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土城市笔记(ID:SantuCityNotes),作者:土哥涅夫,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大家好,我是终日蜗居在杭州的陋室里爬格子写稿,从未享受过大城市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生活的可怜三土。
最近,杭州“跻身国内一线城市”的话题再度刷了一波流量。事情源于2月28日《杭州日报》刊登的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其中提到:杭州要“在全省更好发挥头雁作用,争取跻身国内一线城市、全球城市第一方阵。”
事实上,自2016年杭州举办G20峰会后,杭州能否、何时“跻身一线城市”便一直是舆论关注、讨论的焦点。
一开始,官方的态度是回避甚至否认的。记得G20峰会后没多久,在当年10月2日的第二届世界杭商大会开幕式上,时任杭州市长张鸿铭谈到该话题时就曾坦率承认:“目前还不是!”
但他同时也巧妙地创造了一个新概念:“(杭州)可以发挥优势,追求卓越,做一流的城市。”
一晃6年过去了。杭州经济、人口、城建方面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官方态度由此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变。“一流城市”终于要变身一线城市了。
公开信息显示,这是杭州官方首次明确提出“争取跻身国内一线城市”。
相比标准模糊不清的所谓“新一线”,一线城市的门槛是清晰明了的,所以这一篇,三土就尝试从十个维度来比较下杭州与北上广深的综合实力,看看杭州距离“跻身一线城市”还有多远?
1. 经济实力是最大硬伤
GDP是衡量一座城市经济乃至综合实力最为关键的指标,2021年,杭州GDP18109.4亿,分别仅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的41.9%、45%、59.1%、64.1%。即便是跟“四大”中最弱的广州相比,杭州的GDP也少了足足一万亿。可以说,GDP总量过低、经济实力偏弱,是杭州“争取跻身一线城市”的最大硬伤。
目前,在“四大”之后、杭州之前,还矗立着重庆、苏州、成都等三座大山。其中,成都是杭州通往一线路上的最大竞争者。过去20年,成都GDP从杭州的88.2%(2001年)飙升至杭州的109.98%(2021年)。所以杭州要想进阶一线城市,首先得在GDP上超过成都。“十四五”期间,杭州能做到吗?
2. 二、三产业都待加强
分析完GDP总量,再来看三次产业的具体比重。除了“大城市、大农村”的重庆一产增加值超过5%(6.9%)、“工业总产值全球第一”的苏州二产增加值高达47.86%、定位“四大中心”的北京三产增加值超过80%(81.67%)外,其余TOP 10城市的三次产业比例相差都不大,均保持在一产3%以下、二产20%-40%、三产60%-75%的区间。杭州并没有表现出二产比重(30.31%)过低的问题,相反还高于上海(26.49%)、北京(18.05%)、广州(27.35)三大一线城市。
不过从绝对值看,杭州的情况就难言乐观。杭州是TOP 10城市中二产增加值最低的,不到上海、深圳的一半;三产增加值也仅略高于苏州、武汉、南京,较“四大”差距巨大,后者均接近或超过2万亿,北京、上海甚至已突破3万亿。
3. 资金总量稳居第五
虽然GDP排名不高,二、三产业增加值也并不突出,但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一项上,杭州已是名副其实的“第五城”。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又名“资金总量”,即该城人民币与外币的存款总数。很多专家认为,“城市资金总量”这个指标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包括GDP在内的任何指标。因为资金总量不仅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运行的结果,也是未来的发展基础。它代表着城市的实力,也代表了其潜力。
2021年,杭州城市资金总量达到61044亿元,仅次于“四大”,较之后的成都、重庆、南京、苏州等城市足足多出了一万多亿。同时,杭州的增速(12.5%)也高于这些城市,在TOP10 城市中仅次于上海(12.8%)。
4. 城市财力已超广州
如果说GDP、资金总量体现的是城市的综合实力,那么地方财政收入则是衡量政府“钱袋子”的重要指标。2021年,杭州地方财政收入2386.6亿元,虽然较上海(7771.8亿)、北京(5923.3亿)、深圳(4257.8亿)还有不小差距,但已经领先广州(1883.2亿)500多亿。另外,杭州地财收入的增速、税比也都远远快过或高于“四大”。
不过考虑到广州是三级财政,所以杭州多少有些“胜之不武”。但即使是在二级财政城市中,除“三大”外,杭州也已仅次于苏州,且差距正在急速缩小,2021年仅剩123.4亿元。“十四五”期间实现反超,跻身全国第四应该不成问题。所以就地方财力而言,杭州已经半只脚迈入了一线城市之列。
5. 上市数、市值仅次北上深
上市公司数量、公司总市值是衡量一座城市企业发展规模和质量的重要指标。截止到2021年末,A股市场一共拥有上市公司4685家,其中杭州以200家位居第四,比广州多了69家;公司总市值为34146.09亿元,领先广州10265.52亿元,妥妥的全国第四。
不过也应该看到,相较北上深,杭州头部上市企业偏少,市值超千亿的公司只有4家,而北上深广分别为42家、17家、16家和7家。杭州市值最高的A股企业是海康威视,但也只有4884.49亿,而北京、深圳分别有3家和1家公司市值过万亿。这也导致杭州上市公司总市值较北上深差距巨大,只有第三名上海的38%。
6. 建成区面积仍属二线
相较上面5项经济类指标,杭州在其他一些方面跟一线的差距就有点大了。比如建成区面积。根据住建部发布的最新城市建设统计年报,截至2020年底,杭州建成区面积为666.18平方公里,排名全国14位,分别仅为北上深广的45.3%、53.8%、69.7%、49.3%。
同时也明显小于成都、武汉、南京等其他新一线城市,最多只能算是强二线水平。特别是成都这个最大竞争对手的建成区面积已接近1000平方公里,比杭州大了接近一半(46.7%)。而杭州如果要想补足这块短板,最大的希望得寄托于大江东的成片开发了。
7. 公私交通排名靠后
受建成区面积相对狭小的影响,杭州的交通数据距离一线城市也很远。私人交通方面,2020年杭州汽车保有量甚至还不如省内的宁波,仅排名全国19位。2021年虽然突破了300万辆(有说达到350万辆),但较北上深还是有不小差距。
目前,北京、成都、重庆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500万,苏州、上海、郑州、西安超过400万,深圳则为379万辆。而杭州在这方面与武汉、东莞、天津、青岛、宁波、佛山、石家庄、临沂、济南、长沙等二线城市处于一个量级(300万级)。
公共交通方面,经过过去这几年的地铁大跃进,截至2022年2月,杭州的轨交运营里程已达到401公里,跻身全国第9,几乎追平排名第8的重庆。但是跟“四大”、成都相比,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
具体来看,杭州轨交运营里程只有不到上海的一半,即便是“最弱”的深圳,虽然里程数只比杭州多了30公里,但客流量却是杭州的接近一倍。而这主要跟杭州的人口数量有关。
8. 人口总量低、增速快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杭州常住人口为1193万,排名全国12,分别为北上广深的54.5%、48%、63.9%、67.9%;其中,杭州的城区人口为874万,排名全国11。
按照国务院公布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杭州目前仍属特大城市,跟“四大”、成都等还差了一个档次。而且相较全市总人口,杭州城区人口占北上广深的比例更低(分别只有49.2%、44%、58.7%、50.1%),差距更大。
不过就人口增量而言,杭州却是当之无愧的“一线城市”。自2019年以56.6万新增人口超过广深后,杭州便一直领跑全国。2021年杭州常住人口再增23.9万,虽然广深的数据尚未公布,但考虑到广东全省总共才增长了60万,首次低于浙江的72万,杭州新增人口数大概率仍会领先广深,稳居全国第一名。
9. 薪酬、资产已达一线水平
杭州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人口“吸引力”,跟杭州较高的薪资水平有密切关系。根据智联招聘公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主要城市的薪酬数据,杭州以11462元(感觉我又拖后腿了)位居全国第四,超过广州的10631元,已达到一线城市的水平。
高薪资必然带来高资产。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1中国高净值人群家族安全报告》,杭州千万资产以上的高净值家庭数量已经达到48200户,仅次于“四大”,且较上年增量超过广州300户。考虑到杭州周边的宁波、绍兴、嘉兴,及省内的温州等城市,高净值家庭数量均跻身全国TOP 20,且近年来有纷纷移居省会的趋势,所以杭州的高净值家庭数量未来仍将高速增长。
10. 商业氛围相对较淡
虽然城市资金总量大,个体收入高、家庭资产丰厚,但不知道是因为浙江人太过精明节省,还是把钱都拿来炒房了,杭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始终上不来。2021年全市社消总额6744亿元,不仅远低于北上广深,也排在重庆、成都、苏州、南京等城市后面,勉强挤进全国前十。
这一点,从步行街人气上也能够看出来。根据中国文旅产业指数研究院去年发布的“步行街人气排行榜”(该榜单以客流量、客单量、知名度等为评估项目进行综合评分,同时结合商务部首批以及二批重点改造的商业街为辅综合考量),杭州最热闹的湖滨步行街仅排在全国14位,人气值(75.58)不仅远低于上海南京路(98.77)、北京王府井(86.89),甚至不及郑州德化街(75.58)、长沙黄兴南路(82.02)等二线城市步行街。
综上,应该说杭州的确是目前距离“一线”最近的城市(成都在财政收入、薪资水平方面的劣势是致命性的),但张鸿铭当年对于杭州“不足”的分析依然客观存在:
第一,无论城市人口的数量,还是经济的总量,我们还不如他们;第二,北上广深四个城市所享有的国家政策优势,杭州也不具备;第三,发展需要人才,高端人才的数量,杭州也不如他们;第四,在城市的价值上,和北上广深有很大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讲,杭州现在还不是一线城市。
所以,杭州要想“跻身国内一线城市”,还得加倍努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土城市笔记(ID:SantuCityNotes),作者:土哥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