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冠确诊患者的轨迹被公布。
14天的行程,仅用70字概括。
2月24日,7:30早餐后,驾驶电动三轮与妻子共同前往工厂上班;
21:15与妻子驾驶电动三轮车下班回家,无外出。
2月25日至3月9日每日活动轨迹同上。
一句“同上”,描绘了他们的生活底色——枯燥、乏味、机械。
14天的时间,无一天休息。
家和工厂,是整个世界;
早7晚9,是人生全部。
没有休闲、没有逛街、没有游玩。
形同工作机器。
没人喜欢这样的生活。
甚至不敢称,这样的日子,算生活。
但过着这样生活的人,并不只他一个。
同省确诊病例3号人员,流调报告也出来了。从报告里,你会发现,他几乎没有家。工厂就是家。
2月24日到3月9日,他均在工厂无外出。
生活物品来源,一个自动售货机搞定。
唯一的乐趣,是在工厂南门买小吃——烤冷面、手抓饼或者包子。
这是他为数不多的慰藉。
囫囵吃完,重新回到岗位。
对着冷冰冰的仪器,继续开启麻木的流水线操作。
还有一个2号病例,流调显示,他有自己的小家庭。
但行踪跟第一个病友,大同小异。
2月24日,7:15骑车到工厂上班,期间无外出史,21:50骑车回家
2月25日,至26日每日活动轨迹如上。
晨迎朝霞,晚披星光。
仅在27号周日,获得过一天的休息。
挤出的时间,要陪伴家人。
上午去景区游玩,下午送女儿回学校上学。
短暂的歇息后,第二天,又开始日复一日的工作。
2月28日至3月5日,每日活动轨迹同2月24日轨迹。
3月6日,7:15骑车到工厂工作,期间无外出史,17:30自行骑车回到家中。
3月7日至8日,每日活动轨迹同2月24日轨迹。
3月9日,7:15骑车到工厂工作。
连续工作10天,雷打不动。
孩子周末回家,也没空陪伴。
不是他不顾家,只是抱起孩子,便养不了家。
天伦之乐,家人团聚,于他而言,就是奢侈。
这不是纸上生活,这是真实的人世间。
是烟火扑腾的真实人生。
没有剧本,没有人设,没有幕后。
疫情下的流调报告,宛如一部中国百姓的生活纪录片。
2022年1月4日,元旦刚过去4天。
一对40+的河南货运夫妇,被通知确诊新冠。
8天的流调出来,让众人感慨万千。
当天他们便到卫浴厂,车上留宿一晚。
第二天装点好货物,早上11点启程。
目的地:浙江温州。
从河南禹州,到浙江温州。总里程,1200+公里。
夫妻俩日夜兼程。
饿了,吃车上干粮;
或寻个小饭馆。
困了,驾驶室就是床;
加油站、服务区就是“家”。
但冬日里的天气,风夹雪。
刺骨的寒冷,侵袭着整个驾驶室。
没有暖炉、没有棉绒被,两人半夜里常被冷醒。
凌晨5点,天还是灰青色的。
夫妻俩已经醒了。
打开暖黄的车灯,继续启程。
30号,两人终于到达目的地。
经过四天的赶路,本以为他们会找个旅馆休息。
但货刚卸完,又赶往了另一个园区装货。
31号,过节的气氛起来了。
街上都挂起了红色灯笼。
但这与他们无关。
夫妻俩把车停在寂静的马路上,依偎在驾驶室,倒数他们的跨年。
第二天,新的一年,依然在路上。
他们从浙江温州往回赶。
以地为枕,以雪为伴,以星光为被。
于2022年1月3日,平安回到河南。
全程历时8天,行经3省8地。
虽不幸感染新冠。
但幸又是一趟平安的出行。
跟死神为伴,是大货车司机的日常。
因为高速危险重重,若有疏忽,便是车毁人亡。
如此流离转徙,谁也不想。
但生活,容不得他选择。
为了家人和赚钱,一年365天,360天在路上。
四季与他们无关,节日与他们无关。
而辛苦,不是流调中的货车司机的专利。
即便是出租车司机,同样披星戴月。
安徽李某,某平台的网约车司机。
因搭载了一名确诊患者,自己也被染上。
流调出来,13天的生活,仅用一句话概括:
12月11日-13日,15日-19日,21日-23日,6时至23时在外开网约车,期间均在外就餐。
文字简明扼要,生活却日炙雨淋。
早上6点出车,晚上11点归家。
被支配的躯体,在小小驾驶室里,窝居17个小时。
不敢喊累,不敢休息。
一身疲惫一人扛。
就为那碎银几两。
青年身体强壮,尚可拼搏。就怕年过半百,仍是揾食艰难。
浙江绍兴一名的哥。
流调出来,惹哭众人。
他已经52岁,但每天工作超20小时。
早晨6点出门,凌晨2点回家。
载着这个城市最早的人,也送回这个城市最晚的人。
车上的乘客,上上下下,一个个平安到达。
而自己,却难以归家。
中年的累,最累;
中年的苦,最苦。
对上,不能承欢膝下;
对下,不能陪伴教育。
昨有车贷,今有房贷,件件压得人踹不过气。
生活总能变幻千万种模式,折磨着世人。
有人凌晨两点才收工。
有人凌晨三点已开工。
2021年12月,浙江绍兴一菜市场,发现感染30例。
确诊患者行程曝光,市井小人物的生活,真实得残忍。
郑某,男,68岁。
凌晨1点就到批发市场,挑拣当天的蔬菜。
6点半到菜市场,开门做生意。
一直到下午6点半,收档回家。
18个小时的工作时长。
第二天,亦如此。
吴某,男,61岁,猪肉档老板。
2点就要起来到屠宰场。
5点到菜市场,摆上新鲜的猪肉。
卖得好时,很快就能回家。
生意不好,便得守到全部收摊为止。
杜某,女,48岁。
3点起来进货,一直干到下午7点回家。
卖水产的倪某,67岁。
2点半到水产市场批发,叫卖到中午11点半。
中午休息,下午2点半继续卖到5点半。
而且他们,基本都60+。
本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却依旧疲于奔命。
大多数人的通勤工具,就是个摩托车或者三轮车。
加上12月的飞雪天,寒冷无孔不入。不管裹得多么紧实,依旧冷得哆嗦。
但人活着,哪管酷暑还是冰雪。
再难捱,也得咬牙挺着。
有孩子,就更艰难了。
一位被感染的摊主妈妈,凌晨3点出门。
到批发市场要一个小时。
一直卖到下午6点,出去接孩子放学。
此刻不是回家,而是带着孩子一起到菜市场。
继续忙到晚上8点多,才正式收档。
第二天,又是凌晨3点出发。
一连串的数字,刺得眼睛发红。
这里面写的,是一个妈妈的艰难人生。
她何尝不想陪孩子写作业,带孩子出去玩。但做生意,不敢休息。
关档几天,顾客就会流失大半。哪敢轻易冒险。
因为她明白,生活是很苦,但没钱的日子更苦。
为了赚钱,谁不是牺牲着时间和身体。
流调里,多数人都马不停蹄,24小时为生活奔波。
但也总有人,不甘就这么活着。
一位34岁的北京男子付某,流调里有个特殊的记录——考研。
该男子家住北京顺义,工作地在海淀区。
每天靠地铁往返家和公司。
通勤距离50多公里,耗时三个多小时。
到家后,便开始挑灯复习。
他不是单身,已有孩子。周末还得带孩子上早教。
这样的工作环境,于考研学子来说,难上加难。
但他决心坚定,不受影响。
只是考研前三天,被公司派去宁波出差。
悲惨的是下午收到噩耗,核酸被检测为阳性。
这意味着,接下来的考研被迫中断。
一年的付出,如东流水哗啦啦流过。
不甘不愿又奈何,还是斗不过病毒。
第二天,他就被疾控中心收诊治疗。
事后问起,他坦言已放弃考研。
在这之后,再无他的无消息。
不知道他是否平安?
也不知道他是否在继续完成考研梦?
但无妨。
总会有人记住,疫情期间曾有个不屈的考研者。
疫情变幻莫测。
我们的生活也常处于被动状态。
突然的爆发或封城,打得人措手不及。
很多实体店奄奄一息。
但关怀,始终都在。
深圳有一个赖先生,2019年和妻子开了间早餐店。
起初生意还不错,来往顾客络绎不绝。
今年3月份,疫情再次大面积爆发。
深圳被迫封城。
当晚赖先生在深圳卫健委公众号下倾诉:
“茶光村封了,我一个快三十岁的男人,一个支起一个早餐店”;
“我今晚真的崩溃了!家散了,人走了”
“自3.1开始后,真的没有赚到一分钱......”
没想到,一句无意的抱怨,被深圳听到。
当晚深圳卫建委就和他取得了联系。
第二天,相关区委人员便到早餐店了解情况。
并提出让赖先生供应防疫人员的早餐。
城市的温暖,让赖先生眼眸泛红。
你看,人生艰苦,但背后仍有人支撑着我们。
疫情虽在,但人心更暖。
那些温暖,来自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以及社会上无数的好心人。
他们不抛弃,我们也不能放弃。
迈不过时,再坚持一会。
再坚持一会,疑无路的前方,就能收获柳暗花明。
疫情不可控。
病毒也无法彻底消除。
但它也是一种见证。
见证了中国人的百态人生中,处处有大爱,也处处有不屈的意志。
就如同那个拼命考研的男子,
就如同在困苦中挣扎的小店主,
再比如每一个没有名字的货车司机、小摊贩、工人......
在不易的岁月里,活出了不屈的光芒。
他们始终坚信,只要活着,便有希望。
只要活着,就有盼头。
就如同,疫情总会过去,春天总会到来,生活也终会迎来新天新地。
那时候,困苦都留在昨天。
而生活繁花开满,温暖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