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说,谷爱凌日前在社交媒体Instagram上怼《经济学人》用筷子污名化中国——《经济学人》在Ins上发文称“曾为美国赢得一枚自由式滑雪金牌的谷爱凌,决定转而为中国参赛”,并恶意配了一张用筷子夹住谷爱凌的图。

对此,谷爱凌在《经济学人》这条帖子的评论区里回怼:如果你想欺负一个青少年,至少1.把事实搞清楚;2.(有能耐)圈我;3.不要用筷子这种刻板印象来代表中国。





到底是怎么回事?

环球网记者在查询《经济学人》(@theeconomist)Ins认证账号后发现:被网友爆料的这则帖文于2月4日发布,但内容与网友爆料已经有所不同,目前是一篇没有筷子的配图,但帖文标题仍不无挑衅地写道:“寒冷战士:为什么谷爱凌抛弃美国队去中国滑雪”。



尽管如此,还是有网友在推特上贴出了谷爱凌被筷子夹住的配图,写道:“这不是PS。《经济学人》的早期版本(现在已被删除)决定用右边图作为文章封面,以说明‘中国是如何用……筷子夹住了才华横溢的谷爱凌的’。该网友转发的推文写道:“在遭到强烈抵制后,《经济学人》悄悄地将筷子从谷爱凌插图中移除。”



而网友爆料的谷爱凌在《经济学人》早些时候那张恶意的筷子配图留言区回怼的评论,也疑似随着该英国媒体删帖一起被删除。

不过,还是有很多网友在《经济学人》后来发布的Ins帖文中质疑:“谷爱凌的评论去哪儿了?”



还有网友在这条帖文中留言为谷爱凌点赞:“谷爱凌热爱她的祖国,并希望激励更多的人参加冬季运动。谢谢你,爱凌。”



也有网友批评《经济学人》“将宣传搞出了新的水平,邪恶且带有偏见。”

一位网友则写道:“把青少年运动员和偏见连起来是多么的可笑。为中国做出贡献是谷爱凌的选择,作为一个人,她有权选择为哪个团队出战。省省那些传播误导性信息的钱,投资到你们自己的人身上吧。”



也有人这样质问美国和《经济学人》杂志:“在前一届奥运会上,美国有一些外国公民转而效忠美国队。在东京奥运会上,大坂直美决定代表日本参加奥运会。有许多运动员在职业生涯中为不同的国家效力。那么,《经济学人》和那些主流媒体为什么特别针对谷爱凌呢?还有,为什么《经济学人》要重复同样的故事?”



延伸阅读

对话拍摄谷爱凌苏翊鸣纪录片的导演:他们家庭教育都很有特点


北京冬奥会上,17岁的苏翊鸣和18岁的谷爱凌惊艳登场,相继在男子单板滑雪和女子自由式滑雪项目中,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创造了历史性突破。此后,一部拍摄于2017年的纪录片《少年志》在网络上引起大量转发。片中,年仅十三四岁的苏翊鸣和谷爱凌一起训练,交流生活日常。实际上,他们一个玩单板,一个玩双板,原本属于不同的滑雪圈,正是这次拍摄让他们彼此熟识,缔结下了令人称羡的“神仙友谊”。

在苏翊鸣和谷爱凌分别夺银摘金之后,该片导演张绍波接受了南都、N视频记者的采访。他介绍,当年之所以筹拍《少年志》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因为两个孩子的优秀,还因为注意到了他们“很有特点”的家庭教育。张绍波不认为他们如今的成功,可以简单用一句“家里有钱培养”来概括,其中还有许多值得思考、借鉴之处,“在中国,能承担得起这笔训练费用的家庭很多,但为什么只有一个苏翊鸣,只有一个谷爱凌呢?”



张绍波作品《少年志》中,13岁的苏翊鸣与14岁的谷爱凌。


【对话张绍波】

谷爱凌母亲曾告诉女儿不要做“完人”


南都:《少年志》拍摄于2017年,当时你找到两位少年的契机是什么?

张绍波:我在2016年就给谷爱凌做过一个小的纪录片,是我自制的一个叫《滑雪人·悟》的专题里的一集,那个时候跟她们一家相识了。然后在2017年,国内有一个滑雪平台GOSKI签了她和苏翊鸣做形象代言人,他们的老板跟我说,这两个孩子很优秀,我们是不是拍一下他们?因为当时他们都还小,我是在跟他们父母的沟通中,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很有特点的,所以就决定以纪录片的形式去做,其实这个片子是关于这两个家庭和他们的家庭教育。

南都:你说他们的家教“很有特点”,是指?

张绍波:这两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包括父母的观念,如果单拿出一个点来看,能做到的家庭可能并不少,但是能同时做到的就很少见了。



比如谷爱凌的妈妈谷燕,在我们拍摄时,她提到的一个观点让我记忆非常深刻,就是她告诉谷爱凌不要去做“完人”。像我作为“80后”,小的时候如果不考个100分,考不了全年级第一,家里都会有人去说你的,对不对?但是谷爱凌的妈妈从来不会给她这种压力,一直给她灌输就是“人无完人”,如果你喜欢这一项运动,你尽力做就好了,不会要求你必须取得多好的成绩。做得优秀当然好了,但只要你自己觉得快乐,很喜欢、很享受,那也是没有问题的。

南都:在《少年志》中,14岁的谷爱凌说,她母亲每周末驾车8小时带她去滑雪。不少网友觉得,这是一种很“奢侈”,或者说很另类的选择。

张绍波:谷爱凌的成功,跟她妈妈有非常大的关系。在她整个成长过程中,包括去做一些决定啊,日复一日的陪伴、鼓励等,她的妈妈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你看到的是谷爱凌一个人的成功,其实是她的整个家庭的成功。



南都: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可能不会拿出这么大块的时间带着孩子去运动,尤其是在自己的孩子还没有确定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时候。

张绍波:我觉得这是“以目的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对当下的一些家长来说,一旦确定一个“目标”,比如希望孩子在训练中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希望他们中、高考能加分,希望他们未来可以走这个专长,就会全身心地把时间、精力、金钱投到这上面了。但对于谷爱凌的母亲来讲,她不可能在谷爱凌3岁、5岁的时候就预测她以后会成为世界冠军,对吧?只是说看到孩子喜欢,母亲愿意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带着她玩,去培养她,我觉得这个出发点就不同了。

苏翊鸣母亲曾在孩子病床边鼓励他坚持

南都:苏翊鸣在成长中一直面临着演戏和滑雪之间的取舍。他小时候因为会滑雪被徐克选中,拍摄了院线大片,曾经梦想着考中戏,现在我们知道,他还是选择成为一名滑雪运动员。2017年你拍摄他的时候,他已经有这种倾向了吗?

张绍波:我讲实话,我拍的时候一度认为他更有可能向童星、演艺这方面去发展。因为运动员这条道路很苦,就算天赋再高,也必须得经过很辛苦的训练,各种损伤甚至是家常便饭,这真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住的。所以说如果让当时的我来想,我觉得他走演艺的道路会更顺畅,他的滑雪技能还能成为一种加持。但是最终他选择成为滑雪运动员,我是非常佩服的。只有你玩过这个东西,你才能知道这项运动没有那么容易。



苏翊鸣参演徐克执导的院线电影《智取威虎山》。

南都:他的这种选择可能也跟母亲的引导有关系。片中有一段采访就是,苏翊鸣的母亲鼓励他不要放弃滑雪。

张绍波:我对苏翊鸣的妈妈李蕾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苏翊鸣曾经在雪场上发生了骨折,对小孩来讲,算是受了比较严重的伤。如果是一般的父母,不要说看着孩子受伤了,就连让孩子去从事一些有风险的运动,都不一定愿意,对不对?但是苏翊鸣的妈妈就在他的病床边跟他说,我们不能放弃呀,我们吃了很多的苦,也受了伤,而且你还很喜欢,所以好了之后你要振作起来,不要因为(受伤)这件事情改变你。这种鼓励是非常正面、积极的。



苏翊鸣在雪场受伤后,母亲李蕾希望他不要退缩。


南都:为什么苏翊鸣的母亲会这么鼓励他坚持体育道路呢?是她自己的执念?

张绍波:我觉得这不是他母亲的执念。这两个孩子(包括谷爱凌)的训练都是很科学的,是一步一步走过来、一边走一边看的。

南都:时隔近5年回想,当时给他们拍纪录片的时候,你能预见到他们会有摘金、摘银的一天吗?

张绍波:我很早以前就认为谷爱凌是有夺冠实力的,毕竟她从青少年时期到参加成人组的阶段,一直都是各个比赛奖牌的有力竞争者。但对于苏翊鸣,其实不要说2017年了,就算是一年前,我会认可他是目前中国自由式滑雪单板实力最强的,但是究竟能不能强到跟世界一线选手去争奖牌,我都存疑。因为我们中国的单板是弱项,在之前的冬奥会上还没有拿过奖牌的,我们跟欧美、日本那些具有先发优势的国家之间差距非常大,可以说是有一道鸿沟。直到他去年完成“1980”(内转空翻1980°动作)创造历史的时候,我们大家才突然发现,有一个中国选手已经站到了这个高度上。

我看到很多人在我的视频评论区说,这是因为苏翊鸣“家里有钱”等等。当然,但凡想培养孩子玩这项运动的,家庭生活条件应该不差。但在中国,比苏翊鸣、谷爱凌的家庭有钱的,或者说能承担得起这笔训练费用的有很多,为什么只有一个苏翊鸣,只有一个谷爱凌呢?其实除了有天赋,他们付出的努力绝对比大家能想象到的还要更多。

国内送孩子学习滑雪的家庭越来越多

南都:谷爱凌和苏翊鸣的成长背景可以说是有同有异,谷爱凌平时在美国生活,苏翊鸣则是接受了中式教育。通过《少年志》的拍摄,两个少年之间会产生一些交流和碰撞吗?

张绍波:其实他们两个能遇到的机会并不算多,因为单板和双板本来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圈子,平时去训练的场地、教练和阶段都是有差别的,而且他们都还在上学,所以并不是说两个人天天在一块训练。但当时他们见面之后,确实很快就熟了,都对对方充满好奇,会互相问一些问题。比如说苏翊鸣会好奇,“谷爱凌,你在国外是怎么生活的?你喜欢玩什么?”谷爱凌也会问一些类似的问题。两个孩子在拍摄场地还是有不少交流的,片子中拍到了一小部分。

南都:这两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形成了一组对照,你作为导演和记录者,能否分享一些在这方面的观察与思考?

张绍波:我跟谷爱凌、苏翊鸣的母亲分别聊过,拍完片子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也都会聊到孩子的教育。我觉得两位母亲都很坚持一点,就是虽然孩子是往竞技体育方面发展,但他们的文化课、正常的这种知识的学习不能落下。谷爱凌后来考上了斯坦福大学,这就是她的家庭教育的一个结果。苏翊鸣比谷爱凌小,还没有到升学的时候,但是苏翊鸣的妈妈也说,训练之余如果真的落下课了,一定会想办法让老师给他补回来。这一点上,跟我们很多的传统项目、传统的运动员非常专注于训练,是有一定差别的。

南都:你除了是一名导演,本身也是玩了十多年滑雪的“雪友”。我注意到你在北京冬奥会第一个比赛日发了一段视频说,“冬奥会后,自由式滑雪一定会遍地开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句感慨?

张绍波:这也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过程。像我在2012年刚接触滑雪的时候,雪场上10个人里边也就是一两个人玩单板,其余的人都是在玩双板。但是从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之后,能明显感觉到滑单板的人数逐年增多。一方面是因为冬奥的契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之前十年的积累,我们国内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资深单板滑雪爱好者,他们可以去传授和带动更多人。所以这时候有了更好的环境,这种运动就可以迅速生长起来。



在雪场拍摄的张绍波。

现在国内的年轻人更多的愿意选择玩单板了,觉得单板(比双板)更酷,更厉害。但对于我来讲,玩了这么长时间单板滑雪,已经知道自己的“上限”在哪了,对这项运动的兴趣就会随之降低。但自由式滑雪不一样,它有很多你可以选择去玩、去练的东西,只是门槛相对也会更高一些,需要你付出的努力更多一些。像欧美那些有百年滑雪史的国家,现在它们的自由式滑雪就发展得非常好,相信我们国内也会如此。



除了是一名导演,张绍波也是资深的单板滑雪爱好者。


南都:在过去我们没有非常浓郁的街头文化、“酷”的文化。

张绍波:文化氛围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大部分滑雪的人都认为,在这方面我们国家的滑手跟国外的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不是短时间所能跨越的。但是这一次苏翊鸣就做到了,我觉得他很厉害。

南都:根据你的观察,近几年随着冰雪运动在国内的普及,送孩子学习滑雪的家庭是不是也越来越多?

张绍波:我觉得现在我们国内的很多家庭也很注重小孩在这方面的培养,让孩子喜欢滑雪。家长会抽出时间、精力,给孩子请教练,陪他们去练、去玩,从心态上来讲,很多已经跟谷爱凌、苏翊鸣家长的这种心态慢慢接近了。

可预见的未来就是,随着大众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滑得更好,包括女生。

谷爱凌再夺银牌,却被攻击“背叛美国”:美国在害怕什么?



谷爱凌,无疑是当下中国吸引海外人才的范本。

在刚刚结束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项目决赛上,谷爱凌夺得银牌。

这是本届冬奥会,谷爱凌为中国拿到的第2块奖牌。

谷爱凌一路过关斩将的同时,美国媒体却泛起了酸水,不断攻击,称“谷爱凌背叛了美国”。

疯狂攻击的背后,美国在害怕什么?



2003年9月3日,谷爱凌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她是一个混血儿,爸爸是美国人,妈妈是中国人。

很小的时候,谷爱凌就被发现有运动天赋。

3岁,开始接触滑雪。8岁,进入专业俱乐部练习。9岁,获得美国少年组滑雪全国冠军。16岁,获得第一个国际赛事冠军。



9岁时的谷爱凌


据报道,谷爱凌从小到大拿到的金牌已经有大约50块。

2019年6月6日,谷爱凌在微博上发文宣布,“中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报到。”



谷爱凌在微博宣布为中国队而战

三年后的今天,谷爱凌代表中国队征战北京冬奥会。

其实,从美国回到中国,谷爱凌的决定,绝非心血来潮。

一方面,谷爱凌是混血儿,父母却早已离婚。谷爱凌从小和妈妈、外婆一起生活。

谷爱凌虽然在美国长大,但是,很多生活习惯都很中式。

一个细节是,幼儿园时,外婆就教会了她乘法口诀。谷爱凌到学校后才发现,在美国,这是小学三年级才会学的内容。



谷爱凌与外婆


另一方面,从谷爱凌两岁开始,妈妈谷燕每年都会带她回中国待至少两个月。

每年暑假,谷爱凌还会去北京海淀黄庄上课外辅导班,学习数学。



谷爱凌在北京上课外辅导班


谷爱凌的成长,早已深深地打下了中国烙印。

2013年7月19日,谷爱凌注册了微博,取名“青蛙公主爱凌”,并晒出了自己在滑雪比赛中获得冠军的照片。

彼时,谷爱凌不到10岁,注册微博账号,可以视为正式回归祖国的第一步。

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谷爱凌也证实,她10岁时就开始考虑代表中国参加比赛。

从2013年酝酿,到2019年宣布,又过了整整6年时间。

可见,谷爱凌回归中国,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



谷爱凌的微博


促成这一决定的因素有很多。有爱国主义情怀,有更阔的事业前景……谷爱凌绝非完全是奔着钱来的,事实上,谷爱凌的家境很好,也不缺钱。

但是,回到中国,确实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回报。

中美混血儿,运动天才,斯坦福学霸,颜值美少女……集多种光环与标签于一身,注定了谷爱凌走向流量中心。

特别是从美国回到中国,自带话题,也让谷爱凌在中国能够比在美国获得更多的关注。

流量即价值,反馈到商业上,就是代言不断。2019年12月之后,谷爱凌逐渐“出圈”,成为品牌商们的宠儿。

据《21CBR》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谷爱凌的赞助商名单高达27个,横跨运动、时尚、家电、护肤等多个领域,超过人民币2.5亿元。



谷爱凌代言的部分品牌

北京冬奥会后,谷爱凌的商业价值又将水涨船高,有望成为当前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运动员。

只要她愿意,还可以投身娱乐圈,成为娱乐明星。

谷爱凌代表中国参赛,为中国刷新了在多个比赛领域的纪录。

中国也为谷爱凌提供更高的关注度、更大的商业价值。

堪称完美的互相成就。



谷爱凌为中国夺取奖牌,美国不乐意了。

这倒也可以理解。毕竟,谷爱凌为中国夺取1枚奖牌,意味着,美国同时少拿了1枚奖牌。

这是看得见的损失。

看不见的,是谷爱凌“二选一”带给美国人自尊心上的伤害。

因此,美国的很多媒体,开始疯狂攻击谷爱凌。

攻击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美国之音的理由是,谷爱凌代表中国征战,“体育移民”有悖奥运精神。

“体育移民”不是新鲜事儿,美国恰恰是“体育移民”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东京奥运会上,就有34名美国选手不是在美国出生的。

美国的乒乓球与羽毛球项目,基本上都是华人担当主力。

纽约训练基地的乒乓球教练兼运动员刘娟,曾经是中国乒乓球国家队的一员。

她在2011年到美国定居,2016年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最具统治力的球员之一,后来代表美国队出征奥运会。



刘娟

彼时,美国媒体的评价是,美国慷慨的移民制度是奥运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的政策,到了中国就有悖奥运精神?

这是赤裸裸的双标。

福克斯新闻的说辞是,谷爱凌背叛了抚养她的国家。



美国媒体评论

谷爱凌在美国训练,不等于美国抚养了谷爱凌。

实际上,美国没有专门负责体育运动的行政部门,奥运代表队也没有国家财政拨款。

谷爱凌的训练,也是自掏腰包。

美国对谷爱凌,远远谈不上“抚养”。

相反,加入美国国籍的刘娟,曾是中国国家队球员,受国家资助培养、训练,这才是真正的“抚养”。

然而,刘娟代表美国队出征奥运会后,中国民众没有攻击的言论。

在这一点上,美国人明显格局小了。



2021年,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谷爱凌透露自己从代表美国队转换到代表中国队参加比赛后,网络骂战逐渐升级,甚至出现了死亡威胁。

为什么谷爱凌回归中国会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话题事件?

因为,谷爱凌代表着一种人才争夺的大趋势。

中国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正变得越来越强。

一方面,中国海外留学生回国人数不断增加。数据显示,留学生中归国人数比例,从2008年的38%提高至2018年的78%。



2008-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与留学归国人数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外国人)也在加入中国。在《日本诺贝尔奖热门候选人出走中国:中日科研环境,现在谁更好?》(点击标题即可阅读)一文,我介绍过日本顶级科学家、“光催化”之父藤岛昭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

除了藤岛昭,类似的海外人才还有加入深圳大学的日本工程学家上田多門教授,加入南通大学的原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有机化学博士佩德罗·拉沃尔达,受聘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席教授的法国越南裔菲尔兹奖得主吴宝珠……

美国人曾统计,2017年到2020年,进入中国工作的美籍和有美国绿卡的科学家多达3000多人。

谷爱凌,无疑是当下中国吸引海外人才的范本。

借助谷爱凌的超强影响力,中国向世界宣告,我们有能力获取顶级人才,扭转美国单向掠夺中国人才的局面。

这恰恰也是美国最恐惧的。

因为美国强大的重要支撑,正是汇聚全球的顶尖人才。

现在,美国疯狂攻击谷爱凌,映衬出了美国的挫败与失落。

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吸引顶尖人才的能力与美国,还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要大力吸引顶尖人才,更要为顶尖人才创造发挥所长的环境。

否则,就会像男足一样。

中国男足不惜重金,集结了一批归化海外球员,以提高踢球水平。

没想到,在2月1日,中国队对战越南队比赛中,两位归化球员洛国富(在俱乐部年薪4335万元)和阿兰(在俱乐部年薪2500万元)早早被换下。而在此前的比赛中,本土球员与归化球员之间的默契也一直难以形成。

最终,男足1比3惨败给越南。

千万别学男足,浪费财,也浪费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