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实验室(ID:LIFELAB2020),作者:阿五,内文图片来源:互联网、受访者,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过去这一年,每一个人都在讨论上海。
《爱情神话》火了之后,上海的风评来到了某个顶峰。中国生活方式样板间,work-life balance标兵……过去说上海精致过头,现在也变成了是浪漫至死。
但是,在这个全民精沪的关头,我一个沪漂了6年的朋友小芋,决定离开上海——那种下楼就是小红书的生活,她突然过够了。
她厌倦了大家对“上海lifestyle”的过度营销,这让一些事情开始失控,比如房租。
3年前,她曾在巨鹿路上每月花1万9租下一套约70平的精致公寓。
“当时已经觉得贵了,现在居然涨到2万多一个月!疯啦真的,根本不配。”
而她离开梧桐区前的最后一套房子,“月租才1万6,才。” 她跟我强调租得多么划算,我只觉得大家对房租的描述已经不是一个货币单位。
更别提那些被疯狂吹捧,实际上一点也不好吃的网红餐厅;原本安逸的安福路、武康路,总被大批淘宝网红占领;本想带本书去咖啡店享受一下午,结果却被怼脸拍摄……
这里是一个6年沪漂眼里,变了的上海。
一、上海,到处是网红
我曾经是一个非上海不可的人,至今很爱这座城市。只可惜在我离开上海的时候,上海已经变得太喧闹了。
我从2015年底开始住在梧桐区,那几年的咖啡店周一到周五都还是蛮空的。我不用坐班,所以只要避开周末,就可以在大家上班的时候,去享受清静的梧桐区。
但从2020年开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疫情,大家创业、被裁员,好像一下子统统都不用去上班了,于是梧桐区从周一到周日都没了安静的时候。
人多也就算了,我最烦的是,网红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这类人群大多出没在武康路、安福路和五原路那一带。低配网红是自己拉一个行李箱,进一个咖啡店,摆拍好多张之后,去咖啡店厕所换套衣服出来再拍。
高配是直接开一辆保姆车停在路边,里面密密麻麻挂满了衣服和配饰。大夏天你就能在武康路上看到网红穿着人工皮草,拍下一季的淘宝图了。
这让上海的咖啡店再也不是以前的样子了。现在随便挑一个下午打算和朋友去悠闲地看个书,很容易会被旁边拍照的人影响到。
我不喜欢入别人的镜头,总是要注意躲避,但有的人拍照就在你身边,靠在墙上拍,躺在凳子上拍。
我尽管是背景,但也快是被怼脸拍摄的地步,通常只能赶紧走掉给他们让位。
我常去的一家咖啡店非常小,不到20平,在充满了咖啡店的永康路上。店门口有扇落地窗,窗外是靠街摆放的一条长凳。
有时候,你在店里靠着窗户喝咖啡,店外就有人整个趴在窗户上,摆出各种姿势,帮忙拍照的人就在店里朝外拍摄。
你只觉得你本人比他们尴尬多了。
现在的武康路、安福路,我们都送个别名:南京东路分路。人多不说,好多人还要到马路中间来拍照。
以前那些区域还能见到普通游客,现在那边的路人每一个都超美超精致。
在离开上海前的一年,为了躲避这些网红,我养成了“错峰生活”的时间表:一大早去咖啡店吃个早餐,因为网红们起不来;晚上7点就到酒馆喝早酒,等到9点左右网红们来了,我再转场到餐厅吃晚饭。
二、梧桐区的生活真相
什么是梧桐区的生活?我听说过一个公式:
一个身材健美、小麦色皮肤的长发女子,戴着墨镜坐在一个有阳光的咖啡店里,身边是她的狗、单车和一束花。
老实说,我平时确实会早上一起来就去家楼下咖啡店买杯咖啡、吃个面包,坐在那里看会儿书;或者下午去个家附近的健身房健身,回家路上买个蛋糕回家当下午茶。
这种看上去很西式、很上海的生活方式,就是我的日常。
但是,现在很多所谓的生活方式公众号,过度营销梧桐区的概念,让大家周末来一趟,好像是一个隆重的仪式。
住在梧桐区外的上班族,好像一定要到梧桐区的某个餐厅吃个什么大餐,打扮得美美的跟姐妹一起拍个照,这才是一个美好的周末。
很多北京的博主现在也搬到上海来,因为上海永远有新的店能当背景拍照。
是的,现在的上海,翻店率极高。我跟朋友约饭都要讲:“那家店听说不错,趁它关门之前赶紧去吃一下。”
但很多餐厅、咖啡店的存在,更多是为了大家拍照服务。现在北欧风、性冷淡风都不流行了,最流行的是露营风和东南亚风,朋友圈文案都是“假装在xxx”。
像我家楼下有一家餐厅,在社交媒体上很火,潮男潮女都要来吃一顿brunch拍照打卡,才算是过了周末。
我去试了几次,真的非常一般,不值那个价格。但每次店门口两边的人行横道上都挤满了排队的人。
如果说我离开上海还有什么想做又没做的事,那就是冲着那些排队的人大喊:很一般的!真的没必要排队!
其实我很希望那种网红的风格,可以大范围地推广到其他二三线城市去。那样的话上海这些店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大家就不用都来拍照。
除了网红店,街上还到处是穿衣服过度用力的人。即便是我这样平淡过日子、并不在意潮流时尚的人,在上海也会时常感受到穿衣压力。
我的穿衣打扮是只要大方得体就可以。但有时即便就下楼买个面包,我出门前都要想一想:我穿这套衣服OK吗?
有时候没化妆没洗头,想去熟悉的咖啡店坐坐,但忘了那也是大家会去打卡的地方。要是里面挤满了精致的男孩女孩,我会觉得有压迫感,就不愿意进去了。
其实,真正在梧桐区过生活的人,是什么样的呢?
是我们穿着大裤衩子,随便套一个衬衫或者T恤,素颜油头下楼喝个咖啡吃个冰淇凌,晒晒太阳,从不自拍。
是在弄堂里,出门回家都有邻居打招呼。倒垃圾的时候社区阿姨会满意地看着你分好类,称赞一句:小姑娘丢垃圾很认真的嘞。
我偶尔也会穿着家居服下楼,非常快速地走到小区门口的便利店,买完东西又迅速跑回家——满大街都是穿着时髦的人,我还是会不好意思,但我真的只是下来逛逛便利店而已。
朋友还会说,你现在终于也被上海同化了,会穿睡衣下楼了。但我们都忘记了,现在外界对上海的评价,早已不是会有居民穿着睡衣在街道溜达的市井气,而是连阿姨爷叔都时尚感爆棚的大都市。
其实,上海有很多其他性格是在公园里、菜市场里,里弄巷口邻居间的寒暄里,精致只是它的一部分。但现在,统统被“生活方式”所概括了。真正在这里生活的人,空间受到了挤压。
我前段时间听说,我们社区里一个的面包店,一个老人小孩和中年人都会光顾,我们年轻人也常去晒太阳、聊天喝茶的地方,现在可能要换成一家运动潮流商品店。
我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又失望又生气,我很清楚,那个店面一旦变成了一个很“生活方式”的地方,它的社区感就彻底消失了,这家店以后注定只有一帮潮流年轻人,老人家们再也不会去了。
三、终于,我逃离了梧桐区
我想要逃离的想法,源自一次去云南的出差。
当时工作完我就顺便在大理休假,在那里有很好的阳光,很美的星空,节奏很慢,人过得很舒展。第一天我觉得很舒服,第二天觉得不想走了,到了第三天我就开始想:那我为什么不搬过来呢?
我马上看了看大理的房租,更坚定了我要搬过去的想法。
要知道,我在上海的房租一个月就快两万了。再加上吃吃喝喝,一个月的花销在3万左右。而搬到了大理,三室两厅还带一个院子和天台,6000块一个月。
我喜欢做饭,绕了一圈菜场,我要的调料那里都能买到,菜和肉比上海的又好吃又便宜。这么一算下来,每个月支出断崖式下降。
而自从动了搬到云南的念头,再回到上海,我就愈发跟城市氛围格格不入。
有一次我和朋友约在武康路的一家餐厅吃饭,饭后走路去我们喜欢的酒吧喝酒。那天刚好下过雨,湿漉漉的,很舒适的气温,是大家想象中最浪漫的上海。
当时朋友们都在感叹:今天的空气好舒服啊。但我当时心里暗自想:这空气里什么味道都有……云南的空气才叫舒服呢。
上海的自由、浪漫、便利和美食美酒,都曾经是我最想要、对我来讲非常重要的东西。但是突然到了现在这一刻,我突然觉得有点够了。
尤其是过去两年,上海变得很嘈杂,大家都活得很悬浮,好像每天都在追赶什么东西,每天都填得很满,反而没有了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时间。
我开始厌倦了重复的吃喝玩乐,厌倦了梧桐区的那一套东西。
我现在离开上海两个多月了,但从没有一次想念过上海那些咖啡店、小酒馆、餐厅和玩乐的地方。我发现,上海的这些诱惑并不是我安身立命的必需品。
相比之下,小城里每天能看到的夕阳,满眼星空,才是更无法触手可得、值得追求的东西。
现在我想到上海,怀念的仍然是那些烟火气的部分:那些记得我爱喝什么的咖啡师,记得我喜欢点什么的餐厅服务员,会帮我把马蹄的皮剥好的菜市场阿姨,会敲开我门给我塞水果、过年给我盛好几份自家烧的上海菜的邻居……
是他们让我觉得,上海是家。
而上海本身,就像我一个很多年的老友。总归她身上是有一些毛病你是忍不了的,但是她又有很多跟你气味相投的地方,能够跟你互相扶持着走一段路。
现在,我想试试看别处更脚踏实地的生活。也许如果在别的地方过得不开心,我还是会随时回到上海。
但我期望,那个时候的上海,已经脱离了某种虚幻得不真实的悬浮“情调”,把生活本身(和房价)找回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实验室(ID:LIFELAB2020),作者:阿五,图片来源:互联网、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