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据CNN报道,美国疾控中心(CDC)对新冠肺炎防疫措施进行了一些调整。根据新的防控措施,大部分美国人都可以不用再带口罩了。而在国情咨文演讲中,美国总统拜登也表示将结束对学校和企业的关闭,准备让美国人重新回到办公室办公,让孩子们回到学校上学。 美国并不是唯一一个放松管制的国家,新西兰、约旦、和英国等多国都先后宣布放松疫情管制措施。

 

但此前,英国首相约翰逊刚宣布取消针对新冠病毒的限制措施,将实施“与新冠共存”计划之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便感染了新冠病毒。这不禁让人怀疑,现在真是放松管制,“与新冠共存”的好时机吗?

 



Chatham House, CC BY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事实上,欧美多国放松疫情管控并非网友们所调侃的“弃疗”、“放飞自我”。据多家媒体报道,目前开始放松管制的这些国家新增感染人数已有下降趋势,这一轮由奥密克戎病毒株为主的疫情正在消退,放松管制确实存在一定的条件。

 

另外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作出相应的调整也无可厚非。

多地开始放松疫情管制,为什么?

 

很多地区选择放松管制,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疫苗接种的普及率已经很高,能够有效地降低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率以及医疗负担。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恢复正常生活的诉求正在增加。

 

就拿英国来说。英国卫生大臣表示,政府的疫苗推广、测试和抗病毒治疗的开发等措施已经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欧洲最强大的防御体系”,这使英国社会能够“谨慎地回归”常态。

 

目前,英国感染新冠的人数,较之前已经有了一个明显下降。从1月初的日均超过18万例,下降到了2月底的日均4万例左右。已经有超过81%的成年人接种了新冠疫苗,12岁以上的人当中有85%完成了两剂疫苗注射,三分之二的人注射了加强针。

 

除了英国之外,约旦政府也表示将从3月1日起放松对疫情的管控。约旦18岁以上的人群中,疫苗接种率已经超过了70%,死亡率也维持在1.5%,而且已经开始下降了。澳大利亚也开始放松了一些限制措施,比如允许国际游客入境。

 

在美国的国情咨文中,拜登称,随着75%的成年美国人接种疫苗,目前的住院率也大幅下降,大多数美国人可以摘下口罩,回到工作岗位,或者去教室上课。拜登表示这是由于政府提供了免费疫苗、治疗、核酸检测以及口罩,并且表示将继续提供这些免费的抗疫服务。

 

而在拜登宣布解除相关控制之前,美国的许多州就已经开始放松相关管控,纽约与加州在2月都取消了室内强制戴口罩的限制,新泽西也在2月份就宣布准备取消学校强制戴口罩的要求。

 



图源:拜登国情咨文演讲视频截图

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美国的新增确诊病例较此前的峰值下降了90%以上,已经从每天80多万下降到了每天6万多。美联社称,美国有73%的人对奥密克戎免疫。而且照目前的趋势推算,到3月中旬,免疫率将有希望达到80%。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卫生安全中心的资深学者阿达利亚博士表示:“我们不会回到2019年事情刚开始的那个样子的,我们必须让人们考虑风险承受能力了。”随着疫苗提供的免疫力明显增强,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与新增都出现了下降趋势,人们需要考虑的风险也会发生改变。

 

疫情带来的风险并不仅仅是感染病毒,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不容忽视。保持社交距离和各类隔离措施,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有距离感,这也让很多人产生了不安、恐惧和孤独的不良心理。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副教授雅思察·芒克认为:“暂时地接受那些削弱我们社会联系的限制是一回事,无限期地忍耐是另一回事。对很多人而言,在未来的几个月甚至几年中,我们还会生活在新冠疫情的折磨中。这种感觉现在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图片来源:美联社

 

CDC开始重新审视戴口罩的指导要求,也是考虑了疫情给人们长期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CDC主任瓦伦斯基博士说:“当这些指标好起来的时候,我们也想让人们从戴口罩这种事情中喘口气。等到情况恶化时,再戴上它们。”

 

新冠疫情是否迎来最后一战?

 

那么放松疫情管制,让人们逐渐回归正常生活,是否意味着这场抗疫之战就要马上结束了呢?

 

新加坡财政部长黄循财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如果新的新冠病毒变体的影响力不如奥密克戎,那么这会让他们更相信,疫情应该就快要结束了。但他也认为,目前并不能排除新冠病毒出现更致命的变种的可能性,所以新加坡也会继续保持观测,做好准备。

 

美国加州州长纽瑟姆甚至表示,加州将强调预防和快速应对疫情,而不会强制关停商业活动,将从此前的“危机状态”转换到“与病毒共生”的状态,加州将成为第一个正式转向以“地方性”措施应对新冠病毒的州。

 

但牛津大学病毒进化专家卡佐拉基斯在《自然》杂志上发文指出,就算新冠病毒变成“地方性”的问题,也不能说明它无害。就算变成“地方性”问题,也不算结束。卡佐拉基斯举例称,疟疾在2020年就造成了60万人死亡,但也只是被认定为“地方性”疾病。

 

而很多人都相信,新冠病毒最后会变成和流感一样的“地方性”疾病。但是,美联社的数据显示,新冠病毒开始传播以来,在两年间已经造成了超过80万的美国人死亡。而一般情况下,流感一年只能造成1.2万人到5.2万人的死亡。

 

即使到了可以把新冠病毒当成流感对待的时候,也还是需要注意新冠的危险性。哈佛大学传染病专家基斯勒告诉美联社,如果需要把新冠疫情定义成“地方性”疾病的话,那么至少也需要达到一个能够接受的,同时也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是现在的状况并不满足这样的条件。

 

流行病学家丰克认为,在没有限制和保障措施的情况下,向“地方性”或“与病毒共存”的过渡,让预防团队很难进行精准建模。即使是最好的模型,也无法在几周内做出合理预测。致命性疫情不出现的前提,还是人群的整体免疫力足够高。

 

《自然》杂志的科普作者亚当表示,“地方性”这种属性,其实反映了一种判断,即当全球人口逐渐增强免疫力时,社会愿意容忍多少死亡。而美联社称,这个世界还能容忍多少新冠肺炎所造成的死亡,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科学问题了。

 

毕竟新冠肺炎,并不仅仅只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影响。疫情导致的社会心理变化,以及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做出“地方性”判断的时候,心理负担和经济成本等因素都需要被考虑进来。

 

对各国各地而言,抗击新冠疫情的成本是巨大的。据加拿大《环球新闻》报道,仅不列颠哥伦比亚一省,在医保基金上的花费就已经超过了10亿加元。在疫苗上的花费在财年结束之后可能还会更高。这样的投入意味着,政府的税收和负债压力其实是巨大的。

 

而对企业来说,疫情也带来了不确定性和负担。大温哥华贸易委员会首席执行官安德森表示:“这场疫情是真的太不公平了,特别是对中小企业。”

 

受疫情的影响,全球供应链遭到了严重打击。普华永道指出,新冠疫情影响着全球供应链体系的核心地区,这提升了不少企业的供应成本。而且由于很难对病毒的传播进行预测评估,许多企业的库存管理也遇到了问题。感染病毒还是破产,其实都是对未来的挑战。

 



Kaibab National Forest, CC BY-SA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华盛顿大学免疫学专家埃勒贝迪打了个有意思的比方。他认为,2020年的疫情蔓延,就像野火在大旱之后吞噬山林一样。但我们现在的处境和2019年12月完全不一样,即使要面对奥密克戎这种高传染性但变异体,其实也“足够潮湿”,这让那团火很难烧起来。

 

在其他成本不断增高的情况下,抗击新冠确实和灭火很像。虽然那团火还在烧,但是仍然没有办法被扑灭。那么也许在那团火再次烧过来之前,应该给人们一个喘息的机会,而不是盲目使劲。被烧死,还是累死,或者喘一口气继续灭火,这确实是个应该好好权衡的选择。

 

还会有新的危机出现吗?

 

不论出于怎样的考虑,由奥密克戎主导的这轮疫情,虽有所缓和但并没有完全消退。在疫情没有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全面放开管控可能会造成疫情的反复,而且新的病毒变体也是一大问题。

 

比如,为英国政府提供建议的疫情分析师就警告说,如果人们完全放松警惕,那么一些“突然的变化,比如停止检测和隔离,有可能导致疫情恢复快速增长”。英国的一项数据统计显示,自2月27日以来,每日新增的感染病例数量已经出现了增长。



图片来源:https://ourworldindata.org/

 

英国的新型呼吸道病毒威胁咨询小组,也对英国政府提过建议。他们表示,病毒会变得越来越温和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误解”。因为大概率变温和的主要是奥密克戎病毒株的变体,而其他的病毒变体在未来有可能变得更有杀伤力,甚至可能突破疫苗提供的免疫力。

 

而且新的变异病毒已经出现了。法国24电视台报道,奥密克戎的一种名叫BA.2的变体在南非和印度被发现,并且已经开始传播了。但是世卫组织目前没有进行单独命名,因为这一变体并没有发展到影响局面的程度。

 

美联社的报道指出,只要新冠病毒还在感染人类,那就会有变异的可能。不过目前来看,病毒的变异还是在朝着更容易传播的方向,而不是更致命。但是如果变得更容易突破疫苗的防御能力,那么需要定期更新疫苗,不断更新抗体信息。

 

为了保持对病毒的研究,部分放松管控的国家地区,也准备对病毒变异和传播继续保持跟踪和观测。比如,英国准备保留监测体系和应急措施,美国加州也准备了一套病毒观测和应急体系。

 

加州计划对污水进行观测,以尽早发现病毒传播的增长。如果州内的卫生官员发现了相关信息,他们可以用基因序列判断,是否出现了一种新的病毒。接下来,他们会在45天内判断现行的疫苗、检测和治疗是否有效,而且会对出现大规模疫情的地区派遣大量医护人员。

 

这个计划看似周密,但这种不同地区的观察,其实是无法对国际传播做出有效反应的。因为每个国家的疫苗类型所提供的免疫力,疫苗接种率也是不同的,其实掌握的数据也不同。英国莱斯特皇家医院的病毒学专家朱利安·唐指出,预测病毒的国际传播其实很难。

 



Sakhaa24,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他表示:“预测不会很有用。因为,如果你说病毒在西欧是以XYZ这种模式传播的。接着在北美可能就是ABC的模式了。而到了非洲可能又会变成MNO。这不会帮到任何人的。”

 

爱丁堡大学传染病学家乌尔豪斯指出,在研究南非新冠病毒传播的时候,他们在建立预测模型的时候就相当困惑,因为他们缺少准确的数据。他说:“那里没有定量分析,那么你(在模型中)插入的数字是多少?致病性会降低10%吗,还是50%,或者是90%?”

 

新冠病毒的几次变异,都是在不同国家被发现的。比如德尔塔病毒株就是在印度被首次发现的,而奥密克戎则是在南非。结果,德尔塔病毒一度占到了美国新增病例的83%,奥密克戎病毒则是2021年年底以来的全球新增病例的主力。

 

没有人知道,在某个防疫措施或免疫水平不足的国家,会不会突然又蹦出来一个变异的病毒。也没有人能保证,新冠病毒的下一次变异到底会更有杀伤力,还是更温和一些。

 

但就像福奇说的那样:“关于这些事情会不会发生,我没办法告诉你准确的数据。但是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所以我们抱着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在面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时,也许带着这样的态度,才能实现更有效的疫情防护。

  科学家又发现了一款“新冠克星”

现在讨论起新冠来,似乎有种“过气”感,虽然病毒还在,仿佛疫情已开始走远,反而是局势胶着的战争、日益上升的油价等话题更戳得人生痛。

 

加拿大各省最近都在加足马力解封,取消口罩和疫苗政策,取消容量限制……而这一切“大胆决定”,无非都是基于数据——

 

数据显示,加拿大的确诊、死亡和住院人数都在下降,住院与死亡比1月高峰时期减少了一半!

 



BC省也是喜迎好消息——

 

从2月8日以来,日新增入院都在下降,已经连降23天!

 





住院人数断崖式下跌,已经从1月底2月初的逾千人跌落到500人,超半数人已康复出院。

 





 

重症人数更是达到2022年来的最低值!

 





 

大温三联市“报喜”:每周检测到的确诊病例几乎已经减少了一半!上一次出现两位数的情况还是在2021年!

 



疫情的转好也让加拿大人开始放松——饭约起来了,咖啡约起来了,健身约起来,舞跳起来,即将到来的春假,民宿又开始爆满一房难求……

 



这样的“好数据”,就连世卫都感到振奋!





世界卫生组织通报最新全球疫情,上周全球报告的新冠状病毒病例数下降了 16%,标志着 COVID-19感染连续一个月下降。

 

死亡人数下降了 10%,延续了上周首次出现的死亡人数下降趋势。

世卫总干事谭德塞罕见地使用了很多乐观积极的话语:“令人鼓舞encouraging的是,现在全球和大多数地区因 COVID-19 导致的死亡人数正在下降。令人高兴pleasing的是,一些国家能够放松限制,而不会使他们的卫生系统不堪重负。”

 



又是鼓舞又是高兴,疫情以来难得看到他给出了这么多积极信息。

 

不过,谭德塞也指出,“现在宣告战胜新冠还为时过早,仍有许多国家的住院率和死亡率高。仍然可能会有一种更新的更危险的变种出现。”

 

不只是世卫,今天,就连白宫也传佳音:要跟世卫分享抗击新冠的技术!以努力在世界范围内抗击这一流行病。

 





据报道,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开发的技术将授权给世界卫生组织和药品专利池——一个联合国医疗组织——这将允许其他国家访问和复制这些科学技术发现。

 

目前,暂时不能确定白宫最终将分享那些具体技术,但据悉有私营公司研发的成果可能不会在内,比如莫德纳疫苗研发。

 



尽管如此,这一数据和技术的共享还是能对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起到重要帮助。

 

WHO总干事谭德塞就此表示:“我感谢 NIH 为 COVID-19 提供创新疗法、疫苗和诊断方法,通过非排他性协议自愿共享技术不仅有助于我们摆脱大流行病;它还将使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能够生产自己的医疗产品并实现公平获取。”

毕竟我们生活在地球村,新冠疫情要过去,一定是全球都稳定才行,而这种稳定,目前正一步步实现。

 

就连之前高唱“末日论”的英国专家,也终于承认自己的预测错了。

 





在Omicron来袭时,英国卫生局的科学家们曾发出警告,Omicron可能会让死亡人数达到每天 6000 人的峰值,住院人数可能达到10000 人。

该警告也导致英国政府作出再次封城的考量。

 



然而,情况却并没有像专家们预测的那样变得不可控。到1月1日,新冠死亡人数并没有达到最糟的日增6000,甚至也没有达到好情况下的日增600,实际日增死亡是300,仅为去年冬天高峰时的四分之一。

 

作出该模型预判的科学家Graham Medley 教授近日承认预测错误,他说,他的工作是考虑悲观的结果,但人们的行为改变了,因此结果变了。

 



人们愿意更加谨慎地应对病毒,因此我们能看到目前的转机和希望。

 

而除此之外,希望也存在于科学家们的不断研究探索中。

 



世界上最大的冠状病毒治疗试验Recovery 试验的研究人员今天宣布,他们发现,一种用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baricitinib),能将新冠患者的死亡风向降低13%。

 

该药物作用于免疫系统,已被证明有助于对抗 COVID-19。

 



 

Baricitinib 属于抑制剂的药物,通过阻断在免疫系统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导致炎症的酶的作用起作用,这种炎症通常在严重的COVID-19 中表现为肺损伤。

 

科学家们在通过对8000名新冠患者的研究后发现,该药增加了患者在28天内出院的机会,并降低了病情恶化的风险。

 



至此,“新冠克星”家族中有多了一名得力干将,人类距离攻克新冠大流行,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随着检测盒子的免费广泛分发、新冠口服药的推出、新冠治疗手段的越来越明晰……新冠“过气”将是早晚的事。这时候的人们,终于不需要看数据而惊心动魄,日子一点点恢复往常,该喝咖啡喝咖啡,该健身健身,但愿阳光照进现实,噩梦永远不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