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来自撒哈拉沙漠(Sahara)的沙尘暴席卷了欧洲。

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一些地区出现赭石色天空;比利牛斯山脉上的滑雪胜地融合了沙尘,远看雪山变沙丘;多地的阳台屋顶、汽车引擎盖和建筑物外都蒙上一层橘色的沙膜。

欧盟哥白尼大气检测局(CAMS)的数据显示,也是因为这场沙尘暴,以上三个国家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陡然下降。



沙尘暴在法国并不是罕见天气,受反气旋等气候影响,每年开春时节多有发生。

但今年这场落在法国各地的沙雨,却不是完全无害。

因为这些飘浮在空气里的微小淡红色颗粒带着一点辐射性。



这当然要从它们的来源地——撒哈拉沙漠说起。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所(IRSN)讲述了撒哈拉沙漠的历史:

与北半球所有的土壤一样,撒哈拉的土壤里也有1960年代进行的所有大气层核试验的落尘痕迹。

这些试验里,以当时正在冷战的美国和苏联进行得最为频繁,双方记录在册的试验活动均超过200次。



不过核试验的名单里,法国也赫然在册。

虽然不及美苏的200次这么多,当时法国也做过大约50次的核试验。

其中四次都是在撒哈拉地区。



最为出名的大概要数1960年2月13号的“蓝色跳鼠”(Gerboise bleue),这是法国第一个核试验计划的代号。

这次原子弹爆炸的试验地点就选在撒哈拉大沙漠,阿尔及利亚的城镇拉甘。

当时正处于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1954-1962)。两年后阿尔及利亚争取独立的武装力量与殖民他们的法国签署了协议,1962年阿尔及利亚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微妙的是,法国在此进行的“蓝色跳鼠”行动,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首爆试验,当量7万吨,是美国的“三位一体”(2万吨)、苏联的“RDS-1”(2.2万吨)和英国的“Hurricane”(2.5万吨)三次试验的当量总和。

如果对这些数据并不敏感,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在日本长崎引爆的“胖子”原子弹,其当量为2.2万吨,也就是说“蓝色跳鼠”是它的三倍之多。



“蓝色跳鼠”这个项目名称也起得颇具含义,跳鼠是一种沙漠啮齿动物,而蓝色是法国国旗的第一种颜色。

“蓝色跳鼠”试验大获成功,当时法军士气振奋。

随后法国继续在撒哈拉沙漠做核弹测试,分别起名“白色跳鼠”(Gerboise blanche)、“红色跳鼠”(Gerboise rouge),规模均比第一次大。



虽然距离这些核试验的时间久远,人们的记忆在渐渐淡去,不过撒哈拉的沙子也有记忆,而且记忆相当牢固。

因为铯137(Cs137)(sè)的颗粒的半衰期可是30年!

这些由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标记了数千吨的撒哈拉沙粒。



一年前,法国就检测出沙尘暴天气之后空气中高出平均值的Cs-137含量。

这些来自撒哈拉的沙尘,使法国的Cs-137比2019和2020年的平均值高出了1.2至11倍。

虽然数据看起来惊人,但IRSN里负责健康和环境方向的干事让-克里斯托弗·加利尔(Jean-Christophe Gabriel)还是告诉公众,绝对没有必要采取任何预防措施,除了记得要清洗在花园里采摘下来的果蔬,只是因为沙子硌牙。

不过他们会持续观察数据。



西方放射性控制协会(ACRO)也认同,这种情况对人体健康无害。

但环保活动家杰基·伯勒曼(Jacky Bonnemains)提醒道,现在就放松警惕为时尚早,大家不想想这些带着辐射的沙尘最后会去哪里吗?

现在覆盖在房屋汽车表面的橘红色尘土总归有个去处。如果不下雨,它们可能就在地面上累积;但一旦下雨,这些沙子从下水管道来到集中处理厂,最终的归宿可能是农业用地。



所以出于预防的目的,伯勒曼建议有关部门持续追踪这些沙尘的动向,尤其是在法国的一些大城市里,而不要武断地早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