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柳叶刀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COVID-19 将继续,但大流行即将结束》的文章,称新冠疫情即将结束。



文章作者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计量和评估研究所(IHME)主任默里,文章预测称,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即将结束,3月成为关键时间点。届时,全球50%的人口感染奥密克戎毒株,随后确诊病例呈下降趋势。研究称,随着疫苗广泛普及,患者感染奥密克戎后症状较轻。默里表示,由于奥密克戎集合多种突变,感染者康复会后将建立免疫屏障。这将帮助人体有效预防未来出现的其他变异株。

预测曾经两次被打脸

IHME(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 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下属的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一直以来关注着全球备受瞩目的健康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据IHME官网介绍,IHME应州政府、美国医疗机构、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等要求推出了新冠肺炎预测模型,重点预测疫情每日及累计死亡人数,疫情下对医院服务如呼吸机、病床、重症监护(ICU)病床的需求等。

从2020年3月起,美国白宫在疫情通报会上多次引用华盛顿大学预测模型提出的死亡数、疫情高峰时间等。此后,IHME俨然成为白宫疫情政策制定的数据智囊库。

然而,IHME的预测数据多次被打脸。美国一些舆论认为,美国之所以一直深陷新冠疫情的泥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白宫过于相信IHME的预测模型。

2020年3月26日,IHME在社交媒体宣布,“我们预测未来4个月,美国死于新冠的人数将在3.8万至16万人之间,然后疫情有最大概率会在6月份结束”。



特朗普很快接受了IHME的预测模型,作为其“成功抗疫”的衡量标准。4月19日,特朗普在当天的新冠病毒简报会上表示:“美国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将达到大约6万大关,比预计最少的死亡人数(10万人)少了4万人,新冠肺炎完全就像流感一样。”

然而美国的新冠疫情并没有任何结束的迹象,到了2020年底,美国死于新冠的人数已经超过了35万人。

2021年1月7日,IHME再次预测,疫情会在未来一个月达到巅峰,然后持续下落,直到疫情结束。



而事实上,美国的新冠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一路攀升。截至2022年1月23日,美国感染人数超过7000万,累计死亡人数超过88万人,目前每日确诊超过70万例。

新预测依然与事实有差距

虽然多次被白宫引用,但IHME的这个预测模型遭到了很多流行病学专家的批评。

据生命科学网站STAT报道,许多流行病学专家呼吁美国官方人士停止使用华盛顿大学的这一预测模型,称这个模型不准确、不可靠。



STAT报道截图

悉尼大学统计学家Sally Cripps对华盛顿大学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持怀疑态度,称“即使预测第二天的死亡数,它的预测结果70%时候都不在95%的置信区间内。”哈佛大学流行病学专家Marc Lipsitch则称,“在我们传染病流行病领域,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所谓的默里模型适合新冠肺炎疫情的预测工作”。

耶鲁大学医学院的流行病学家格雷格·贡萨尔维斯表示:“IHME的预测模型,是众多数学模型中的一个特例。我担心白宫在寻找数据,告诉他们一个他们想听的故事,所以他们看的是死亡病例预测最低的模型。”

那么,如何看待IHME这次对新冠疫情的预测?

与前几次预测“新冠疫情将结束”不同,这次IHME并没有预测疫情会结束,而是预测“政府和社会为控制疫情传播而采取非常措施的时代将结束”。

IHME预测,由于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的速度和强度大大提升,预计从现在到2022年2月的第二周,大多数国家将出现奥密克戎感染峰值。并且,新的新冠毒株肯定会出现,其中一些可能比奥密克戎毒株更严重。

不过,IHME同时相信,未来新冠病毒传播对健康的影响将较小。理由是,现有证据表明,奥密克戎毒株感染造成的无症状感染比例要高得多,可能高达80-90%。随着COVID-19疫苗接种的持续增加,全球新冠免疫水平应处于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因此,“政府和社会为控制SARS-CoV-2的传播而采取非常措施的时代将结束”。

这些观点中,仍有很多数据与事实有较大差距。

例如,文章中提到“omicron毒株在大多数国家造成的死亡人数似乎与北半球国家严重流感季节的水平相似”。事实上,美国目前平均每日死于新冠的人数在3000人左右,但美国历史上流感最严重时期,每天也只有约1500人死亡。

再比如,文章说“增加新冠病毒检测的行动,不太可能影响omicron感染波的进程”,“试图追踪传播途径的努力似乎是徒劳的”。

但在中国,今年1月天津出现奥密克戎疫情,经过4轮全员核酸和相应的隔离措施,

天津“在一个潜伏期内,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本土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实现了社会面清零。”

这些事实都在证明,IHME这一次的预测或许会被再次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