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俄罗斯军队在战争中扔了一地鸡毛,嗯不,一地坦克装甲车辆的事情。引发了公众的热议。在乌克兰战场上,尤其是一些公路和行军必经之路上,经常能够看到俄军的坦克和装甲车辆歪斜地倒在路上。



对此不少人开始质疑俄罗斯的实际战斗力,认为其被打得溃不成军,逃跑时留下一地装备。也有人说俄军财大气粗,几十年来就一直这样打仗,坦克走一路丢一路。俄军直接遗弃坦克装甲车辆,可能跟他们一贯认为了坦克等武器是消耗品,可以轻易丢掉。这到底是为何?

俄乌战争开战以来,俄军采用了“大纵深突击战术”,利用机动部队快速穿插到乌克兰大后方,针对节点城市实施有效包围,后续部队快速跟进,最终形成一个针对乌军主力的巨大包围圈。这个战术一开始的效果很好打懵了乌军,但随着战争的持续,俄军的穿插明显变缓,



大家发现,俄军在乌克兰战场遗弃了大量武器装备,有大量毫发无损的坦克、装甲车和各种作战车辆被抛弃在路旁。根据3月初的开源情报数据,俄军在战场上 损失了555辆主要武器装备。其中有227辆为战斗损失,8辆为负伤,其他320辆未经战火,都是被俄军遗弃的。

这些装备从主战坦克到步兵战车,甚至是防空导弹和自行火炮。具体包括有72辆坦克,75辆步兵战车,30辆装甲运输车,以及导弹发射车,工程车、运输车和战场保障车辆。这些武器装备并没有受到攻击,与没有战损,但战斗舱空无一人。



有军事专家分析认为,这种情况多数是因为在高速穿插作战中导致机械故障,无法进行战场修理,或者泥泞陷车,缺少装甲抢救车,被迫抛弃的。不光是坦克,还有大量被抛弃的装甲车,汽车和导弹发射车。

重装部队上百公里的履带行军,本来就会导致大量的故障车辆,就是美军也不能避免。也有人说履带式机械化部队都这样,我军要是像俄军这样采取全履带式高速进攻时,也会出现类似的大批车辆趴窝的情况。



不过,如果深入原始新闻资料,我们会发现解放军做的还是比俄军要好得多。

关于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履带式行军的车辆故障抛弃问题。最早是2014年朱日和“北剑-1405”实兵对抗演习,27集团军某装甲旅2昼夜履带行军234公里,有40辆装甲车辆出现故障,但有85%进过抢修以后,在2小时内恢复了战斗力,重新投入战斗。



也就是现场修好了34辆,旅只有6辆装甲车辆没有在野战抢修中恢复,需要后送维修,但也由军属保障力量在48小时内完成了修复。这个成绩要比俄军好得多。

在2014年的时候,尚未进行合成化改革,我军的装甲旅有4个坦克营,1个装甲步兵营,1个自行榴炮营,1个高炮营,以及侦察,工化,修理,后勤等分队。有坦克装甲车等履带车辆180辆左右。



这个装甲旅2昼夜履带行军234公里,有40辆装甲车辆故障,故障率为22%,这个故障率并不高。因为履带式装甲车辆是十分娇贵的,长途履带行军发生三成故障也是正常的。即使是原来的苏联军队,也曾认为进行履带式强行军,损失20%左右的武器装备是可以理解的。

这里体现战斗力的是故障抢修能力,我军这个装甲旅在发生22%车辆故障以后,经过抢修大部分都投入战斗,只有3.3%的履带车辆是完全不能战场抢修的。从这个数字看,我们军队装甲部队的维护能力要超过俄军。



为什么俄军在战争中会有如此之多的装备被抛弃,主要还是俄军的军改不彻底,受到预算限制无法进行全面彻底的合成化,只能搞BTG这种伪合成营。

所谓的营级战术群(BTG)等创新,但实质还是以一个摩托化步兵营为基干,加强了超标准的炮兵的战斗群。以较小规模编制的部队实现传统旅级单位才能有的指挥、侦察乃至炮兵支援能力。这种新型营战斗群在介入乌克兰、叙利亚等地的实践中,展现出了比较高水平的战斗力

俄军那种营级战术集群(BTG),头大身子小,火力很猛,但支援保障能力很差,打打火力战还行,打打不要求机动的作战还凑合。在长距离的挺近中,BTG根本跑不动,一条小河沟和少许战损就麻爪了。如果在战场上遇到天然或人工障碍,那么这个营级战术群(BTG)就需要停下来等待,因为他们并没有太多工程和爆破分队,需要等待师一级的保障部队过来。诸如此类的麻烦在高度机动化作战的战场上会层出不穷,令手头保障力量单薄的基层指挥员焦头烂额。

营级战术集群(BTG)的修理保障分队很薄弱,只有1个修理排,1辆装抢车和2辆卡车底盘的工作车。一旦进入高强度战斗行军,弱点就暴露了,坦克坏了只能扔掉,有的坦克只是滑下路基,就抛弃了。装抢车和保障分队太少,根本忙不过来。



这就是差距,高度合成化的中国合成旅和合成营就可以轻松应对这些困难。尤其是我军在军改以后,合成作战的保障能力更是上了一个台阶,在合成旅有作战支援营,在合成营有作战支援连,战场保障能力非常强大,与美军毫不逊色。已经极大地将俄军甩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