好成为苏-35战斗机的辅助,比起苏-35价格减半性能达到80%,该机于2012年3月签署合同,9月21日就完成首飞,11月就交付试飞中心,2013年就交付,2016年12月13日首次装备俄罗斯黑海舰队,直到2018年才正式服役。
苏-30SM战斗机为双座型,长21.94米,翼展14.70米,机高6.36米,翼面积62.04平方米,空机重量177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2567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5000千克,机内油箱燃油94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2125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7500米,航程3200千米,作战半径1400千米。该机安装有N011M“雪豹”R无源机械扫描+电扫相控阵雷达,水平扫描范围±90°,垂直范围±60°,最大探测距离400千米,搜索范围200千米,可在120千米探测2平方米截面目标,同时跟踪15个并同时攻击其中4个目标,雷达波束12种。该机安装了鸭翼和先进的12.5吨推力的AL-31FP推力矢量发动机,配备OEPrNK-30SM型光电雷达、IKSh-1M平显、BINS-SP2惯导航系统、Khibiny-U电子战系统、翼尖主动雷达干扰吊舱、印度火控计算机等。配备12个外挂点,可挂载全套俄军武器,比如Kh-59MK2、KAB-250、kh-31P/A、kh-58、kh-35U、R-73、R-27、R-77等。作战性能比较全面。
苏-30SM早期型还用了一些法国设备,后来被制裁,最终换了国产设备,经过几批增购已经达到115架以上,其中88架交付俄空天军,28架交付俄海军航空兵。在叙利亚作战的空天军型使用天蓝色涂装,而海军航空兵使用茄子色涂装,特别显眼。苏-30SM还开始出口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蒙古、缅甸等国。但在白俄罗斯被指责价钱太贵(5000万美元),使用和维护成本过高,AL-31FP涡扇发动机使用寿命还低(2000飞行小时)。后来俄罗斯又发展了苏-30SM2,换装性能更强的N035雪豹无源相控阵雷达、 OLS-35 IRST,BINS-SP2导航系统,升级座舱航电系统,加装苏-35的电子侦察系列天线,加装AL-41F1S发动机,加装通信、数据交换、导航以及识别系统(OSNOD数据链),安装UV-50干扰弹发射装置,性能更强,但目前交付的还是老发动机,俄海军航空兵订购了21架。
苏-30MK2
苏-30SM本次被击落平拍在地上,很可能是受到乌克兰的防空导弹打击,或是其山毛榉等导弹没有被压制住,或是便携式导弹攻击所致,也与苏-30SM缺装紫外告警有关。有趣的是这已经不是第一架被击落的苏-30SM了,他首次被击落是在2020年9月22日,凶手竟然是自己人!当天俄军正在特维尔州举行演习,一架苏-30和一架苏-35战机正在一同完成训练飞行,苏-35战机负责在接近目标后使用摄影设备拍摄苏-30战机的飞行轨迹,但其飞行员因机械故障意外触发航炮并击中苏-30SM战机,飞机坠毁在俄罗斯西部距离特维尔州霍季洛沃机场45公里的一处林区,其机组人员成功弹射。显然,苏-35的飞行员必须对事件负责,并赔偿相应的财产损失。根据俄罗斯联邦刑法,他很可能受到刑事起诉。苏-30SM被自己人击落,也算是被自摆乌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