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小圆,编辑:窗敲雨、Owl,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各大手机厂商不附机赠送充电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更离谱的是,在此之后厂商不断升级自家的快充功能,推出各种各样的快充充电器。
咱这边就是说升级了新技术,但不想免费给你用哈。
快充香吗?香,是真香。从在特定环境下“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到现在大家都能用的几分钟充满一半电,快速充电算是真的实用了起来。就算早上起床发现手机没充电,插上充电器刷个牙的功夫也能充上一大半。你也不用带着“电量焦虑”出门了!
快充好是好啊,但你要一不注意,可能买了个快充回来,充电效果还是“5伏1安”……想买个靠谱快充,可没那么简单:氮化镓充电器是个啥啊?一口两口三四口,我要买几口啊?PD、QC协议又是什么啊?
选购在此会进入循环:旧充电器越来越难用—打开购物App—看了很久也不知道买哪个—手机看没电了—关屏继续用5伏1安充电……肖李CP看了都要替你着急。
想买快充就非得选氮化镓?
充电头的本质,是将市电220V交流电,转化为低压直流电。而在输出与输入之间,就是半导体器件的世界。氮化镓就是其中的一员。
慢充充电器和快充的区别,在于充电功率。在电池技术发展到能匹配相应充电功率后,充电头本身的设计就成了快充的重点。充电头这方寸之间电力转换的过程需要通过半导体开关来完成。想要电能传得好,高速开关少不了。但由此带来的严重发热又成了设计难题。如果能选择一个开关速度快、发热小、又耐高温的半导体材料做开关,那不就能放心大胆地提高充电功率了?
氮化镓:说的不就是我吗?
氮化镓目前被热炒,也多亏它自己争气。它是典型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之一,说人话就是“天生丽质”。这种材料的自身性质及其特殊的导电方式,决定了用它制成的半导体开关的特点:开关速度快、发热小、耐高温工作。这简直就是照着招聘需求给出的完美简历。
用氮化镓开关代替传统的硅开关,不仅可以给充电器带来更高的充电效率、更低的发热,同时,耐高温的特性也降低了散热要求,这使得使充电器可以“变小变漂亮”了。
当然,利用传统硅器件也不是不能做快充,充电功率也不是不能高起来。例如华为曾在以往的旗舰机中使用的66瓦快充。不过后来华为也推出了更小巧的氮化镓66瓦快充。对于快充而言,氮化镓确实是趋势。想买个实实在在的快充,当下认定氮化镓基本不会出错。
然而这新东西的缺点就是贵。氮化镓在工艺技术上比硅器件难一些,器件价格高,导致充电器成品的价格水涨船高。同样是66瓦超级快充,华为的氮化镓充电器要比普通的贵100元。非原装大功率氮化镓充电头的价格,也大多在三位数了……
不过,当你决定要买氮化镓充电器后,会发现这个指标只是选购的开始……
单口,双口,三口……接口越多越好?
充电器越来越小,但充电口越来越多。这有什么犹豫的,当然是口越多功能越丰富,充电头越好……吗?
你仔细看看充电头上的标注,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首先,它们的充电口形状不同。各个设备配备的充电线接口都有所不同,所以厂家考虑到多设备通用,给你的一个充电器上配备多个接口。
一般多口充电器会配备USB和Type-C两种接口,不过严格来说,他们都属于USB接口。
我们日常说的USB一般指Type-A,即大大的方形的接口。Type-C便是近些年叱咤风云的那一个小扁口。
除此之外,不同的口组合输出都不一定是满血快充。对于这种一个USB(Type-A)加两个Type-C口的65瓦充电器,组合使用时每一个口的输出都小于65瓦,而相加总功率大概还是65瓦左右。毕竟多口充电器要是都按最大功率输出,那发热量还是很难受得住啊。因此厂家会设计一个标称功率,比如65瓦的充电器,总体最大输出功率不会超过66瓦。
在这种情况下,USB仿佛永远都是最吃亏的那一个:市场中的多口充电头, USB的充电功率都低于Type-C。这是因为快充对用什么线也有要求。Type-C作为更先进的一种USB接口,本身就具有更高的通流能力。如果你买了个多口充电器,还主要用USB口的话,很有可能会用成“残血”充电器。
所以从最大功率的角度上来说,多口充电器并不能带来多个单口充电器的充电效果。如果你设备不多,多设备同时充电的场景也不多,还希望充电时可以“满血快充”的话,买单口的也就够了。如果生活中有多个设备需要同时快速充电的情况,再按需选择输出口数量就可以。
这还没完。上面充电器单口也标注了很多达不到60瓦输出功率的情况,这又是咋回事?协议你弄清楚了吗?
PD、QC……充电器还不通用?
很遗憾,有些充电器还真不通用。很有可能你随便抓一个“快充”,发现手机充起来是“五福一安”的效果。
这又不得不提到协议问题。同充电口形状一样,快充同样有着不同的协议。协议产生的原因,是怪大家乱扯充电器(误)!
自从快充出现以后,有一个问题就到来:充电头怎么知道我要充电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呢?假如你只是接了个不支持快充的“上古”小台灯,充电器就66瓦直接给到,那还不直接“爆灯”了?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充电头中集成一种芯片,这种芯片发出信号与设备“交流”,从而识别被充电物体的性质。在收到数据后,充电头才能按需放电。如果检测到是一个老手机,不支持快充,那就输出五福一安;如果是一个可以支持快充的手机,那么就可以准备输出快充的功率。
这样一来,为了方便这个功能的进行,各大厂商便开始形成一个有点统一,但还没完全统一的充电协议。目前主要分为两大快充协议,PD和QC。PD只支持Type-C接口,还兼容一些QC协议的内容。QC之前支持USB接口,但最新的QC只支持Type-C接口。除了这两个大的协议部分,一些厂商还会有一些私有协议,协议不匹配会使得一部分手机的快充头无法交叉使用。
是不是有点乱?所以最省心的还是原配快充。如果非要找第三方充电器,先需要看充电器是否支持手机充电所需要的电压和电流,其次看充电口的形状是否匹配。如果这两者都能匹配上,那么大概率是可以充上电的。例如,笔者曾经使用同事的Type-C口的Macbook充电器,给自己的华为手机充电,但是没达到最高充电功率,这是受到充电头标称的最大输出功率所限制的。当然,有些店家也会贴心地标出该充电头适配的机型,那样挑选就更方便了。
在电池技术遇到瓶颈的当下,快充确实算得上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电量焦虑问题。
用了就回不去?是真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小圆,编辑:窗敲雨、O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