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所遇之事看似偶然的凑巧,实则是命中注定的必然。大学毕业,我一时没了方向,临时起意作出留学日本的决定。正是这个决定改写了我的人生剧本,我不但在日本定居,还娶了一个日本姑娘,生下一对中日混血儿女。
(我们一家四口参加华人华侨交流会)
结婚7年,我们真切感受到中日文化的差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在日本办婚礼我们竟然赔了80万日元,结婚后媳妇常年都是喝冷水,还直接吃生鸡蛋。更有意思的是,情人节这天最忙碌的竟然是女生。同样,媳妇来到中国也是种种不适应。
都说七年之痒,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才刚刚熬过磨合期开始热腾腾的小日子。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我却越来越焦虑,担心他们在异国他乡久了,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我出生在河南驻马店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到大都是很不起眼的人,学习上也是普普通通。但是,大学毕业留学日本,在日本娶妻生子的经历,让我密切接触到日本普通家庭的生活方式,并有幸见证了中日文化的巨大差异。
(我和妻子约会吃饭时搞怪的照片)
大学时,我读的是机械设计类专业,还没毕业,就找到了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但是我干了两个月后,发现自己不仅不喜欢这份工作,还觉得它乏味枯燥。于是,我果断把工作辞了,又回到学校上课去了。
大学快毕业时,站在人生选择的拐角,我像很多毕业季的同学一样陷入焦虑迷茫之中,对未来的一切既憧憬又忐忑。
这时候很多人都离校开始实习或者找工作,我一个好哥们却跑到另一个学校上课,他说学完可以到日本留学。
当时我肯定不信,还告诉他别被骗了。他被我一激说了实话,原来这个学校是他姑姑办的,有专门的渠道输送到日本留学。
我一直认为,生活就要有不同的体验和经历。反正自己也没有去处,索性联系了朋友也来到这所学校,开始了日语学习,打算将来去日本留学。
(我的儿子和女儿)
当时真的没想到,日语这门和汉语有着莫大渊源的语言竟也这么复杂深奥。
我的学习状态随着日语课程的逐渐深入,从轻松入门慢慢过渡到抓耳挠腮。
什么语法呀、敬语、谦语之类的都搞得我头大,好在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汉字,这让我学起来有了些许安慰。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通过了日语N2级的考试,并获得了前往日本留学的机会。
当时我所在的学校,为那些到日本留学的学生,只提供两个专业,一个是计算机,另一个是介护福祉士(类似于国内的护理学)。
考虑到了国内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我选择了读介护福祉士专业,打算将来回国办个养老院或者福利院。
2011年,我来到了日本这个对我来说既陌生又新奇的国度。没承想当新鲜感逐渐褪去,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孤独和失落。
(现在已经习惯了日本的生活,不再有初到日本时的孤独)
由于文化和语言差异,我陷入了一个闭环当中,久久不能挣脱。
在当地大多数人眼中,中国人是不受欢迎的,这源于他们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他们会因为个别中国人没有素质,而将没素质这顶“高帽”戴在所有中国人头上。
比如说,他们在网络上看到一个中国人去国外旅行,随地吐痰,然后他们就认为中国人都会随地吐痰。
所以,在这种偏见里,我开始在学校并不受欢迎。
另外,我虽然日语N2级,但在现实情景交流中,我那点日语积累连基本沟通都存在困难。经常是处于我说的对方听不懂,对方说的我也听不懂的这样一个尴尬境地。
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前半年,在学校里没交到什么朋友。
还有,日本的物价比较高,当时在这里买一个苹果或者番茄相当于要花人民币6块多,一袋牛奶要10块多,就更不用说买衣服了,花钱真是不舍得。
(认识瑞希后,我在日本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
因此,我闲暇时也没去过什么地方玩耍消遣。那段时间,我仿佛被困于囚笼当中,感觉自己快得了抑郁症。
幸运的是,学校组织的一次暑期实习机会,让我的生活有了转机。
老师组织我们到一家养老院去工作,那时候我要在养老院工作两个小时,却要花费三个小时在路上。
由于我没考驾照,没有车,附近交通又不方便,所以来来回回都是骑自行车。
骑行的路程太长,很费车,我在一年半里就换了两次自行车轮胎。
所幸,我在养老院碰到了不少学习日语的机会。
老人的性子都很慢,一点也不爱着急。在我遇到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的情况时,老人们都会耐心地告诉我该去如何发音,如何去说。
因此,在养老院的日子,我的日语有了快速的提升。等暑假结束,我再次回到学校时,同学们都震惊极了,他们说:“你说的话,我们竟然都能听懂。”
(背景所在的农村和中国大多数地方差不多)
渐渐地,我和同学们聊得越来越多,也开始交到了朋友,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的机会也多了起来。
最让我开心的是,好几个朋友对我说,通过认识我,改变了对中国人的看法,原来中国人也很友好。
其实在来日本之前,我的日语老师就对我们说过,走出国门之后,你代表的不是你自己,你代表的是中国,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考虑下你的行为会不会给中国人丢脸。
我十分赞同老师的话,所以在日本期间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
起初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类似于国内专科的两年制学校。为了更好的发展,在毕业后,我又读了另一所大学念社会福祉专业(类似于专升本,国内的社会工作专业),之后还有考研的打算。
(在日本勤工俭学,做过好多工作)
在日本留学的第二年,考虑到成年人应该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我开始勤工俭学,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也可以锻炼自己。
那时候,我经常要打好几份工,体重也越来越轻,假期回到家中,妈妈看到我会忍不住心酸落泪,以为我在外面受了很大的委屈。
出乎意料的是,正是因为这段打工经历,我遇到了那个今后和我携手相伴的女孩瑞希。
那时,我和瑞希在同一家店打工。初见她时,我便觉得这个女生不仅漂亮、可爱,性格还很温柔,所以认识没多久我就开始追求她。
(我打工时,遇到了善良温柔的日本姑娘——瑞希)
经过我的不懈努力,三个月后她成了我的女朋友。2016年毕业之后,我放弃了考研的计划,准备与她结婚。
令我有些崩溃的是,日本的婚礼竟然如此繁琐。说一句事必躬亲,一点也不为过。
除了婚礼场地、酒水、鲜花要自己选择,还要自己去安排分桌,决定鲜花造型,如何去摆等细节。就连音乐的选择都分外讲究,比如,进场、办仪式、吃饭、吃甜点、退场,都要有相对应的音乐。
(我和瑞希的结婚照片)
前前后后,单是去酒店讨论细节,就有十多次,每次花费的时间都超过一个小时。
另外,在日本办婚礼的开销也比国内多得多,整个婚礼下来,刨除收的礼金,竟赔了80万日元。
连我媳妇都感叹,还是在中国办婚礼好。由于中日的文化差异,我和瑞希的婚后生活,也有一段漫长的磨合期。新婚不久,我们就发现彼此国家的饮食文化真是天悬地隔。
我吃不惯日本的纳豆,惊奇这么臭的东西居然能吃,还有瑞希做的鸡蛋拌饭,听名子好像还不错,可实际上的做法真是让我大跌眼镜!
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倒点酱油,打上一个生鸡蛋,然后拌拌就是鸡蛋拌饭。
“这东西吃着不腥嘛”看着瑞希吃得津津有味,我愣是把这句话咽进了肚子里。另一个让我比较震惊的是,在日本,鸡蛋居然是有保质期的。
(日本料理,后来我才慢慢习惯吃生鱼片)
后来听瑞希讲,鸡蛋在保质期内生拌着吃,不会有什么大碍,可早先的我还是接受不了。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生吃刺身、牛肉、活章鱼……虽说是原汁原味,可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太难接受。
还有就是在喝水方面,中国人都比较喜欢喝温水,尤其是到了冬天,天气冷,习惯喝热水、热茶。可在日本这边,他们一年四季都是喝冷水,顶多在冬天时水里不加冰。
所以,我真的不习惯,再加上我的胃不太好,家里就专门准备了个热水壶。
对于瑞希来说,在饮食上,她当然也有诸多不适应我的地方。
因为日本和中国的饮食差异,很多在国内随处可见的美食,在日本都买不到,所以我只能回家自己做。
记得有一次,我买了些鸡爪回来准备加餐,瑞希一看到这些,就被吓得不行,慌不迭地后退,她说这什么东西?这能吃嘛?逗得我哈哈大笑。
不只是鸡爪,像大酱骨、猪蹄、花椒大料之类的她那时也吃不了。
还有一次,我带她回老家过年。中国人一到快过年的时候都要置备年货,会买很多鱼、肉、鸡之类的。
然后我家里也准备了一只羊,父亲忙着在客厅里砍羊,发出砰砰的声音,瑞希见了顿时吓得花容失色,畏缩在一边,还不忘嘱咐,千万别伤到手。
这样的场景,她在日本从没见过。我们在饮食上的差异,真是应了那句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除了饮食方面的差异,日本人待人处事的方式也和国内相去甚远。
国内比较讲究礼尚往来,通常去朋友家做客,我们都会带很多礼品,而朋友也会准备丰盛的饭菜来款待。
但是在日本不同,他们招待客人的饭菜都十分简单。
(日本迎来送往礼节都很轻,这是朋友送的日本酒)
到日本朋友家做客,你不需要带很多礼物,可以按人员数目,准备些蛋糕作为甜点,然后主家也是做些平日里省事的家常饭式。
想起我和瑞希带着礼物第一次去她闺蜜家做客时的情景,让我觉得很震惊,因为她只是简单地给我们做了份意面和蔬菜拼盘。
后来,我意识到日本人的待客方式可能和日本人不喜欢麻烦,也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还有房屋狭小,缺少待客空间有关。
另外,在日本,父母是不会帮助子女带孩子的,再加上我忙于工作,所以平日里瑞希很辛苦,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去外面打两个小时的工。
瑞希在头一胎生产前,都在做着家务活,母亲知道后,连连称赞她能干,让我多帮她分担。
(我们一起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妻子的辛苦,我都看在眼里,所以周末或者节假日我都力所能及地多去做些家务,带带孩子。
瑞希也很体贴,记得有一次,我要去赶飞机。她为了让我在车上能多休息,特意早起送我去机场。
而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其实有很多。
(情人节,收到妻子贴心的便签)
联想到去年情人节,令我意外的是,2月14日当天,日本最忙碌的却是女性。
与中国通常是男性送给女性鲜花和巧克力不同,日本情人节有两大特点:一是通常只送巧克力;二是女性给男性送礼物。
那天一大早,我看到媳妇留给我的便签,上面写的是她用翻译软件翻译出来的中文,还细心地标了拼音,说是要和女儿一起做手工巧克力送给我,让我很是感动。
如此,夫妻间的点点滴滴,融入生活的细枝末节,琐碎又温暖。
期间,我也因为工作认真努力,倍受领导赏识,短时间内连升两级,这给我增添了不少在日本发展的信心。
而今,我们的婚姻生活已经步入第七个年头,饮食和生活差异带来的不适也在逐渐淡化,两个孩子也在慢慢长大。
然而,看着成长中的他们一点点地融入日本生活,我无法抑制地生出一种焦虑感。
这种焦虑感,来自于在异国他乡打拼的无奈。
(担心孩子接触不到中国文化,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我的女儿接触不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她妈妈是日本人,而她又在日本出生成长。
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一直接受的是日本的教育。虽然日本文化脱胎于中国文化,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还是要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边摄取。
我曾深受《增广贤文》的影响,深知内在力量的重要,也希望女儿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给内心蓄积力量。
我知道对于身在异国的我们来说,传承中国文化道阻且长,但身为华夏儿女,仍希望自己的后辈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
现在我尽力每天下班教她中文陪她读书,给她讲中国故事,而女儿的中文,也在一点一滴进步。
前不久,正是中国的大年三十,我们一家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火锅。
按照我老家的风俗,瑞希将一枚硬币包入饺子,寓意福运满满,希望能为吃到硬币的人带来福气。
(一家四口出去郊游)
想起刚结婚时,我和瑞希由彼此嫌弃对方饮食,到如今我们桌上被抢光的中日混合佳肴,我们之间的联结也越来越深。
经常有朋友说,羡慕我娶了个日本媳妇。其实我最想说的是,做好身边事,珍惜眼前人。
有人说,爱是轻松快乐,没有压力。但我认为,爱是磨合后的宽容、谅解、接纳和适应,是互相扶持走过的岁月,它因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