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日,是个很多球迷都忘不了的日子。

就在那一天,前首富用一大兜子现金拯救了陷入困顿的广州足球队。当时的媒体很给面子,标题起的要多高大上就有多高大上——《内地首富1亿重振粤足》。

为啥这么激动呢?因为那时候的足球是块烫手山芋。

思聪的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搞足球的都是二B,踢足球的都是傻B”。此前,一位又一位“金哨”锒铛入狱,联赛日益成为没有油水可榨的鸡肋,到了最后,不少地方连球员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假如这个时候有人提着现金拍马而至,你说他会不会被俱乐部当成无所不能的救世主?

很快,中国足球将迎来一个不差钱的美好时代。

2013年,广州俱乐部公布了所谓的“6306”奖金方案,啥意思呢?

就是在亚冠和足协杯里,赢一场给600万,平一场给300万,输一场不奖不罚,晋级一轮加奖600万;对了,他们还给亚冠联赛加设了“为国争光奖”,每场比赛每净胜对手1球,加奖200万!

一大麻袋现金砸下去,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等到了2016年年底,广州队已经拿到了第七个中超冠军和第二个足协杯冠军。

据说在聊到未来冠军归属的时候,俱乐部的话事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恒大想要的冠军,我不给你不能拿。”



那个时候,他许诺给“三冠王”的奖金是,2000万。

也许是受到了前首富的启发,十多年时间里,中超联赛几乎成了房地产超级联赛,就连联赛的冠名也没能逃过地产大佬的魔爪——别看人家是做保险的,但人家手里可攥着不少地产公司的股票呢。





打那时候起,足球的金元时代就开始爆发了,关键词就一个——卷。

眼看着恒大砸钱搞得有声有色,同样财大气粗的地产大佬们更是争先恐后地下场。



在这些“不差钱”的金主们的推波助澜下,俱乐部们的军备竞赛也是日益夸张。

据说在2018年的时候,有的俱乐部砸了8个亿进去,结果连前十都没进;那想要拿冠军得花多少钱呢?“酒后吐真言”的谢指导说是120亿。

足球界的著名人士颜强大致算过:“09年和10年,恒大收购广药,到2021年底,据不完全统计,恒大俱乐部加上恒大足校应该是200亿人民币左右。

上海海港,有数据可查,投入肯定上百亿人民币,不知道谢晖老师那句120亿得到一个中超联赛冠军的说法是不是准确。还有北京国安、华夏幸福,当然也有20年投入一直不减速的山东泰山,这几家投入加起来绝对不下50亿欧元。”

光这几家加一起就七八百亿了,再加上其他俱乐部和次级联赛,总投入起码过千亿。

这么庞大的开销都花在什么上了呢?工资啊。

根据世界著名调查机构Sporting Intelligence的数据,2018年中超球员的平均年薪差不多是人民币700多万,这在国际足坛仅次于欧洲五大联赛,排在全球第六位。

那一年,梅西和C罗的税后年薪也不过才2亿多人民币,可上海上港的奥斯卡和河北华夏幸福的拉维奇能赚多少钱呢?答案是1.71亿人民币,和1.58亿人民币。



足坛收入最高的10个人里,中超有三个,有了这些巨星的加持,中超联赛的商业价值水涨船高,转播费用就高达110亿/10年,冠名费五年10亿,都不便宜。



钱是砸了不少,可成绩倒是越来越差。

1994年刚搞联赛职业化的时候,以范大将军为代表的前国脚们的月工资大概是两千块上下;那一年,国足的世界排名大概是第40位。

等到了2022年,虽然国脚年薪经过大幅限薪从8位数降到了7位数,但依旧是超高的,可这成绩却越来越没法提了,这一年,在世界杯预选赛中输给了越南,越南人跟过了年一样上街狂欢,而在中国,大家只能引用范志毅的名句“脸都不要了”来骂街,此时的世界排名,已经下滑到了第75位。

问题到底出在哪呢?对很多老球迷来说,这几十年的足坛乱象难辞其咎。

足球这玩意不像其他的奥运项目,可以靠总局牵头一劳永逸地搞定,像1985年爆冷输给香港队的国足5.19事件,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意外”。

既然老办法搞不定,那就干脆走群众路线吧。

痛定思痛之下,当时国内的足球联赛也从1994年开始了职业化的尝试。

一开始效果很好,不过在“一放就乱”的诅咒下,各种势力凑到一起,直接把联赛给玩坏了。

想赢球?找裁判啊!想赢钱?找球员啊!当时业内甚至流传着一个“1+2+1”的说法,啥意思呢?只要你搞定了俩后卫一门将再加一个前锋,那球队就是如臂使指、想输几个输几个。

后来,一大堆“金哨”和足协领导都被抓,你可以想象庄家们操盘到底有多精准。

眼看着足球跟“黑幕”撇不清关系,原本想进来投资打广告的企业们纷纷退避三舍。久而久之,不少俱乐部就断掉了赖以生存的根基。

最惨的时候,没了金主的辽足不得不搬到北京“谋求生计”,与其他球队“共用”一个主场。



一直等到赵本山出钱接手,这支东北球队才结束了寄人篱下的凄惨日子。

再往后的十年,几乎可以用一个“惨”字来概括。

开头不错,2001年国足提前两轮世界杯出线,哪怕是在2004年的亚洲杯上输给日本,也能归咎于日本队那个饱受诟病的手球。

可再后来,球迷们连借口都想不出来了。

从2004年开始,国足连续三届世界杯预选赛折戟,最夸张的时候连亚洲区10强赛都打不进去。

等到了这一步,可怕的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尽管圈子里掀起了一场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姗姗来迟”的反赌运动,但伤透了心的球迷们已经不咋买帐了。这样的心态,你从当时的各种问卷调查中就能体会得到——

球迷不满意,赞助商就更不开心了。人家砸钱冠名图啥啊?不就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么,现如今投资的潜在收益日渐降低,很多钱多、事少的金主就开始对这项运动避之不及了。

总之在那段时间里,舍得砸钱的就剩下铁杆“票友”了。

2007年的上海申花就是个例子,那时候他们的新老板叫朱俊、是靠代理魔兽世界发家的。

作为一个球迷,这哥们砸钱的时候倒是不含糊、但是自己的球瘾也挺大。不仅喜欢站在场边“代替”主教练发号施令,甚至直接上场踢过比赛。

在朱老板执掌申花的那几年里,虽然也有过引进阿内尔卡、德罗巴这样的高光时刻,但“发烧友”式的运营还是把这支老牌强队折腾够呛,输球、欠薪、挨骂,最后不得不黯然离场。



再往后,金元足球搞了十年,结果一地鸡毛,老板们的失败几乎是命中注定。

他们投足球为了啥?别闹了,还不是为了赚钱。

那种利在千秋的长线投资都是扯淡。所以你说踏踏实实做青训,那是真难,捷径走惯了,怎么耐得住清苦。

成绩不好就砸钱,球员不行就归化,当年光广州队就“归化”了6个,连转会费、年薪带安家费一共是花了8.7亿人民币。如果再算上后续高达3.6亿的税后年薪,那总投入就更夸张了。

至于吹起来的泡沫最后怎么破掉,那就没人关心了,总之就是哪管我死后洪水滔天。

可能,很多老板搞足球也是不忘初心,奈何到了后来,他们的财力已经无法支持,一个个地产商债务缠身、暴雷不断,足球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太奢侈了。

就在前阵子,广州足球俱乐部发布了一份降幅超80%的薪酬标准。按照队员起薪6万、60万封顶的标准来说,整个队不到两千万的税前年薪也就堪堪跟某国脚的季度薪酬持平。

眼看着广州率先躺平,武汉卓尔也忍不住对球员们发出了“主动降薪”的倡议。那意思已经很明显了——金元时代的老大哥都扛不住了,我们这些小弟哪还有硬撑着的道理呢?



虽说类似的操作让不少球迷拍手称快,但在体育圈里,持反对意见的人也不少。

比如某体育记者就说了:“有的球员,不是国家队球员,在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效力的球员,房贷一个月就要二三十万,如果工资发不出来,就只能开源节流。”

按照北上广深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年限来算,这房子的总价咋也得大几千万吧?

除此之外,还有人把矛头指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本身。对于职业化的竞技体育来说,欠薪肯定是不对的,但降薪是否有效?那就仁者见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