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黄名扬,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2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预计达到1076万。


别让毕业生“跑”了 ,这样的观念已成各地共识。在2月17日召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直言“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引进高校毕业生。”


在近年来的“抢人大战”中,广东是当之无愧的“流量大户”。过去几年,高校毕业生离开北京“南下”的新闻一度发酵,甚至有传言“全国名校,都在给广东培养大学生。”


眼下,第二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共147所高校入围。


这当中,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不少“双一流”高校陆续发布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不同于往年,高校毕业生“南下”广东的趋势似乎正在放缓。


是谁取代了广东,成为新晋“毕业生收割机”?这样的此消彼长背后,反映出了哪些问题?告别“顶流”的广东,又将如何延续人才供给?


谁取代了广东


几年前,清北毕业生选择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都曾超过上海。


2017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当年北大本硕博毕业生,选择上海就业的仅占2.77%,共67人;而前往成都就业的都有79人,杭州更是多达106人。同年,清华大学情况类似:仅4.1%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奔赴上海,约为浙江的一半。


2017 年北京大学毕业生签约省会城市分布 图片来源:2017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br>
2017 年北京大学毕业生签约省会城市分布 图片来源:2017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对比来看,广东吸引力强劲。同样是2017年,相较于清华大学近4.1%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奔赴上海,当年广东的占比高达35.4%。直到2020年,清华大学本硕博毕业生签三方就业单位所在地的平均占比中,广东都始终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



但在2021年,广东的“顶流”地位却出现了动摇,回顾此前的数据,拐点早在2020年就已经显现。


当年,清华本科毕业生选择广东的比例,已大幅降低。这不仅是近五年中,该比例首次低于同校研究生选择广东的占比,更将前一年本科毕业生选择粤沪之间的占比差距,从1.3个百分点,迅速压缩至0.4个百分点。


到了2021年,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清华大学毕业生选择上海的占比,清一色压过广东。且上海三项数据分别领先广东4.3、1.4和0.1个百分点。显著的反超优势,使上海和广东二、三位的总排名正式对调。


对于北京大学,本硕博三项数据广东虽然没有被上海全面反超,但警钟也已敲响。本科毕业生就业占比的单项排名中,广东已从2019年的26.79%,腰斩至2021年的12.14%;从“最受欢迎”的宝座,被北京和上海挤至第三。


图片来源:2021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br>
图片来源:2021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清北非个例。放眼全国各地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不少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选择地区时,青睐广东的比例已有下降,选择上海的则普遍在上升。


图片来源: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br>
图片来源: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当然,赢家不止上海一个。盘点数据显示,不少地方的高校,其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的比例正在不断提高。以厦门大学为例,2019年其毕业生本省留存率仅为33%,而根据2021年的数据来看,其毕业生本省留存率已提升至35.8%。


“沪籍”吸引力


这样的逆转并非一蹴而就,背后与近几年逐渐放宽放开户籍政策密切相关。


2017年前后,与“逃离北上广”的呼声一起兴起的,是武汉、西安、长沙、成都、郑州、济南等城市,先后掀起“抢人”大战。暂时“缺席”人才争夺的上海,吸引到的毕业生相对较少。


第二年,上海也坐不住了。2018年8月,上海发布《2018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其中,北大、清华作为“试点”,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


虽然只放开两所高校,但吸引力明显——2018年,北大本硕博毕业生就业流向上海的有163人,占比提高至6.20%;2019年,这一数据进一步增至183人和6.48%。


而清华大学2018、2019年的数据,尤其是本科毕业生流向上海的数据,抬升更是明显:直接从2017年的4.1%,飙升至2018年的25.2%。



此后,上海加大政策力度——


2020年9月,上海发布《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直接落户的范围,也从两所学校的“试点”,进一步扩大到本地4所“双一流”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2021年11月,上海的落户门槛再次降低——在上海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五个新城”及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不必“打分”,符合基本条件就可直接落户。


同年,上海落户人数直接在2020年31460人的基础上翻番,总数高达73128人。其中,通过人才引进落户的数量,更是较2020年激增171%,约为2017年至2020年几年人数的总和。



一面是上海在逐步放开,一面是深圳等广东吸引人才“头部”城市,政策收紧。


2021年5月,《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把学历落户的门槛,从专科收紧到本科,本硕博学历落户的年龄上限也都有降低。同时,人才购房也变为要求深圳户籍满三年之后。


一推一拉之间,广东和上海的人才吸引力自然此消彼长。


自建“培养皿”


随着户籍改革逐步深化,推动人口自由流动,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城市而言,一纸户籍的吸引力在不断减弱。


人才争夺战的“主战场”正不断向源头推移——从引才的角度来看,那些拥有知名大学的城市或城市群,往往更能占得引才先机。


在这方面,长三角的优势十分突显。根据最新发布的第二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高校拿下了37个名额,占到了总量的四分之一。而这些高校的学生,毕业后留在长三角的比例高达70%甚至80%。


至于京津冀,“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上,共有34所北京高校在榜,占到总数的23%。相比之下,顶级高校数量相对较少的广东,在“截留”本地名校毕业生方面,与长三角、京津冀存在不小的差距。


也因此,广东是全国较早启动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省份。


早在2015年便印发了《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正式拉开“双高”建设序幕,遴选14所高水平大学和5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


3年后,广东推出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遴选41所本科高校和147个重点建设学科,推动高校争创一流、特色发展。


今年1月25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2022年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资金安排方案,资金一共29.5亿元,相比去年的23.1亿元,增幅为27.7%。


眼下,前期的积累已经得到了一定回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广东共有8所高校21个学科入选,其中3所高校最新上榜——华南农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广州医科大学。


根据南方科技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有高达83.67的毕业生选择在广东就业,其中留在深圳本地的人数更占到省内的93.09%。


图片来源:南方科技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br>
图片来源:南方科技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另据去年底发布的《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从“自产自销”模式来看,广东2018-2020届毕业生超过九成在本地区就业,达到94.8%。


事实上,对于城市来说,“家门口的人”能留下多少,是对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更大考验,区域间这场留不住与带不走的角逐还将继续上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黄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