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 摄
观察者网:我们如果回顾中国近几十年的崛起历程,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对于这届北京冬奥会,您认为它会有怎样的意义?
金灿荣:夏季奥运会搞了几十届,在2008年之前,除了有两届分别在墨西哥和苏联莫斯科举办外,其他届的举办国都是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对于东亚中日韩三国而言,举办奥运会的意义比较特殊,相当于现代化的成年礼,或像现代化的高考,标志性特别强。
现代化国家分成两类,一类是内生型现代化先行者,一般是指22个西方国家,所有其他国家叫外源型现代化后来者,东亚就是其中之一。实现现代化其实很不容易,全世界接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能够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很少,中日韩三国都是现代化达到一定程度了才去争取办奥运的机会。
举办奥运会是对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一次大考,它考验综合能力,比如它的举办需要一定的场馆、一定的后勤保障,在这之上是复杂的管理能力,这些都是现代化的部分标志。
现代化先行者不需要用奥运来证明自己的现代化,而现代化后来者需要。因此1964年东京奥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各自都全民重视、全员出动,当成高考来应对,在当时的条件下也都办得特别好,效果也相近,办完以后,民族自信大涨,国际地位提高,各国品牌开始在国际上打出名堂——在1964年之前,日本货是烂货的代名词,1964年以后,日本品牌就出名了;1988年以前,国际上没有什么人知道韩国品牌,1988年以后就有了;同理,2008年北京奥运以后,中国品牌开始走向世界。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9个巨人“大脚印”沿中轴线走向鸟巢
所以,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对中国而言,相当于一场现代化成年礼,中国交了一份很好的答卷,国内的民族自信、国际上的认可度都有了根本的变化。而这次冬奥会,意义就不大一样了,它在环保、人类共同体等层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理念,更多是展现出中国成熟、自信、有大国风范的大国形象。
观察者网:关于这届冬奥会,国际上早早就有一些声音。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召开之前,中国也面临外界关于人权的攻击,当时还有“藏独”等问题在闹,不过最后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等西方领导人还是出席了开幕式;14年过去了,这届冬奥会,面临的舆论问题其实有点老调重弹,而这次欧美一些国家政府没派代表过来,当然中国也没邀请。您怎么看待这变化?
金灿荣:现在西方泛政治现象比非西方严重,很容易把很多问题政治化,其中就包括奥运。这是一个大背景。
2008年北京奥运,西方借“藏独”问题闹事,所以当时国外还出现守护火炬运动,不过那时主要是一部分NGO在背后主导操弄,政府层面还比较冷静,小布什等西方领袖最后还是来了。这次稍微有点不同,是政府层面出面了,政治化现象有点升级了。在这一背景下,中方当然要适当地作出一些反映,其中就包括安排维吾尔族小姑娘当开幕式最后一棒火炬手。
最后一棒火炬手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左)和赵嘉文将火炬嵌入“大雪花”中央(图/新华社)
但是我觉得,西方的这次行动不太成功。对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一些运动员和企业都没去,而这次北京冬奥会,奥运会的主角运动员们来了,西方媒体以及跟国际奥委会有合作的企业也都来了。
而且,相比去年13位国际政要出席东京奥运会开幕式,这次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国际政要有32位,其中有几个热带国家因为没有冰雪运动,所以没有运动员参赛,但它们的国家元首仍过来捧场,中国仍借冬奥搞了一轮有声有色的主场外交。
所以可以说,虽然西方朝野都有人试图把这届冬奥会政治化,但效能差很多。这反映了西方对中国敌意加强,但对抗能力下降,有心无力的一个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