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1.自周一开始,美国撤离驻乌克兰大使馆的非必要人员,并鼓励美国公民离乌。俄乌对峙局势再次升温,几乎成为全球公认的事实,其影响也已外溢到财经市场:俄罗斯股、债、汇全面大跌,美国三大股指集体低开,主要欧洲国家股指周一继续全线下跌。
2.俄乌双方在边境集结的兵力大致都是12万。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以2014年那场战争为参照,12万俄军就想大举入侵甚至攻灭乌克兰并不现实。
3.近期,俄罗斯高调透露了其谈判要价,即要求1991年后加入北约的10个成员国退出,被西方全盘拒绝。俄方提出这种不可能的谈判条件,更像是在“演戏”。另外,英美援助乌克兰的军火,只是防御型武器。各国只是在故意营造大战气氛、各取所需。
4.俄罗斯降低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希望借此对欧洲施压。但挪威、美国和中东的大量天然气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俄罗斯减少供应带来的空缺,更多西欧国家在未来可能会选择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牌”没能达成目的,还起到了反效果。
原本仅在一部分“国际政治”“爱好者”圈子中才关心的“乌克兰局势”,突然外溢到了财经市场。
北约组织官网周一(1月24日)发表声明称,随着俄罗斯继续在乌克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军事集结,北约正让部队处于待命状态,并正向东欧地区派遣更多战机和船舰,以加强对俄威慑和防御。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周一称,美国对欧洲目前局势深感关切,为了加强盟国的防御能力,美国已准备好向北约快速反应部队提供军事支援,以便加强部署,在必要时提供帮助。国防部决定将约8500人的部队置于高度警戒状态,并未最终决定现在向欧洲派遣任何部队,将在未来几天内继续提供筹备和派军决定的最新情况。
而俄罗斯国防部周一公布,来自俄罗斯东部军区的军队和武器装备将陆续出发前往白俄罗斯境内,这些军队未来将在白俄罗斯境内完成多项训练任务。
更关键的“信号”是,自周一开始,美国撤离驻乌克兰大使馆的非必要人员(包括外交官的家属),并鼓励美国公民乘坐商业航班离开乌克兰。
于是,周一当天,俄罗斯股、债、汇全面大跌,股市大盘创2020年以来新低。 美元计价的俄罗斯交易系统现金指数RTS盘中一度跌超10%,收跌8.11%。
同样,欧美股市也在跌。 美国三大股指集体低开,道指跌幅超3.2%,标普500跌近4%,纳指跌近4.9%,之后逐步收窄跌幅。
主要欧洲国家股指周一继续全线下跌 ,领跌的意大利股指跌约4%,法国和德国股指跌近4%,和跌超3%的西班牙股指均连跌两日,跌超2%的英股连跌三日。
当然,A股也跟风下跌。截止周二下午15点,沪指跌超2.4%。
能打得起来吗?
俄乌边境危险加剧、一触即发的信号,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公认的事实。
在中国网络上,有的人说,乌克兰不自量力,普京磨刀霍霍。有的人说,俄罗斯果断出兵,美国不战自降。
而在“当事人”那里,美国说俄罗斯要入侵乌克兰,俄罗斯说乌克兰在威胁自己(这话几乎没人信)。
所以,“乌克兰局势”究竟会怎样呢?
首先,综合目前各方公布的信息,俄军在俄乌边境集结的兵力大致在12万。但乌克兰军队同样调集了12万。正好是1:1。
从后备军力来看,俄罗斯陆军总人数40万人,乌克兰24万人。
以2014年的兵力和战果为参照,12万俄军就想大举入侵甚至攻灭乌克兰,这并不现实。
因为2014年,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一共调集了多达15万军队。相当一部分“志愿军”还进入顿巴斯支援当地的俄族武装。
但最后顿巴斯独立的两个州,大部分地盘还是被乌克兰政府军收复吃下了。
至于什么打通克里米亚的陆地通道,直接占领基辅,那就更没边了。
2014年俄罗斯真的派出了15万人,结果也就那样了。这说明乌克兰军队的战斗力还可以。
而且当时乌克兰内部关键岗位仍充满了亲俄成员,里应外合,导致大量情报被俄罗斯掌握。
这些年,经过大力肃清,乌克兰内部已经清洗了许多亲俄分子。俄罗斯的情报就没有那么灵了。
其实,战争的基本原则,早在《孙子兵法》里就说过了——“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
要想确保发动围歼战,进攻方兵力需要达到防御方的三到五倍。
在战斗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这个兵力对比原则至今都适用。
面对乌克兰24万军队,12万前线部队,俄罗斯起码得调来30~40万大军,才能确保干净利落地吃掉。
而俄罗斯的整个正规陆军也就不到40万人规模。要想达成这个目标,俄罗斯得先扩军。
俄罗斯的惊人开价
在媒体上、网络上、双方发言人的口水中,俄罗斯与乌克兰、西方、美国的对峙好像一步步走向高潮,情势越来越让舆论担忧。
但实际上,离能够大打一场,还差得远呢。
而最近,俄罗斯还高调透露了自己的谈判要价,远远不止于“乌克兰不得加入北约”,而是要求北约退回到1991年。
这就意味着1991年之后加入北约的成员国,也就是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罗的海三国等必须离开北约。
这等于是要并没有打败仗的北约,吐掉所有冷战后扩张成果。
很显然,俄罗斯提出这样的要价,西方和已经倒向西方的东欧各国是不可能接受的。
西方自然全盘拒绝了俄罗斯的开价。而普京又有什么办法能够迫使西方答应这个条件呢?
想一想?这现实吗?可能吗?
进一步想一想,如果根本不现实、毫无可能,那提出这种不可能的条件,究竟是在谈判,还是在表演呢?
值得注意的是,“演”得起劲的,还有美国的盎-撒老兄弟,尤其是关系最密切的英国和澳大利亚。
英国和澳大利亚和美国一起宣布,撤离驻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外交人员及家属。
但像加拿大、新西兰以及日本这样的盟友,就只停留在“帮腔”的水平上。
而欧盟对与己无关的乌克兰总体反应冷淡,尤其是德国,不但拒绝乃至阻挠武器援助,海军司令甚至私下表示“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了”、“普京和俄罗斯值得尊重”。
德国禁止像波兰这样的国家,把之前德国赠送的东德老式苏制火炮转送乌克兰。德国还拒绝英美援助乌克兰的军火飞机过境。
不过,英美援助乌克兰的军火,也就是“标枪”单兵反坦克导弹、“毒刺”单兵防空导弹这样的单兵武器,只能用于防御。
至于飞机、舰艇的调动,更没谱了。巡航期的2艘航母、2艘两栖攻击舰都在东亚呢。
说穿了,大家都是在故意营造大战气氛,各取所需,而已。
俄罗斯并没有什么“牌”
欧美俄局势风云翻滚,其实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之战”已经早早开打。
去年下半年以来,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降到了近年来的历史最低水平。
到10月之后,出口量更是跌破了历史低点。也就是每周出口量从32亿立方米下降到22亿立方米,整整减少了10亿立方米。
这正是欧洲冬季取暖需要用气的关口。自然,欧洲的能源、发电价格猛涨飙升。
显然,这是俄罗斯希望借此对欧洲施压,要求欧洲站到俄罗斯的立场上来。
但是,欧洲的天然气不是俄罗斯独家供应的。还有另一个大供应商是并未加入欧盟的挪威。
俄罗斯减少出口,天然气价格猛涨,挪威立刻加大了对欧盟各国的供应。
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每周比平均值增加了2亿立方米。但这还不够,还有空缺没能补上。
但是,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新兴的天然气出口国,那就是页岩气开发获得突破的美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面对猛涨的价格,俄罗斯“断气”创造的的利润空间,原本缺乏价格竞争力的美国液化天然气(LNG)大举坐船向欧洲进发。
美国和中东(主要是卡塔尔)的海运液化天然气蜂拥而至。不仅自己大赚一笔,也迅速拉低了欧洲气价。
去年12月,至少有30艘液化天然气船从美国前往欧洲。今年1月上半月,欧洲收到的美国液化天然气,有史以来首次超过了俄罗斯管道天然气。
美国的海运液化天然气成本略高,但是能救急啊。
包括美国和中东的液化天然气供应量,猛涨了10亿立方米,补齐了俄罗斯减少供应带来的空缺。
欧洲的天然气价格、电力价格应声回落。
俄罗斯的“天然气牌”,没能达成目的,实际上起到了反效果。
原本俄罗斯认为会比较“软”的欧盟也态度转硬,1月13日欧盟外交负责人博雷尔就表示,俄操纵天然气价是施压的一部分,欧洲“不应在压力下进行任何谈判”。
而且在德国政府更迭,“北溪2”前途未卜的情况下,俄罗斯的“天然气牌”可能越来越难打了,甚至打反了。
在政治经济双重局势下,更多西欧国家会下决心,减少乃至摆脱对俄罗斯陆上管道天然气的依赖,转向采购美国海运液化天然气。
态势总结
45年的冷战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双方不会真的打起来。一旦危机进入高潮,也就是该降温结束的时候了。
无论是1948年的柏林危机,还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都是如此。
1948年的柏林危机,斯大林切断西柏林与西德的陆路联系,试图迫使西方三国的军队撤出西柏林,结果美国展示了超乎想象的空中实力,用空运维持了西柏林近一年的生存,最终以苏联的退归原位为结束。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以“古巴导弹”牌,最终换来了古巴的安全保证,退走了美国部署到土耳其的核导弹,可谓是实际的赢家。
其实,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本质就是一场绝妙的出局:
美国在紧邻苏联的土耳其部署核导弹,苏联则向自己的前沿盟友古巴部署核导弹。
经过一番剑拔弩张的较量,最后双方同意都从这里撤出核导弹,同时苏联还换来了美国对古巴的安全保证。
这就是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典型。
双方一直都是下大棋的高手,知道如何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