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问你看到这则新闻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夭寿啦,普京就为了这么点小事把一如花似玉的姑娘杀了??”但点开正文,你就会发现自己又被西方媒体的惯常技能“万事皆可政治操弄”给忽悠了……
其实这件事情和普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只是一起由经济纠纷引起的杀人案。
综合外媒报道,死者是一名23岁的俄罗斯女模特,名叫格蕾塔·维德勒,一年前(2021年2月24日)因经济纠纷被同龄前男友德米特里·科罗文在莫斯科杀害。
凶手交代作案过程称,他勒死了格蕾塔后还和她的尸体在宾馆房间里共度了3个夜晚,随后将尸体塞进了一个新买的行李箱,将其运到300英里外的利佩茨克地区,在一辆车的后备箱里放了一年多。
为了不让格蕾塔的亲友和粉丝看出异样,过去一年里德米特里一直以前女友的口吻继续在她的社交媒体上保持更新,直到格蕾塔的另一位男性友人起了疑心,报了失踪案后才得以真相大白。
但是这起案件怎么就和普京扯上关系了呢?
原来,有西方媒体推算时间后发现,在格蕾塔遇害失踪的前一个月,也就是去年1月的时候,她曾经在社交媒体上大肆侮辱普京,称他是“精神病患者或反社会人格”,并预测他“希望打造一个更大更完整俄罗斯”所付出的努力将以眼泪告终。
得知这一点的西方媒体如获至宝,开始一顿操作猛如虎,将两者强行联系在一起:
像什么在正文中故弄玄虚地称“女模特一年前因批评普京失踪”、“女模特批评普京一个月后被杀害”的话,然后再用长篇大论详细描述女模特辱骂普京的话以及她对普京相关政见的不满。
等你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女模特被杀”和“女模特辱骂普京”这两件事产生因果联系后,它才在报道结尾处,轻描淡写地来一句“前男友杀害女模特与她的政治观点无关”。
甚至有媒体在报道那名最早发现异常的报案人时,都要特别强调一下这人“来自俄罗斯军队进攻的乌克兰城市哈尔科夫”。
只要能往普京身上泼脏水,这些媒体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而做出如此违背新闻职业素养和道德的,不乏一些西方主流官方媒体。
福克斯新闻、华盛顿观察家报是这么干的,这篇花边新闻甚至被福克斯新闻放置在“俄乌局势”的专栏里。
纽约时报大概是尝到了甜头,同一篇稿子甚至发了两遍。
生怕网友看不到“重点”,第二次发布还把普京的头像放得老大。
英国媒体也是始作俑者,独立报冲在“造谣传谣”的第一线,特别在导语里强调:“在辱骂普京一个月后,她被杀了”。
镜报倒是写清了女模特死于前男友之手,配图也正常,但仍是要提一嘴她曾经辱骂过普京。
西方媒体如此将政治意图凌驾于新闻真实上,让一些网友倍感无语,对媒体的政治操弄大加嘲讽,“这可真是负责任的报道啊……”
“(@纽约时报)就你这个标题,能看得出是她男朋友杀了她吗?”、“杀她的是前男友,关普京什么事。”
“美媒一直这么干,烂透了,就连他们的前总统特朗普都说他们是‘假新闻’。他们是伪善主义的大师,沉迷于自己的谎言,因此他们只是电影里赢得一切的超级大国。”
有一段网友反讽的对话尤其精彩:
“不好意思,世界各地都在发生这样的案件,为什么只有这是新闻?”
“(既然如此),那等我死的时候,麻烦你们写一篇我是‘曾经辱骂《镜报》是谎言阴谋的老太婆’的报道。”
不过像这样理智清醒的网友只是一小撮,尽管是如此低端的舆论操控,但对西方媒体这种报道深信不疑的人却不在少数。
有人看了这条新闻“优越感”爆棚:“美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因为人们可以说国家领导人的坏话,却不会被(杀了)塞进行李箱里。”
最为讽刺的是,被其他网友告知“别光看个标题就开喷”时,结果他倒是苦口婆心地劝人家要“独立思考”……
再多看两眼评论都要笑不活了,甚至有些人脑补了一段剧情,认为凶手是获得了普京授意才暗杀了女模特。
这届奥斯卡最佳编剧要是没他们,那绝对是黑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