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巍和谷爱凌,谁更能代表美国华人群体?在北京冬奥会备受关注的花滑男子单人滑比赛中,22岁的美籍华裔小将陈巍代表美国队夺冠,刷新世界纪录。

几天前,谷爱凌刚刚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赛事上为中国夺得一枚金牌。

陈巍和谷爱凌背景相似,都出生于美国,都是全能型“华二代”,都是学霸+奥运冠军,也都被藤校录取。



二人在中美两个舆论场受到完全不同的对待。

陈巍为美国夺冠,美媒和很多美国华裔很高兴,与此同时,很多中国网友表现冷淡,甚至不乏讽刺。

对于谷爱凌,美国社交媒体上有很多酸溜溜的挖苦,而中国网友对她的喜爱则是溢于言表。

美媒宣称,中国网友对待陈巍和谷爱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暗指中国国内公众的“民族主义”和“小心眼”。

还有蹦得最高的“高华”群体, 他们宣称陈巍才是美国华人的代表,谷爱凌则展现了“特权的傲慢”。

这让人不得不感慨,中国是真的强大了。同样的才能,在中国很可能获得比美国大得多的机遇和空间。

这也是那些人“酸”的根本原因所在。

1

陈巍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是中国赴美移民的精英二代家庭的缩影。

在赛后的采访中,陈巍第一时间感谢了自己的母亲。陈巍称,如果没有母亲的支持,他走不到今天。

这不是一句空话。

陈巍的母亲王禾,就像大部分望子成龙的中国父母一样,从小就极为注重孩子的教育,也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许多。



陈巍回忆以前的训练,说小时候花滑训练费用昂贵,他的父母只能负担得起一周或者两周一次的教练费用。是母亲当时每节课都陪着自己,教练一边教,她在一旁做笔记;

后来陈巍的教练在南加州,从盐湖城到南加州上课要开上12到15个小时,也是母亲自己开车往返接送。

自小时候开始,陈巍比赛的服装就多由母亲制作。在美国队代表的简介中,陈巍妈妈的名字也多次出现,被列为服装设计。

1999年5月5日,出生于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陈巍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如今分别在金融和航空航天领域工作,两个姐姐一个在苹果公司,另一个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陈巍与冰上运动的缘分始于2002年,那年冬奥会就在盐湖城举行。3岁的陈巍与父母一起到现场观看了花样滑冰比赛,当时他与两个哥哥还一起打过曲棍球,但母亲害怕年纪太小的他受伤,于是让他转学花样滑冰。

后来,陈巍很快在这项运动上展现出了天赋。4岁就开始参加花样滑冰比赛,10岁那一年就在全美花滑比赛中取得了新人组冠军,成为当时美国该级别花滑比赛史上最小的全国冠军,又在18岁参加米兰花滑世锦赛时,拿到了第一个世界冠军奖牌。

2018年,陈巍以美国高考SAT数学满分800分的成绩被耶鲁大学录取,主修统计学。耶鲁大学提供了让他一边当职业运动员,一边当学生的条件:学校曲棍球队的一个冰场供他使用;下午的上课时间可以随时调整;由美国奥委会成员组成的专业训练康复项目等待着他的加入。

在这个成功的移民家庭中,陈巍的父亲陈志东则是主要的经济来源。

陈志东来自广西,高考恢复后考上广西医学院,1982年进入中国军事医学院读研,毕业后留在北京做医学技术研究。1987 年,他通过自考托福,被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1988 年,他正式签证出国,在美国完成硕士学业后转往犹他州大学攻读博士。在他赴美后,王禾虽然不懂英语,但还是跟随来到了美国,从事医院的翻译工作。



1999 年,也就是陈志东获得犹他州大学制药学博士学位的那年,根据他的博士论文设想,他和导师合伙开设了一家医药技术研究公司,几年后,他们将上了轨道的公司卖出,获得了不小的收益。2003 年,陈志东将获得的资金投资开设第二家医药技术研究公司。因研究成果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被投资商看好,投资100 万美元建成的第二家公司卖出了4000万美元的价钱。

有了之前的经验和资金积累,2005 年,陈志东开设了自己的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将自己的多年研究转为医学产品,投入市场。

应当说,这个家庭已经融入了美国社会,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可以说成功,但与自认为是“北京大妞”的谷爱凌不同,陈巍一句中文都不会说。

2

华裔少年在北京冬奥会上为美国队夺金,中国很多网友却态度冷淡,这引来外媒的注意。

微博上有网友留言称:比起陈巍,我更喜欢美国滑雪队的tessa,她热情又礼貌,来中国参加冬奥会看起来非常开心,充满善意,陈巍的“辱华”黑历史真让我下头。

还有网友总结了陈巍过去的争议性言论,说我只是作为个人讨厌想利用自己华裔身份政治投机咖,和没有体育精神想利用规则漏洞和国籍水分的运动员。

于是美媒迅速报道称,“华裔花滑运动员陈巍夺冠在中国遭冷遇”。

陈巍“遭冷遇”,是因为他为美国队出战吗?



显然不是。

在获胜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陈巍直接拒绝用中文回答当地记者的提问,坚称自己的普通话“不太好”。

然而,陈巍除了普通话“不太好”,在使用英文表达自己时似乎也“不太好”。

去年7月,陈巍在一档播客节目中因为歧视性言论掀起轩然大波。

在节目中他承认,与曲棍球运动这种充满男子气概的运动相比,花滑运动是娘娘腔的,更女性化的,而自己作为一个直男运动员经常感受到被贬低,言辞中暗含了不公平之感。

很难想象这种对花滑运动的刻板言论竟然是出自一个花滑运动员之口。

随后在汹涌而来的批评压力之下,陈巍反应很快,迅速在推特上发布了自己的道歉视频。

在涉及中国的问题时,陈巍的反应则更像一个“美国人”。

去年10月,陈巍被要求对美国花样滑冰运动员埃文·贝茨的言论作出回应,贝茨对有关中国新疆所谓“人权问题”的回答是,“这非常可怕……我们讨厌那里发生的事情”。

陈巍当时说:“我同意埃文的说法,我认为如果要让更大的变化发生的话,必须有超越奥运会的力量。……现在,人们已经在谈论这个问题,而奥运会正在将其曝光,这已经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陈巍的队友,同样是美籍华裔的周知方也表示:“我们赞同埃文的观点,但我们仍然希望专注于我们自己的比赛。”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陈巍的另一名队友,同样有中国血统的麦迪逊·乔克则表示自己过去在中国的所有经历都是非常积极的。

虽然陈巍对于自己的中国身份并没有很高的认同,但他却在上一届冬奥会比赛时,选取了一支极有争议、被认为是挑衅中国政治制度的背景音乐。

他后来解释说,音乐是由编舞团队选择的,他本人并不了解这个故事,只是觉得音乐很优美。

与之前面对推特上批评时,陈巍迅速道歉的反应不同,面对中国社交媒体上对他的批评,陈巍个人显然是不太在乎的。他在夺金赛后接受采访时只是耸耸肩,表示“我没有微博账号,我也不在乎这些,社交媒体有时是有毒的。”

3

与陈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阳光少女谷爱凌。

他们的成长经历非常类似:都出生于美国,都是全能型“华二代”,都是学霸+奥运冠军,也都被藤校录取。

不同的是,谷爱凌选择为中国出战,而对陈巍而言,他就是一个美国人。

如今谷爱凌已经拿下30多个知名品牌的代言,是纵横体育和时尚界的宠儿,而陈巍相比之下光环则要弱得多。



且不论谷、陈二人的对华态度如何,这样的对比至少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同样的才能,在中国可以获得的机会不比美国少,甚至远远大于美国。

这样的反差,显然让一些人难以适应。除了一直戴着有色眼镜的西方媒体,还有一个群体跳得最高,那就是“高华”们。

所谓“高华”,就是那些早年间离开中国前往欧美,自认为已经融入西方精英阶层的“高级华人”群体。

他们宣称陈巍才是美国华人的榜样,谷爱凌则代表了“特权的傲慢”。

这是脆弱而狭隘的自尊心在作祟——见不得自己的原生国好,仿佛中国越不好,才越能反衬出他们当初选择的正确。



的确,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人哪怕借高利贷也要跑去美国刷盘子,这是当时中美实力的一个真实写照,做出这样的选择原本无可厚非。但是随着后来中国以新月异发展,中国人的日子越过越好,那些自诩“高人一等”的人就开始失落了。

而新生代的年轻人,身上没有背负冷战和意识形态的枷锁,没有“我必须比你好”的较劲,他们眼里不是一个敌对的两极世界,而是全球化带来的全新变化。这对他们意味着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谷爱凌就是其中的代表。

随着中国的发展,“高华”们的这种酸劲慢慢也会像他们过去的经历一样,最终成为历史。

陈巍和谷爱凌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作为个人来说,人生选择无可厚非。然而他们留下的印迹一定会为大历史写下不同的注脚,等再过几十年回头看时,它会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