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经头条(ID:nbdtoutiao),记者:李明明,编辑:陈星,原文标题:《每经专访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推动医疗数据共享和开放,鼓励险企与医院深度合作、参与DRG试点,提升商保在医疗中的覆盖率》,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全国两会即将开幕。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在这一背景下,要如何引导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稳增长?今后我国的保险业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如何促进商业健康险与健康管理更好结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发展普惠性农业农村保险?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围绕上述热点话题,对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进行了专访。


周延礼告诉记者,要鼓励保险机构与公立医院深度合作,最终提升商保在整体医疗支出中的覆盖率。


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NBD: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今年准备了哪些提案?


周延礼:今年,我准备聚焦五个方面提交提案。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网络安全保险健康发展;二是加快解决保险机构参与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问题;三是发挥保险在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服务共同富裕;四是加快《仓单法》的立法,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法律保障;五是扩大征信系统收录内容,为金融机构服务企业融资贷款提供精准、全面、统一的信用信息。


NBD:2021年保费数据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数据显示,保险业增长较为低迷,在当前形势下,保险业还需要提升哪些能力?


周延礼: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还不高,在发展理念、公司治理、经营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全行业要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去年保费收入有所下降<br>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去年保费收入有所下降


近年来我国保险赔付支出持续增长<br>
近年来我国保险赔付支出持续增长


第一是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紧跟国家战略导向,把握“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发挥保险业资金在规模、期限等方面的优势特征,增加中长期资金供给。


第二是保持定力,坚定不移地回归保障本源,积极参与健康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国家战略的顶层制度设计。持续增强保险保障功能。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完善健康保险监管制度体系,推动巨灾保险试点和立法。在重点领域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覆盖。保险资金要积极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方向,进一步拓宽另类投资领域,拓展现代产业体系升级相关领域,挖掘优质企业的投资机会。


第三是提升服务社会民生能力。发展服务“三农”领域等普惠保险,加强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金融服务,切实促进共同富裕。


第四是牢牢守住风险底线。要通过科学的关键风险指标及限额设置、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预警与监控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大力推动信息化系统建设,打造集组合管理、信用评级、数据质量管理等多模块、智能化的IT系统,通过金融科技赋能,综合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可以不断迭代升级的定量化、数字化风险管理系统,使风险判断更加清晰。对出现的风险,公司和股东要各负其责。风险化解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保护保险消费者的权益。


第五是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弥补监管短板。构建保险机构非现场监测与风险评估体系,增强风险识别和处置能力。发挥属地银保监局贴身监管、一线监管优势,强化上下联动和协作共享,形成合力,推动保险业健康平稳快速发展。


鼓励保险机构与公立医院深度合作


NBD:随着疫情不断反复,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问题,对健康的需求持续上升,商业健康险如何与健康管理相结合,服务好群众的健康需求?


周延礼:近年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产品种类日渐丰富,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下一步,要促进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共同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随着健康和养老方面的需求持续旺盛,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逐年增加<br>
随着健康和养老方面的需求持续旺盛,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逐年增加


一是明晰医疗数据共享和开放、开发规则与标准。深入研究和确定医疗数据的产权确权与归属、不同类别医疗数据如原始数据、脱敏数据、基因数据等不同的共享和开放、开发规则;医疗数据的安全规则;保险机构用于产品开发、挖掘医疗数据的规则与标准;确定数据纠纷的内部处理规则与制度规范等。


二是构建医疗行业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目前,保险机构主要通过行业数据共享平台和一些第三方数据源获取风险数据,从而达到自身的风控目标。在下一步融合中,保险机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数字化转型仍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险机构也希望直接从政策上获得支持。


比如,由政府牵头建立统一的居民医疗信息平台,推进数据共享平台扩容,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打通传统医疗机构和医保、保险机构之间的信息交互通道,打破现有的信息壁垒。统一平台能提供医保和商保的前置健康管理、精细化定价和风控审核数据支撑,同时也将有助于建立全体居民健康管理档案,为所有人提供更人性化、更便捷的医疗资源和健康管理服务。


三是鼓励保险机构与公立医院深度合作。从常态化解决医保、商保在医疗领域的支付问题着手,切实解决好保险机构在利用医疗数据实现医疗保险高质量发展上的痛点和堵点问题。进一步巩固在抗疫中形成的将医保、商保纳入互联网医疗支付的成功经验,脱敏数据可以实现对保险机构开放,以满足其开发新产品的需求。


对医疗原始数据可设定一定的开放条件,同时规定一旦发生数据泄露等安全问题,保险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或通过网络安全保险机制来化解风险。对基因数据等涉及治疗和个人隐私方面的数据,原则上可由医疗机构把握对外开放尺度。


公立医院掌握了大比例的医疗资源和用户诊疗触点,但是与保险机构合作意愿不足。鼓励公立医院与保险机构在商保产品形态设计、用户引导、诊疗、药品、理赔、数据等领域深入合作,有利于提升商保产品丰富度和用户就医/保险理赔体验,最终提升商保在整体医疗支出中的覆盖率。


四是医保试点引入商保运营控费,鼓励价值医疗。《“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提出,要引入信息技术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商业保险机构等第三方力量参与医保基金监管,提升监管的专业性、精准性、效益性。如,在医保费用支付的改进上,保险机构参与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试点或其他支付端合作的可行性值得探讨。


目前医保试点的DRG项目将有助于医保控费以及促进医院提高精益运营管理和加强质控绩效管理,除现有试点参与方的医保局、医院外,保险机构也是现有医疗费用领域重要的参与者,作为第三方支付者承担医疗费用。保险机构有能力也有动力在医保支付方式转型中深度参与,协同主管部门提供基于真实数据的分析优化建议,协助医保实现从承担医疗费用向鼓励价值医疗的身份转型。


五是鼓励多维度产品创新。各保险机构均面临产品严重同质化的现状,进而部分公司将重心放在营销端,忽略了自身在风险定价上的核心价值。要立足于扩大覆盖面,运用“大数法则”来分散风险,充分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互助共济”的商业健康保险宗旨;要立足于保障实际医疗支出,将医疗目录外的合理医疗费用纳入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范围,要立足于合理的利益激励机制,通过区别定价和费率浮动等方式,实现从“保疾病”到“促健康”的转变。


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


NBD: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发展普惠性农业农村保险?


周延礼:2022年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关键之年,我们要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深入推进农险有关工作。


从作物保险到种植收入保险,再到农村医疗养老保险,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保险一词多次被提到,其要发挥的作用更是重千钧。“三农”保险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有稳住基本盘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农业保险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围绕三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首先是适应新形势新阶段,在“稳”字上下功夫——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基础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应急保供能力;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


其次是完善制度机制,在“扶”字上见真章——保险业既要积极参与三次分配机制建设,在实现共同富裕实践中,创新产品和服务,确保不发生规模性因疫返贫现象,又要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


最后是推进扩面增品提标,在“创”字上要成绩——进一步推广三大主粮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扩大中央财政“以奖代补”试点范围,逐步将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纳入补贴范围,支持各地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推动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满足多元化特色需求,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份产粮大县全覆盖。


鼓励企业把绿色保险产品作为风险融资方案开发和利用


NBD: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产业,例如绿色基建、绿色电站、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保险业应该如何助推我国经济绿色发展?


周延礼:为推进构建更加完善的绿色保险制度框架,要围绕保险的风险管理和资金融通功能,在市场建设和保险资金运用方面加强相关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保险公司加快建立风险管理框架,提高承保能力和水平,促进绿色保险稳健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绿色发展战略。


首先要鼓励保险机构发挥绿色保险在企业治理方面的作用。第一,保险可以通过风险预见以及充分的事前准备减少绿色发展相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在事故发生后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


第二,绿色保险市场的建立和有效运转,如风险融资方案的设计(包括强制类的绿色保险产品)、承保能力的构建、风险控制的推动以及完善的服务,可以确保绿色产业被保险人的承保风险控制在重大水平以下,产生“绿色”生态社会效益。


第三,绿色保险可以发挥融资增信作用,是一种风险管理和风险融资手段。企业可以针对自身潜在气候与环境风险,通过投保绿色保险获得融资增信,从而获得绿色融资,促进绿色转型。


其次鼓励企业把绿色保险产品作为风险融资方案开发和利用。鼓励保险产品的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涵盖应对气候与环境相关风险所需的保险产品,需深入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满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同需求。鼓励进行保险模式的创新,包括自保模式、小微保险模式等。非保险方式包括对绿色债券、保险链接证券(ILS)、公共基金等的运用。与此同时,应积极整合政府、社会、企业资源,通过商业保险、公共基金、自保公司等多样化主体,共建绿色保险承保能力。


然后引导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在绿色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目前遇到的关键障碍是可投资项目的渠道不畅,绿色保险资金可以作为绿色金融服务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手握大量资金,要遵循绿色投资方向,在绿色、低碳的项目投资方面做加法,能够为机构投资者提供示范作用。


最后,财税部门要完善绿色保险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财政和税收手段的激励作用,为绿色保险提供政策支持和风险保障,如综合采用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税收优惠和融资担保等手段,培育绿色保险市场和产品。但在制定政策时,应注重实现政府、企业和保险机构三个主体激励约束相容机制,有效实现以市场化手段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


NBD:还有一个问题也跟“绿色”有关,那就是新能源汽车。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将带动汽车产业智能化,而汽车产业的智能化会对传统车险提出新要求,对此您如何看待?


周延礼:新能源车险为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多元化的保险保障,既为“三电”系统提供保障,又全面涵盖新能源汽车行驶、停放、充电及作业等使用场景;既涵盖本车损失,又包含充电桩等辅助设备引起的财产损失及人身伤害。这是车险首次承保充电场景和车外固定辅助设备风险,是车险领域的重大变革性实践。


2021年12月27日,新能源车险正式上线销售。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主管部门、市场主体和消费者普遍表示,新能源车险扩大了保险责任,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传统车险产品对新能源汽车保障不全面的问题,更好惠及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新能源车险的推出激发了车主的投保积极性。


下一步,要持续监测新能源车险运行情况,指导保险行业跟踪保障需求、优化产品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持续提升新能源车险运营质效。同时,做好新能源车险的宣传,推动保险行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价值链的技术和数据融合。


探索对互联网保险业务开展分级分类监管评估


NBD:互联网保险近年来快速发展,但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保险市场秩序的情况时有发生,监管方面应如何应对和改善?


周延礼: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表明,金融科技的发展也有其弊端,导致金融风险传导速率提高,结构更为复杂。要规范发展互联网保险,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首先,要健全互联网保险规则体系,为规范发展互联网保险提供制度支持。目前,银保监会构建了以《保险法》为依据,以《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为核心,以系列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的互联网保险监管制度体系。基于互联网保险业务与传统业务的共通性和差异性,针对互联网保险出现的风险和问题,适时出台规范性文件,形成“1个规章+N个规范性文件”的监管体系,提高互联网保险领域监管的灵活性和有效性,逐步构建立体化的互联网保险制度体系,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


其次,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机构坚持“机构持牌、人员持证”的原则,整治互联网保险存在的强制搭售和诱导销售、销售误导等违法违规行为,以负面清单形式明确非保险机构的禁止行为。反垄断部门监管合力,遏制互联网保险企业的垄断行为,防止不合理数据使用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同时保险机构应确保自营网络平台产品页面与保险条款的一致性,建立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追溯机制。定期加强内部教育,提高内部人员合规意识。保险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管理作用,正面引导互联网保险企业合法经营,探索建立互联网保险的作业规范。积极开展日常性保险金融知识、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提高消费者风险识别与评估、保险产品选择能力。


再次,加大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力度。探索对互联网保险业务开展分级分类监管评估,完善分类评价指标、结果分类、对应的监管措施、结果运用等内容。同时推进常态化线上金融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提升实时在线监管的技术水平,针对互联网开放特性,提高监管机构跨部门、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能力。重视信息与数据安全,加强保险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最后,贯彻开放、自主、普惠的理念,促进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建立跨行业统一的保险数据共享平台,推进保险行业与社保、医院、银行及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标准数据对接。推动保险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建立行业数据共享平台。加强底层技术的研发力度,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研发的能力。同时险企数字化转型应关注老年消费者群体等数字弱势群体,将数字普惠理念融入保险数字化转型之中。


记者手记丨“三医联动”改革,商业健康险大有可为


近年来,我国健康和养老方面的需求持续旺盛,国内商业健康保险获得了爆发式增长。


然而,当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还存在不少短板。


如何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保险业应积极开展创新探索,立足于为民众提供长期保障和扩大覆盖面,加快发展长期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积极参与医疗卫生综合治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减少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


此外,还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管理消费者的健康。将保险行业与医疗产业进行协同联动,提供完善的健康管理功能,让“保险+健康管理”成为商业健康险创新发展的新潮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经头条(ID:nbdtoutiao)记者:李明明,编辑:陈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