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团的北京冬奥首秀,在国家游泳中心上演——中国组合凌智/范苏圆的胜利,为中国代表团赢得开门红。

而这座赛场还有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名字:“冰立方”。



冰面条件世界顶级。

是的,在北京冬奥会来临之际,这座原本被昵称为“水立方”的场馆华丽变成,从水上运动场馆变成了冰壶的赛场。

而“水冰转换”的实际比赛效果,更是也得到了各国选手的称赞。



“冰立方”炫彩外观。

“水冰转换”呈现迷人效果

2019年12月,国家游泳中心完成首次“水冰转换”。随后又在疫情的影响下克服困难,继续积累转换经验,这才有了如今的华丽变身。

从游泳场馆变身冰壶馆,“水冰转换”的过程有着复杂的环节和施工要求,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无疑是令人赞叹的。

在2月2日的冰壶混双项目首轮循环赛比赛后,澳大利亚选手迪恩·休伊特就在接受采访时感叹:“我觉得这是我经历过的最好的场馆。特别是比赛开始前冰面的效果,非常棒,好得令人难以置信。”

他的队友泰利·吉尔也用“非常棒”来形容这座场馆:“我们看到了这座场馆的转变,能够从游泳池变成冰壶馆,非常酷。”



美国选手克里斯托弗·普利斯则表示:“这里的冰面非常好,有很棒的制冰师,一切都能够让比赛顺利进行。”

同时他也提到了“冰立方”那抓眼球的外形:“这座建筑的造型也非常独特,你很难看到类似这样的独特的场馆,我们都非常享受。”

在2日当晚击败劲敌瑞士队的中国组合凌智/范苏圆,也提到了对于场馆的印象。

“场馆非常好,从‘水立方’转变成‘冰立方’,在我自己的想象中应该是挺困难的,没有想到能够把冰的滑速度和弧线都准备得特别好,能在这个场馆比赛是我们的荣幸。”范苏圆赛后对记者说。



“双奥场馆”承载历史变迁

从曾经2008年北京奥运会承办水上项目的场馆,到如今变成冬奥会冰壶比赛地,从“水立方”到“冰立方”的转变,也体现了绿色节俭办奥的思想。

场馆再利用的理念,也让各国选手们非常认同。

“相比于建造一座新建筑,再次利用已有场馆在我看来是更好的选择。”美国队女将维基·波辛格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希望每一座奥运场馆都能够这样,我也很高兴看到场馆和所有设施都能够被多次利用,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与此同时,“双奥场馆”所带来的丰富的历史记忆,也让“冰立方”显得尤为独特和充满魅力。

当被问到关于这座场馆的记忆时,美国冰壶选手克里斯托弗·普利斯立刻就提到了一个名字——在北京奥运会上独揽八金的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

澳大利亚选手泰利·吉尔也立马就想到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泳池大战。“我们看过很多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在这里的比赛,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这座场馆里取得理想的成绩。”

美国选手维基·波辛格坦言,在这样一座场馆里比赛,能够唤起特殊的感受:“我们都知道这座场馆的过去,走进这座场馆,联想到这里的历史,看到场馆内‘北京2008’的字样,看到跳板……”

“我们能够在这座对这个国家充满历史意义的场馆中比赛,感觉很幸运。”

水立方是怎么“冻”成冰立方的?

昨晚,北京冬奥会首战——冰壶比赛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开赛。昔日“水立方”中波光粼粼的蓝色泳道“变身”为四条晶莹剔透的冰壶道,迎来中国队的开门红。



图说:蓝色泳道“变身”为晶莹剔透的冰壶道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下同)

“水立方”是世界上首座完成“水冰转换”的奥运场馆。无论是“水立方”还是“冰立方”,“绿色”都是它们不褪色的标签。凝水成冰,国家游泳中心完成双奥任务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秘密?



图说:夜幕下的冰立方




凝水成冰

把水立方冻成冰立方需要几步?冻上就行?不不不……看上去只是字面上多了两点,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为了实现“冰”“水”自由切换、让场馆一年四季都得到充分利用是最大挑战。国家游泳中心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组建科研团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构想——在泳池上方架设可拆卸冰场。

冰壶比赛对冰面要求极高,每平方米赛道在承受150公斤重量的情况下,冰面变形不能超过1毫米。想要保证冰面不变形,支撑冰面的“骨架”分为8层。可转换的钢结构,是冰壶赛道最基础的一层,必须要做到稳健又牢固。它是由2600根3米高、2米长的钢搭建而成,每根梁柱装有柱脚,每个连接点装有可拆卸高强度螺栓,确保钢架坚固结实。另外,钢架上还装有传感器,稍有一点震动或不稳都能监测到。



图说:冰壶比赛对冰面的要求极高

有了钢筋铁骨,还得有冰肌雪肤——铺设的最上层,就是600根制冰排管, 制冰排管相当于毛细血管一样与动脉静脉相连。而室外制冷机组就是“心脏”,将载冷剂通过管道循环输送至制冰场,保证赛场制冰顺利进行。

通过层层浇水,形成大约5-6厘米的底冰,然后在底冰上面封一层白色底漆。在底漆上,铺设赛事景观和logo,之后再浇水,形成大约2cm左右的面冰,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冰面。整个过程至少需要浇50-60次的水。而为了维护冰面,场馆的湿度控制也很重要,布袋风管将源源不断地将干冷空气送入比赛大厅,并将大厅内的湿热空气带出去。



图说:场馆内的通风系统

这样一套“冰水转换”系统建成后,只用二十天时间,“水立方”就能通过快速组装搭建变成“冰立方”。




升级换代

夜色中,充满一个个泡泡外表的冰立方格外梦幻。随着音乐变化出七彩的光芒,犹如一出光影童话剧正在这里上演。但又有谁知道,水立方这标志性的泡泡膜屋顶,曾经差点使“变身”失败夭折?

2008年的北京夏奥会,“水立方”设计出半透明式屋顶,整栋建筑透光性好,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变化满足场馆内泳池温度需求。但阳光却是冰面的天敌!为了顺利变身,工程设计团队决定给“冰立方”穿上一层“防晒服”。



图说:“水立方”的每个泡泡上,都覆盖了膜材材料

为了找到合适材料,团队反复模拟试验,最终选择一种厚约0.26毫米的膜材材料,覆盖在“水立方”的每个泡泡上,有效将游泳馆的高温高湿环境变成冰壶场地所需的低温低湿环境,并降低热辐射对制冰系统运转的负荷。

除此之外,工程师还为冰壶赛场建立了一套“健康监测”系统,包含加速传感器、应变传感器、环境温度传感器等,不仅能监测结构的变形、震动,还能监测环境温度和整体结构倾角,对结构的安全性和比赛舒适度进行实时评估。

冰面要始终保持低温,那观众也要跟着瑟瑟发抖吗?当然不是。大厅内的不同点位设置了 传感设备,感知着比赛大厅温湿度、声光等环境的变化,场馆的群智能系统会根据数据反馈的实际情况自动调节。最终可实现室内高大空间温度的分区调控。冰壶赛场内会确保三种不同温度并存——赛道需要始终保持-8.5℃;冰面上方1.5米控制在10℃左右;看台区温度则在16℃-18℃之间,由座椅下的出风口吹出热风,确保观众舒适观赛。

智能化不仅体现在场馆设计上,还体现在比赛细节上,当运动员手握冰壶的一瞬间,智能手柄就开始记录数据,协助裁判记录冰壶出手和进入终点时的时间和位置等。



图说:运动员手握冰壶的一瞬间,智能手柄就开始记录数据

“北京正在用一个充满智慧的方式举办奥运会。”2018年9月,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来到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对场馆的变身,惊叹不已。

2019年底,“水立方”第一次圆满完成“水冰转换”,耗时近60天。2020年12月,第二次“水冰转换”的结构搭建顺利完成,仅用十几天,达到“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的既定目标。

昨天下午,在国际奥委会吹风会上,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运行主任皮埃尔·杜克雷在会上表示,北京是第一座双奥之城,这是优势,现在用的很多场馆都是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比如以前的水立方变成冰立方,这是非常骄傲的事情,现有的遗产重复利用,可以充分体现奥运会的目标。

冬奥会赛后,国家游泳中心比赛大厅将可实现“冰水”自由切换,让北京奥运场馆遗产再次焕发活力。而这“反复利用、持久利用、综合利用”的“中国经验”也是北京奥运带给世界的礼物。(新民晚报特派记者 厉苒苒 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