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让我很生气,我们也应该在滑雪场旁边建核反应堆!”

这是美国人马克·安德里森在其社交媒体上说的话,被一些外媒大肆转发。他指的是谷爱凌的夺冠场地——首钢滑雪大跳台。新闻照片中,运动员腾空而起,远处背景里有烟囱和水塔。



冷却塔都能被看成核设施,真秀出了智商下线(图源:马克·安德里森推特)

冬奥场馆边上居然有“核反应堆”?安德里森和一些外媒大呼“惊奇”。

按他们这眼神,但凡一个城市有钢铁厂的冷却水塔,就有核反应堆。拜托,哪怕对中国再有偏见,也不能这么指鹿为马吧?

中国在首钢工业园里建起的这座跳台,被很多参赛的外国运动员盛赞“气场酷炫”“感觉就像置身于虚拟世界或网络游戏中”“是我见过的最酷景象之一”。虽然一直以来,对于外媒黑中国的套路已是见怪不怪,但看到角度如此清奇的尬黑,岛叔也有点憋不住笑。



这气场,是不是超酷炫?(图源:新华社)

这只是冰山一角。冬奥开幕至今,一些西方媒体还真是挖空心思找选题,“敬业”得令人惊叹。

比如,有的趁着冬奥会吐槽中国“动态清零”政策。《纽约时报》记者挺“克制”,在文章里问:为啥大部分人打了疫苗,上飞机前核酸阴性,下飞机还得鼻咽拭子,搞得人“很想吐”?事实“教育”了他:飞机上坐他前排的乘客,阳性。

相比之下,《德国之声》就直接得多:中国新冠检测“标准太高”!不然为啥一些西方国家的“健康人”,到了中国就被检出阳性?

看到这儿,不管你懵没懵,反正岛叔懵了。

也有一些外媒炒作开幕式上火炬手的“民族身份”。他们说,点火的迪妮格尔来自新疆,这是北京对西方“侵犯人权”指控的回击。国际奥委会新闻发言人亚当斯看不下去了:“无论她来自哪里,无论她的背景如何,她完全有权参加比赛、参加任何仪式!”



外媒炒作火炬手民族身份,真别有用心了(图源:网络)

还有的外媒角度刁蛮,比如《时代周刊》、NBS等“主流媒体”,说这次冬奥会雪上项目大量使用“人造雪”,不环保,是“糟糕”“危险”的“假雪”。问题是,人造雪第一次在奥运会使用,就是1980年纽约普莱西德湖冬奥会。温哥华、索契、平昌冬奥会都用过人造雪,平昌冬奥人造雪比例更达到98%,怎么到了北京就成“破坏环境”了?

要知道,北京冬奥的人造雪,用的还是全球最先进的高效节水设备和智能化造雪系统,造雪、维护、补雪保养的耗电也100%由绿色电能供应,这都是史上首次。

国际滑雪联合会指出,人造雪是为了保证安全且保证参赛者竞技公平,参赛的欧美运动员都在点赞北京冬奥雪场“抓地力强”“了不起”,结果呢,美国媒体却跳出来找茬挑刺,真是离谱到家了。

外媒的奇葩言论就不一一列举了。整体来说,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拧巴”心态:既要关注冬奥,又不愿承认北京冬奥办得好。为啥?只是因为这届冬奥是中国办的,在当下的国际政治气候里,屁股怎么能坐在中国一边?

那咋办?把体育问题政治化,把冬奥往“人权”、环保、防疫等“得心应手”的话题里生拉硬拽,反正这些套路化的报道在本国有市场。至于事实如何,不重要。

这些杂音当然改变不了事实。社交媒体上,参赛运动员拿到“冰墩墩”时的惊喜,在冬奥村吃饺子和烤鸭吃到需要考虑“保持体重”的vlog,在竞赛场地上不断突破自我的飒爽英姿……北京冬奥会的成功,岂是几个外媒谣言能抹杀的?



大饺子谁能不爱?(图源:网络)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些外媒一贯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殊不知世界已经处于百年变局,尤其是网络信息的发达,让一些荒诞不经的抹黑可能分分钟被打脸。这些老牌外媒,也不看看他们这些年因为无底线给中国造谣,名声早已臭不可闻。

奥运、体育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但一些人因为偏见、误解甚至政治光谱,非要视其为洪水猛兽,结果不但损失了观赛的乐趣,也丢掉了走近和理解不同文明的好奇心、同理心和共情力。

几天前,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发问:为什么有的媒体总喜欢向这个世界灌注“仇恨”话题?

这是个好问题!尤其放在那些睁眼说瞎话的外媒身上,还真挺合适。

文/明日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