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日本电子产业相对衰落、传统汽车产业却仍拥有竞争力这一对比中,或能找到答案。”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言谈霓虹(ID:chenjiu5931),作者:清源,原文标题:《日本哪些产业仍有竞争力?为什么?》,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又一位日本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去年10月,美籍日裔科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斯曼(Klaus Hasselmann)被共同授予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自2000年至2021年期间,第21位日本人(包括日裔)拿到诺贝尔奖。在2001年,日本曾提出“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口号。


不过,大量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仍然集中于“失落的三十年”,特别当中国在2010年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国内对于日本的研究课题甚至进入一个低谷。


图源: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br>
图源: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


曾长期在日本留学、工作的中国学者李海燕先生在谈及日本时提出,日本经济在2005年以后,已经进化为“高精软远”的发展阶段。其中,“高精”是指日本经济进一步向高科技化发展;“软”指日本软实力开始增强,无论是在日留学生数量、诺奖获得者人数还是赴日游客的数量上,都有显著增长;“远”是指日本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2019年,随着德仁即位天皇,日本正式进入“令和”时代。一年后,李海燕的著作《回望平成时代的日本经济》面世,书中指出:“平成时代的日本其实做了不少改革的事情,可称之为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三次开国。而且这一次,已经在2005年之前完成了。”日本在“失落”的喧嚣声中,已经静悄悄地改变了自己。


在和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的对话中,李海燕谈论经历平成时代后的日本经济,日本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源,以及日本发展对中国的影响等与其著作相关的话题,“日本在这方面对应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给中国提供了借鉴的材料。”李海燕认为,从贫穷廉价走向高端,在人口结构也面临重大变革的时期,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将为中国带来更多启示。


Q:为什么已经过去的日本“平成时代”值得我们去回望和思考?您执笔撰述《回望平成时代的日本经济》一书的初衷是什么?


李海燕:在一些观念上,平成这个年代,中国人对日本是相对持否定态度的。但事实上,如果我们将整个日本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抽丝剥茧之后就会发现,它仍然保持着既有的优势产业。在国内外多方面不利的因素下,比如说全球IT行业的崛起,日本人口的减少,它仍然能维持这样的一个发展的基本盘,客观来讲相当不容易,这是一个基本出发点。


第二个因素,我认为中国10年后也大概率也会重复平成时期发生的事情,日本比我们早走了30年。比如说中国的人口问题,老龄化问题,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企业的国际化,迟早是要面对的;还有城乡巨大差距的问题,过去说日本人从60年代开始也是从乡村出去到城里打工,农村就剩下老人、妇女、儿童,这跟我们过去80、90年代的城乡结构是一样的;再比如说日本环保意识的提高,包括知识产权,最终中国企业也是要走这个路径。还有,现在都说中国的房地产出现了问题,很明显黄金期已经过去了,那么之后我们如何发展?日本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借鉴样本。


Q:在平成时期,日本的产业和企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海燕:这一时期,日本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经济领域的变化,可以用“四化”来形容。


一是“转化”,日本整体的产业水平全面赶上欧美发达国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此前造船业、钢铁、汽车、机床均在80年代初甚至更早时候站上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再然后,日本的半导体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人均GDP超越美国。进入平成时代之后,日本人均寿命成为世界第一,这意味着日本整体的医疗水平、生活水平、环境、治安等方面,也达到了全世界顶尖的水平。这时的日本从一个追赶型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成熟的发达国家。这30年可以说是转化的30年。


二是“分化”,平成时代的日本经济增长率平均只有1%,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发展的停滞,恰恰这一时期,日本企业的技术、管理和国际化水平都在大幅提高。这一时期的日本企业,许多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落败了,但每个行业都有竞争力上升的企业。比如半导体行业,生产存储器(DRAM)的企业在平成时代全部落败,但半导体行业的上游——半导体生产设备,日本的整体实力完全可以和美国相抗衡,半导体材料方面依然是世界第一。


三是“进化”,日本一直在不断学习发达国家,无论是古代学习中国,明治维新前后学习荷兰和西欧,还是“二战”后学习美国,日本的缓慢进化从来没有停止过。以零售业为例,这并不算高科技行业,但在平成时代,日本零售业进化明显。90年代的日本,日本的药妆店和24小时便利店就一直在扩张,10年间,日本最大的药妆店企业净利润增加了500%以上。商品廉价、24小时营业以及有趣的店内布置,也让便利店这一当时的新零售业态有着明显的商业创新模式。目前日本的实体商业达到了全世界的最高水平。


四是“国际化”,平成30年是日本全方面国际化的时代。在这期间,日本几乎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完成了国际化布局。许多人对日本80年代经济泡沫、失败的海外并购津津乐道,但日本对外投资并购的脚本从来没有停止过。日本度过艰难的90年代以后,对外并购稳步发力,2000年开始,日本对外并购的金额稳定增长了十多年。


在此期间,日本还是一个隐形的移民大国,30年间,到日本留学的外国学生数量、拿到日本绿卡的外国人数量、拿到日本国籍的外国人数量一直在稳步上升,特别是2010年之后,到日本旅游的外国客人连年攀升。


Q:就当下来看,日本还在哪些产业领域,仍在保持着优势地位?


李海燕:谈及这个问题,可以视野放宽一点。欧美比日本发展更早,特别是欧洲,但是直到今天,欧洲依然有很多在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和企业,观察和思考欧美日在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汇率成本优势、负担高昂的环境保护成本的背景下,还能保持竞争力的产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日本的所有现代产业,都是模仿欧美,再进行自我进化和改造,进化就是两个方面:我比你做得质量更稳定,价格更便宜。比较典型的是传统工业领域,日本比较早地赶超欧美。这类工业以汽车、电梯产业、机床、半导体生产设备为代表,特点是需要长期的技术稳定,一方面是高度技术合成的长期稳定,另一方面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产业的技术进步相对比较稳定。


还有一类领域,如化工、医药领域,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有了大量的研发基础,同时他们不一定申请专利,这类领域通常他们会保持着长期的领先地位。说到底,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质量的,还是基础研究的投入。在化工领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日本的半导体材料直到今天也是全世界第一的竞争力,而半导体材料本质上都是化工产品。


机械加工类的产品,通常可以依葫芦画瓢,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去买好的机床加工设备,买关键原材料,在这些产业基本上很快就能赶上来。但关键零部件等复杂耐用的高端工业品的加工,往往需要更精密、更耐久的设备和技术,而这些东西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导致中国今天依然没能赶超欧美日;加上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日本有很多企业坚持设备不卖、专利不公开,这些领域也很难被其他国家模仿和赶超。


Q:为什么平成时代,日本电子行业相对衰落了,但汽车行业却更加有竞争力了?


李海燕:我在《回望平成时代的日本经济》一书中比较详细地谈了我对此问题的理解。简言之,是因为背后的制造逻辑和发展路径不一样。90年代后,模块化(或者说模组化)对制造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家电和笔记本电脑都是典型的模块化非常明显的产业。粗略地说,只要买来主要的几个模组,就可以相对稳定地开始生产,发展中经济体可以以如此方式迅速参与到国际水平分工,台湾的IT产业就是这样崛起的。日本的电子行业衰落的一大原因就是自外于国际水平分工的主流,各大企业都想搞自成体系的垂直分工,所以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落伍了。


但汽车行业不同,传统燃油汽车的零部件有2万个左右,总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序,基本上是很难模块化的,也是后发者很难快速模仿的。所以,直到今天,不仅传统燃油汽车,那些复杂而且精密的产品,如机床、光学仪器,日本企业依然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但在另一方面,就模块化程度而言,新能源车与互联网时代的其他产品有类似之处,从目前的趋势看,汽车可能会变成一个具有交通功能的、使用电池的电子产品,已经有“未来的汽车就是行走的电脑”的说法。所以,当前日本汽车行业的对手不仅仅是其他汽车企业,而且来自完全不同的行业或者新兴企业。


日本其实已经在做一些准备,比如说丰田公司,在固态电池技术方面拥有超过1000项的专利,还有自动驾驶,丰田持有的自动驾驶的专利仅次于美国Google公司,全世界第二。这一点往往被大家忽视了。日本汽车产业是否能够继续保持竞争力,就要看他们转型的速度了。


Q:对于日本企业而言,他们过往的发展留下了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李海燕:我研究日本100多年发展历史得到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一个公司孵化一个新的业务,略加培养即可,一定要及早推向市场,早点让他们经历风雨,而不要老是把这个新业务“养”在某个部门(事业部)里。索尼、松下这些曾经辉煌的日本企业,总喜欢什么东西都自己干,总是在公司内部搞垂直分工,把一些新兴的事业列为企业内部一个部门,但这些新业务在公司内部总是发展不起来。公司后来相对衰落,开发不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我认为这是重要原因。


一个公司的基因是很重要的,这里所谓基因,就是指它一开始是一家在市场中独立生存的企业,还是大公司里面的一个部门。日本电装公司,是1949年从丰田汽车公司分离出来的,最初也仅仅是一个5个人的公司,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是全球第二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如果它一直是丰田内部的一个负责零部件的部门,很难想象它会有如今的成功。


从这个角度看,日本企业如果不改变现在的做法,很难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日本这个国家也在不断前行,有许多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它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中国人总是讲日本的工匠精神,但我认为,日本的长期发展首先靠的是科学家,然后是优质的工程师,最后才是优质的熟练工人。这个千万不能搞错。日本的那些从很低的水平起步,追上并超过欧美,而且至今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本质上靠的都是这些。


我举一个日本在国际上处于“准一流”地位的行业为例。制药产业,日本也是大国,但是日本最大的制药企业,尤其是在新药开发领域,跟美国、瑞士的制药企业比较起来仍有明显差距,只能和英、法、德等国并列同处第二阵营。为什么日本的制药企业追赶数十年,仍然没有跻身第一阵营?归根结底,制药尤其是新药开发,高度依赖科学、原创、基础研究的积累,需要时间,而日本在这方面积累的时间还不够。


现在中国人经常说,日本在2000年以后平均每年都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似乎成绩斐然,但其实这是它在2000年以前几十年积累之后才有的成果,而且,单以诺奖数量论,日本和美国比仍是相形见绌的,就是因为美国已有一百多年的积累,而日本只有几十年。所以说,只有当日本在科学、原创、基础研究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日本在制药、生物这类行业里才会真正追上美国。


经过近40年的努力,中国在一些传统制造产业上已经追上甚至超过了欧美日,但是在制药、生物领域,中国与日本、欧洲、美国的差距仍然存在,原因也在这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言谈霓虹(ID:chenjiu5931),作者:清源,受访人:李海燕(从事投资和并购方面工作,长期研究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产业发展史和技术创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