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ID:geekpark),作者:赵维鹏,编辑:卫诗婕,头图来自:《机械姬》,原文标题:《机器人热潮背后:工具的制造者,被他们的工具改造了》


机器人已成为这个时代变革的底层逻辑


机器人一词最初来自 1920 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所创作的科幻戏剧《罗梭的万能机器人》。“Robot”本意是强制劳动、奴隶的意思。


“奴隶”仅仅作为劳动力来使用,不被允许拥有意志与决策。但历经一个世纪的科技发展,尤其是数字智能时代的到来,机器人已逐渐从一个自动化的物理实体,进化成一个能有自我感知、自我意识的物理“生命体”——数据是它的血液,数据和人工智能赋予物理实体“生命”。


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一次演讲中的比喻。在今天,机器人并不需要长得像人。理论上,任何电器在 AI 的加持下都在升级成为机器人:洗碗机、洗衣机、烘干机、扫地机、智能音箱等都可以归为机器人。


实际上,全民开启机器人协作的场景已经悄然而至。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 年新增的机器人相关企业就超过 10 万家。截至目前,我国有超过 32 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


AI 和机器人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顶层战略。大量的机器人谷、机器人产业园区,正在落地。2021 年 12 月 28 日,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公安部等 15 个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到 2025 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 20%。一线投资机构、互联网巨头、甚至房地产公司纷纷重金投资入局。


埃森哲曾在《技术展望 2021》里总结道,未来每个领军企业必须将自己(至少是一部分)视为机器人公司。


电动车品牌们已经声称自己是机器人公司。


马斯克曾在多次强调,特斯拉是一家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我们是在造车,但其实我们也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特斯拉就像是轮子上的机器人。”同样,百度联合吉利推出新品牌集度,将在 2022 年推出首款概念车,定位汽车机器人。


人工智能机器人与自动驾驶汽车,在技术上具有相似性——都由电池提供能源、由电机驱动,软件部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差不多在同一个时间节点,电动车创业者都开始投身机器人行业,比如小鹏和特斯拉。


技术逻辑相通的背后,更在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在傅盛看来:“机器人就是以 AI 能力为核心,能感知用户、实现自然交流,并且以软件和服务来实现和云连接的设备。”


在车间、仓库、餐厅、农场、医院、火灾现场……我们生活中接触的大多数物品在到达我们之前,至少与机器人接触过一次。不知不觉,你已经和人工智能机器人时时相伴了。


人机协作的新时代,人类需要找到自身的独特性


第一次工业革命起势时,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人恐惧机器会取代人类的工作,于是卢德运动发生了,人们想方设法去破坏织布机,试图去消灭“机器”。


几百年后,同样的恐惧依然存在。


电商巨头亚马逊最大的配货仓库有 11 万平方米,可容纳 28 个足球场。过去,仓储工作人员需要在各个货架前来回奔走,按订单分拣商品,再打包送往下一站。而在使用了仓储机器人 kiva 查找、搬运后,拣货到发货的时间从 90 分钟缩短到了 15 分钟。


无论是家用的各类机器人还是工厂里的机器人,往往都有特定的具体的目标,比如清洁、传送菜、测温等等。机器人只要在某一项能力上(如速度、力量和精准度等)比普通人强,就能造成人类的大规模失业。


不久前,一家房地产公司发布了一位虚拟机器人员工,主要负责账款催收,在“她”的催办下,预付应收逾期单核销率超过 90%,远高于人类。得益于虚拟人员工美丽的外貌,员工对机器催办的抵触情绪大大降低。


在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风险面前,一些欧洲国家曾考虑每月给每人发 1000 美元。2016 年,瑞士将这一想法提交到全民公决。77% 的人反对每年得到 2500 美元的支票。人们偏向于选择工作而不是施舍。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一个重要的议题:人类思考自己该在快速演变的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机器人时代:技术、工作与经济的未来》一书指出:信息技术的触角将延伸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以往的技术革命中,在某个部门被机器替代的人类可以转移到其他部门,但是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几乎所有部门、任何角落,任何人都无法回避。


这一次,人类的“独特性”倍受挑战。在少部分人搭建的人工智能系统面前,大多数人显得无力。一个可以被顶替的人,系统并不会在意他何去何从。


MIT 与宝马合作的研究发现,“机器人与人类”合作的“组合”比“只有人类”或者“只有机器人”的团队在生产力方面高出 85%。阿里研究院崔瀚文在文章中表示,人工智能带来的是社会几何速度的变革,这个速度会超过互联网速度的变革。未来,人与机器之间的配合,将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人工智能的崛起强烈冲击着目前的教育和社会体系。


据工信部调研统计,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人才供需比为 1:10,预计到 2030 年,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将达到 500 万,除了人工智能人才供给“金字塔”顶端的前沿理论研究人才以及终端的技术应用和科技转化人才之外,最大的缺口在于“金字塔”底座面向产业行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响应国务院在 2017 年提出的“推广编程教育”的号召,一些中学已经设立了人工智能选修课。比如人大附中,其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就涵盖机器人、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无人驾驶等 20 多门课。13 位专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大多毕业于计算机、自动控制、机器人等专业,其中 7 人是博士。


尽管近年来,人工智能专业设置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但仍未形成规模效应:计算机、统计学、数学等专业毕业生成为“替代”人才。尤为紧迫的是,我国人工智能学科的基础研究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面临三方面问题,即顶尖高校人工智能研究“趋同化”、普通高校人工智能建设“跟风化”、人工智能成果“快餐化”。


不是人与机器的游戏,而是人与人的较量


《半月谈》评论,技术越精进壮大,其身后的阴影也会随之扩张蔓延。


“谁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导者,谁就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普京此前曾称赞人工智能是未来世界运转的基石。


最初,“人工智能”是不是应该被叫做人工智能,经历过激烈的讨论。1956 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一派学者认为该把这个新事物命名为“复杂信息处理”,另一派学者认为该叫作“人工智能”。支持后者的人觉得,这样更有市场价值。


从此,人们总在担心机器会不会消灭人类,这种顾虑确实为电影、文学市场带去了可观的利润。


对此,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在《人对人的利用》中写道,社会面临的危险并不源于机器而是源于制造它们的人类。


电影《机械公敌》<br>
电影《机械公敌》


2018 年 2 月,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曾开设人工智能武器实验室,来研发所谓的“杀手机器人”,消息一出便引发广泛抵制。


当年 4 月 4 日,来自全球 28 个国家及地区的 50 余名顶尖人工智能专家宣布,联合抵制 KAIST,并终止与该院的一切合作,直至其停止研发自主武器。公开信发出后,KAIST 迫于压力宣布将不会参与研发任何自主武器系统及杀手机器人的研发,抵制活动也随之结束。


科学家们在公开信中指出,人工智能武器已被视为继火药与核武器之后的第三次武器革命,杀伤力巨大。


亚马逊也曾受到类似的指责。2017 年 8 月至 2018 年 9 月期间,有数百名员工因为“工作效率低”而被亚马逊的 AI 系统自动解雇。无需经过人工操作,只要根据监测数据,它就可以自动生成警告和解雇指令。上厕所、喝水,都算“摸鱼”,一旦生产效率低下,系统就会警告。一些在仓库区工作的员工声称,他们为了不被解雇,尽量避免上厕所。


过去,一个能影响数亿人的超级系统,只有国家才能拥有。而现在,掌握最先进信息技术的科技公司,在无限接近。


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但人性中的阴暗面,可能会蕴藏其中。比如 Facebook 的推荐系统被指存在性别、种族歧视;人脸识别技术常常被曝出应用于售楼处、便利店、商场等,收集客户信息用于牟利。


北伊利诺伊大学的 David Gunkel 博士,在思考人机关系时提出,当与其他存在互动时,无论是和动物、人类、自然环境、还是机器人,重要的不是它们是什么,而是我们和它们建立了怎样的关系。


在人工智能的倒逼下,对技术透明化的需求从未像现在这样强烈。工具的制造者被他们的工具改造了。


陆续地,不同地区都出台了一些对推荐算法使用规则的法案,对大数据使用范围的规范,以及加强了对科技公司的监管。


2021 年 9 月 10 日,美团外卖首次公开关于骑手配送时间的计算规则,介绍了预估送达时间背后的算法逻辑。两个月后,美团又在官方公众号上表示,在试着给出一个兼顾商家、骑手和用户三端需求的订单分配算法。公司开始更加积极地对外沟通这些过去隐藏在幕后的规则。


另外还有滴滴,2021 年 7 月份开始,网约车收费“抽成”透明化,在账单上给司机展现每一单的收入,以及滴滴抽成多少。


“算法”迎来了强监管。2021 年 12 月 31 日,国家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自 2022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直指大数据杀熟、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信息茧房等现象。


《规定》明确,针对算法推荐的个性化服务以及对个人特征标签的使用等方面的选择权,将交由消费者决。——目前,已经有部分 APP 上线了关闭个性化推荐或广告的功能。


未来,算法将纯粹地由公司内部驱动,变成加入外部社会力量的干预。而鉴于过往的劣迹斑斑,人们越来越失去对互联网巨头的信任。算法透明也是重新赢回口碑、在同行竞争中获取用户信任的方式。


有人调侃:人在退化,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而 AI 在进化,变得越来越像人。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中,有许多问题的核心事关个人在未来的角色。


正如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所言:“当我们发明了更多种类的人工智能后,会在‘什么是人类独有的’这一问题上做出更大让步。我们将在未来 30 年陷入一种旷日持久的身份危机,不断质问人类的意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ID:geekpark),作者:赵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