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和妈放同一个篮子,全名叫儿菜。
一个外地朋友来到成都菜市场想必是懵比的。
几个大字挂板子上,还是拖家带口,很容易让人感到惶恐。
买卖方法个性化定制,有套餐组合,也可个体出售。字都认识,涉及家庭伦理,就是不知道为何出现在这里。
儿和妈放同一个篮子,全名叫儿菜。
这就反应了当代妇女处境。当了妈就陷入了无偿劳动困境,她不再是她自己,没有妈菜这种东西。她的主要作用就是培育更为优秀的下一代,最好是儿。
妈带儿拿得出手,儿离开妈更是香饽饽。当今社会妈宝比较不吃香,懂的都懂。商家三个感叹号足以彰显这份理直气壮和不由分说。
一个家庭里要是全部都是儿,那可不得了。
龙生九子,全是阿哥,挂出去都自带几分得意。
离了妈的儿已完全成熟,独当一面,有资本有能力找下家。
原本的青瓜蛋子变得圆融肥胖,露出的白色肚腩是成功者的标志,少了些涩口带来的独特香气,却多了回甘和爽朗的口感,这是岁月的催化。
当然也有一些强势的家族不愿儿独自离去。
要儿就必须带妈,这是礼教也是规矩。
养儿辛苦,都是妈的功劳,被孝敬是应该的。只要儿也可以,但丑话摆在前头,你方必须条件更好,985 211彩礼免谈最好自带一套房,不然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明面上是列条件,暗地里是教你做人,气势得做足。
温馨提示的几个大字,是态度谦和,手段雷霆的处事之道。
哪怕有谁不自量力确实想掰儿,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也沦为一个不讲道德违背文明的破坏者。
有时候也会发现这样的反常组合,不带妈的儿居然更便宜?
有网友解释说,这种儿是孤儿,并非这里的妈生的。
妈比儿老得快,被店家抛弃的妈,儿还可以继续单卖,但它其实比这些妈带儿的更加苍老。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残缺的肉体会加速心灵的衰老,不好吃。
言归正传。儿菜是一种四川盆地特色蔬菜。
虽然经过种植技术的发展,长江流域多处可以抱儿,但每一个不熟悉它的人,依然会对它的名字和食用方法感到迷惑。
大头菜可以算是儿菜的远房亲戚,同属芥菜类。但而儿菜之所以叫儿,在于它的独特与金贵。
从外貌来讲,它是由多朵芽包簇拥而成的菜。
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束花。但川渝人民十分老派,硬说它是一个妈生了一窝儿,顾取名儿菜。
从口感来说,它继承了芥菜的清苦,入口回甜,没有根茎,更加细嫩,如同家族中的贵子。
青翠洁白,袖珍可爱,只有儿菜能获此殊荣。
以至它又有一个别名“抱儿菜”,是祖祖辈辈的农人期盼多子多孙的美好寓意。
别看区区一个儿菜,在它的大本营川渝地区,有接近50个品种,早中晚熟分门别类,性格和脾气各不相同。
什么璧山特大儿菜、早富儿菜、民哈哈特早儿菜都是行家嘴里津津乐道的好苗子。
这跟养娃是一个道理,先天资源的丰富,教育的优化,能培养出更优质的后代。
不仅要早熟,还要特早熟,卷得不行,力争赢在起跑线上。
当然晚熟也有晚熟的优势。就跟专供炸鸡店1个月出栏的白羽鸡,和直销月子中心放养5个月出栏的跑山鸡有明显的差异。
晚熟儿菜走的是差异化路线。虽然出道时间更晚,但功底更为扎实,栽培需要更多耐心。
在劣币驱逐良币的资本市场,很多投资者等不及变现,怀疑是产品不行,却没想过哪里出了差错。
晚熟儿菜也遭过这样的冷眼,甚至被质疑没有生育能力,简直错怪了他。
儿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口舌生疮,大肠燥热有奇效,上下兼治。
儿菜炒腊肉将它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是儿菜中最为经典的菜式。
经过腌制烟熏,风干了一整个冬季的老腊肉重口呛喉。青翠稚嫩的儿将之爆炒,爹味的油腻瞬间瓦解。
既压制了对方的顽固霸道,也让原本青涩的自己增添了些许江湖气。
相生相克,两全其美。
清炒儿菜也是很多人的心头好。
虽然口感较为单一,但恰好还原了妈带儿的特色风味。
白水煮汤的儿菜佐以蘸水,表面老辣内里单纯,一如儿长大成人,于舌尖搅拌,品尝到的是生活的百种滋味。
儿菜第一次成为流量,还是前年代表四川支援武汉。
从最初的好奇与不解,到现在感到有趣和想念。
儿菜已成为一种情结,一种温馨,就像四川话总爱用叠字的俏皮,蕴含着四川人乐天派基因。
这让我回想起决定留在成都的那天,也是因为温暖过我的这样一个四川人。
我决定今晚就去菜市场选几抱儿菜。
我一定按规矩办事,把儿和妈一起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