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乌克兰战争的蔓延,中国的媒体正在推介中国自己的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话语版本,却主要是基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说法。有学者评论说,北京坚持认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是对北约的一种 "防御 "行为。在这方面,中国有明确的立场,不会改变。

据法新社今天报道称,与俄罗斯总统关系密切的中国自2月24日俄罗斯的军事干预行动以来一直拒绝使用 "入侵 "一词,并将乌克兰冲突归咎于西方和北约的 "扩张"。至此中国没有谴责俄罗斯的入侵。

在严格的信息控制背景下,中国官方媒体和社交网络均展示这一态势。

在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进攻的当天,中国新华社重复了克里姆林宫的语言:这是一次 "特别军事行动",俄罗斯 "无意 "占领乌克兰。中国媒体都小心翼翼地避免使用 "战争 "一词,而倾向于使用 "冲突 "或 "战斗"。

据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Justyna Szczudlik告诉法新社,中国有意使用非常模糊的语言。她解释说,通过这样做,北京希望不要让自己与欧洲发生冲突。

中国必须在两种外交政策的必要性之间进行权衡:一方面,要对捍卫国家 "主权和领土完整 "的神圣承诺(尽管乌克兰受到侵犯)。另一方面,在对美国的共同敌意下,中国与莫斯科的关系趋于热络。上周,外交部长王毅就称赞与俄罗斯的友谊 "坚如磐石"。王毅还为莫斯科的"合理的安全关切 "进行了辩护,批评北约扩张是冲突的根源。

该报道称,这种微妙的平衡行为也影响到了媒体。网上泄露的一份官方指令呼吁他们不要播放不利于俄罗斯的内容。

在北京残奥会的开幕式上,中国电视台没有翻译对战争的谴责。英国足球联赛的中国版权方干脆不转播3月第一个周末的比赛:球员们原计划对乌克兰表示支持。

在中国社交网络上,亲普京的内容和呼吁乌克兰投降的言论不受审查地流传,而亲乌克兰的信息则被封锁。俄罗斯的阴谋论也被一些媒体信以为真。环球时报评论甚至说:"没有火就没有烟," 支持俄罗斯声称的美国在乌克兰的生物实验室阴谋论。然而,这份具有民族主义基调的报纸对华盛顿称这些指控是 "彻头彻尾的谎言"的否认却只字不提。

海牙战略研究中心的分析家吉亚西Richard Ghiasy说:"像任何国家一样,中国[......]主要关注其自身利益。但对北京来说,"与俄罗斯建立稳定和可预测的关系是绝对必要的"。

中国的媒体几乎没有对涌入欧盟的难民进行过多的报道。

然而,面向外国观众的英语公共广播公司CGTN接受了对乌克兰东部自称的顿涅茨克共和国领导人的 "独家采访",该共和国只得到莫斯科的承认。在采访中,丹尼斯-普希林谈到了被俄罗斯军队 "解放的地区",并表示 "绝大多数公民希望尽可能地接近俄罗斯"。

尽管媒体有这种偏见,但中国外交正试图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公正的行为者,准备在基辅和莫斯科之间发挥调解作用。中国环球时报周五称,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保持独立的政策(并)与各方发展联系,为世界注入稳定。

据吉亚西说,北京认为俄罗斯的入侵是对北约的一种 "防御 "行为。在这方面,中国 "有明确的立场,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