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完成了最后一次全要素彩排。北京冬奥会从盛大开幕到十几天的比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一片雪花的故事”“微火炬”等创意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

闭幕式的演出准备得如何,有哪些看点?近日,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导演沙晓岚。沙晓岚透露,冬奥会闭幕式还将以“一片雪花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体现奥林匹克“更团结”的理念。

沙晓岚还告诉记者,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奥之城”,“双奥”的理念也将在闭幕式上“感动呈现”。在闭幕式的火炬熄灭环节,主创团队也将有意识地与开幕式呼应,雪花影像层层熄灭,最后雪花中心的火炬熄灭。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导演沙晓岚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闭幕式将播放短片回顾冬奥会感人瞬间

新京报: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将展现什么样的主题?

沙晓岚:此次闭幕式我们在秉承“简约、安全、精彩”的办会宗旨下,展现出“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主题,体现出“更团结”的主题和最浓郁的中国年味,要让所有运动健儿、参与者和全世界的观众感受到“双奥之城”的魅力,感受到世界一家的温暖,深刻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休戚与共。

我们将奥运会闭幕式的规定动作和固定仪式演出化,让仪式更具感染力、观赏性,也更动人。希望所有运动员带着我们“双奥之城”的祝福,迈向新的开始,一起向未来。



新京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一片雪花的故事”,可以说赢得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和好评。闭幕式会采用什么样的线索?

沙晓岚:此次闭幕式演出,我们将运用一些代表性意象,进行情感的串联。比如雪花,闭幕式与开幕式一脉相承,都是从“一片雪花的故事”开始。

在开场,由提着雪花花灯的小朋友,展现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闹花灯”的传统,点亮场地上的“冬”字会徽,在斑斓绚丽的色彩中,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开启拥抱世界的欢聚。

新京报:闭幕式有一个固定的环节是“缅怀”,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是如何考虑这个环节的?

沙晓岚:我们赋予固定环节以情感寄托和意象表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缅怀”这个环节。这个环节要求我们寄托思念,同时缅怀为奥林匹克奉献的人们。

这次,我们借助中国传统习俗中“折柳寄情”的仪式去表达。早在《诗经》中就这样表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时折柳相赠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不仅有“柳”通“留”的不舍,更有希望像柳枝一样坚韧的美好祝福。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我们不断战胜灾难与苦难,但没有什么可以将我们打倒。中国人的坚韧与乐观都蕴含到传统文化哲学中,植根在我们的精神内核上。所以我们才会坚信战胜疫情,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概念,才能不断往前走,生生不息。这样豁达的世界观就是我们想表达的,也是我们对“更团结”这样一个概念的升华。

新京报:北京冬奥会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赛场上也有很多感人的瞬间,这在闭幕式上会有体现吗?

沙晓岚:闭幕式上,我们制作了短片《精彩瞬间》,作为对北京冬奥会精彩比赛的回顾集锦。我们将看到很多振奋场面的重现,包括谷爱凌、苏翊鸣以及各国运动员的难忘瞬间,让我们再度为他们叫好、向他们致敬。

另外,还有一个感动瞬间的短片,来展现中国好客之邦、礼仪之邦的风采。在此次比赛期间,从志愿者、工作人员到所有参赛者,大家因奥运相聚,共同经历,面对闭幕式即将到来的分别,大家难免依依不舍。我们特别制作了《再见,一起向未来》这个短片,去重温这期间的所有感动与温暖。

新京报:闭幕式的“火炬熄灭”环节是如何设计的?

沙晓岚:在闭幕式的火炬熄灭环节,我们有意识地与开幕式呼应。在开幕式点火仪式环节,91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象征的单片雪花汇聚成主火炬的雪花形象。在闭幕式上,奥运火炬再次出现,雪花影像层层熄灭,最后雪花中心的奥运火种熄灭,在短暂留白后,雪花形象又将再次出现,象征将奥运火种、将奥林匹克精神以冰雪之名继续传递。



上千人冒着严寒和风雪紧张排练


新京报:从冬奥会盛大开幕到准备闭幕式,“鸟巢”要经历转场,这中间,你们用了多少时间准备和排练闭幕式演出?

沙晓岚:此次闭幕式准备时间非常紧张,任务艰巨。我们2月11日才进场联排,这意味着要在9天内完成全面的闭幕式合成。这期间,我们还经历了一次北京的降雪,这也给我们进行排练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13日的一场大雪,整个LED屏幕和跑道上全是厚厚的积雪。当天下午4点开始清扫,晚上6点进行第二次清扫,情况可想而知。我们所有演职人员冒着严寒和风雪继续紧张地排练。

现场彩排真的非常重要,时间也很紧张,我们的视觉效果在1:1模拟之后,只能现场和所有的部门相互配合,随着音乐一点点咬合,虚拟与现实影像比对调整,所以大家真是拼了。

新京报:这次闭幕式统筹编导团队和演员大概有多少人?

沙晓岚:闭幕式统筹编导团队74人,演员将近1000人。如果算上其他的工作人员,加在一起有3000人。

新京报:你和现场的编导、演职人员团队都很辛苦吧?你每天睡几个小时?

沙晓岚:因为彩排,我每天在现场要到凌晨,能休息4个小时。我们所有团队,像灯光团队、影像团队、服装团队,都是在现场一直到接近天亮才散。

时间很紧张,几乎所有的编导、统筹团队都是睡在现场。

不仅是彩排,我们的节目编排也是很大的挑战。在视觉影像设计上,因为一个小动作、一个画面的修改,渲染时长就要48小时,这意味着我们几乎没有试错的可能。在领导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后,我们只有48小时的修改时间,在这期间,所有的影像、服装道具都要相应地调整完成。总而言之,我们在如此紧张的时间里,完成了两次审查和十多项整改意见。从三维动画到音乐、节目、排练、舞美、灯光、音响,进行了一轮全面的修改。

我记得有次需要所有人员离场,工作完成后,大家能够再入场,当时已经是半夜,总导演张艺谋仍然和我们大家一起返回现场,把前一天晚上布置的整改事项重新检查一遍,直到凌晨才离开。

就是这样,我们在18日抢出最后一次全要素彩排。就像开幕式的成功,在全球范围内赢得广泛好评,背后是从总导演到每一位工作人员的高度责任感,是所有人极度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是令人骄傲的“中国力量”。

“我们要展现出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自信”


新京报:作为北京两次奥运的参与者,对比2008年的工作,你认为此次冬奥会的工作有哪些不一样?

沙晓岚:我和我的团队也可以说是“双奥团队”。从2008年开始,我们就深深地感受到什么叫责任。我们在感受到为国争光的荣誉时,也展现出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自信。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我们要展现中国悠久的5000年灿烂文明。现在我们要展现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我们的科技创新。比如,我们在光影互动和演艺科技方面都有很多突破,第一次在奥运历史上使用1万多平方米的LED屏,这是前所未有的。

再比如,在呈现五环的环节,2008年,是一个很浪漫的星星五环,此次冬奥会开幕式,我们使用激光雕刻的概念,在冰雪中呈现五环。冰的质感和激光的精准度以及影像的互动,技术难度都极大增加,这也是我们文化科技自信的表达。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会有哪些亮点?"剧透"来了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简约又精彩,处处散发着令人惊叹的妙思。将于20日晚举行的闭幕式又会有哪些亮点?开闭幕式团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闭幕式依然遵循“简约”风格,此外还会通过“穿越”来呈现和致敬“双奥之城”这一重要元素。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冬奥会闭幕式18日进行了最后一次全要素彩排,目前,闭幕式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常宇说:“我们这次开闭幕式都希望传达一种大道至简的自信,就是要用简约的方式,把主题表现得更清晰,能够把我们想传递的理念传递得更广,更深入人心。”

他透露,闭幕式将以国际奥委会规定的仪式环节为主,通过巧妙设计将表演融入仪式。同时,通过举办本届冬奥会,北京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双奥之城”,这一元素在闭幕时会有专门的设计和呈现。

作为双奥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剧透”了闭幕式一大亮点:“在最后熄灭冬奥火种时,会有2008奥运会一个瞬间的物理重现,好像时光倒流一样,给大家带来一种‘穿越’感。”他还表示,与开幕式一脉相承的是,闭幕式依然会突出科技含量,通过科技的力量,让闭幕式“空灵与浪漫”。

开闭幕式灯光总设计、闭幕式导演沙晓岚透露说,和开幕式一样,闭幕式演出也设计了很多精巧的环节,比如会有开幕式的演员神秘“返场”,运动员入场式也会有独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