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引起国内网友疯狂吐槽。
这篇名为《2021社会趋势背后的“经济课”》的文章,对美国纽约去年的一些重要社会趋势进行了盘点。
而其中,“二维码无接触点餐”赫然在列。
对此,国内小伙伴震惊了:Excuse me?2021才用上扫码点餐?国外太先进了吧!
甚至,这事还一度冲上微博吐槽热搜。
也难怪大家反应如此强烈,毕竟在我们印象里,扫码点餐这事早就刻进DNA了。
刚好,在昨天的迪拜世博会直播上,腾讯作为中国科技企业代表,正好也提到了国内盛行的“码上生活”现状,和它所带来的便利和效率。
目前,中国的扫码下单已经基本成为餐厅、超市的标配。国内的一线城市,比如深圳,在今年已有97.02%的商家采用了扫码消费的营业模式。
和一些“才用上”的海外国家相比,我们不仅起步早得多,普及率也高出很多了。
其实,这次扫码点餐在国外的“文艺复兴”也不算个例了。
最近,几年不少所谓的国外流行趋势,在我们看来却格外的似曾相识。这并不是错觉,而是一股数字化科技的“东风西渐”风潮,已经在全球刮起来了。
目前,国内数字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从2011年国人开始使用微信到现在,数字化就已经慢慢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种“生活只需一个二维码”的大好局势,海外国家表示也想拥有。
至于如何拥有?当然是:拿来吧你~
就比如,前文提到的扫码点餐,国外也有模有样的学起来了。只不过,他们的操作和我们有亿点点差别。
比如,纽约时报里夸赞的美国餐厅二维码点餐模式,他们的二维码扫出来,可能会有两种打开方式。
有一种可能,你扫出来的其实是餐厅菜单的PDF版,放大缩小看完后,还得叫服务员点餐。
另一种可能,就是我们熟悉的点餐页面,直接点菜支付下单就好。
但是!由于国外的扫码点餐系统并不是基于咱们微信小程序,而是由不同技术公司开发出来的。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每次去不同餐厅扫码点餐,你都需要重新填写一次个人信息,重新绑定银行卡。
一顿操作猛如虎,人可能要饿晕过去。
所以,不少歪果仁很羡慕国内这种一扫一点一下单,就能坐等美食的丝滑操作。
而且,基于微信平台的扫码,可以让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变得方便简单。
不管是点餐、买电影票、预约健身课这样的小事;还是像取公积金、预约办理身份证、护照这些正事,都可以通过扫码进入小程序搞定。
而像日常出行等方面,一样可以在海外感受到很多既视感。
以共享单车为例。就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年底,胡志明市隆重举行了共享单车投放启动仪式,越南小伙伴终于第一次享受到共享单车的便利。
共享单车?梦回2014了有没有!
当时是共享单车在国内发展最迅猛的时期,涌现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各种共享单车,绝对是当时的顶流。
而现在,国内的大家已经见怪不怪,或者说已经是很平常的一种出行方式。
与之类似还有地铁、飞机等各类出行交通工具,扫码就能登机的操作,已经取代了以往的各种纸质票。不仅环保,也节省了不少时间。
购物买买买这方面,就更不用多说了。
就在前不久,澳大利亚政府突然官宣,2021的圣诞节前,澳洲将正式进入扫码支付时代!澳洲消费者可以使用扫码支付的方式购物。
对此,中国小伙伴只能微笑祝福:恭喜,你们终于也用上了!
直播带货这种模式,更是如此。
这些年这种直播+购物的电商模式,属实已经在中国玩明白了。而在最近两年,一些海外国家也开始研究如何打造出自己的“李佳琦”。
去年,彭博社还专门发文指明美国直播带货的现状:美国在直播带货领域已经落后中国。但已有一些科技公司意识到这点,并开始学习中国的电商模式。
于是,我们看到亚马逊、Facebook、沃尔玛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直播带货平台。
可以说,近十年来,我们基于微信生态,让数字化生活融入到日常当中,二维码的普及,也让很多人的衣食住行更加方便。
而当后来新冠疫情开始后,中国也可以快速反应,用健康码助力疫情防控。
在昨天的世博会直播中,也展示了微信扫码是如何助力行程流调、核酸检测、疫苗预约等工作的。
而看到这些真实成绩后,国外很多国家也都纷纷把“海外健康宝”安排上了。
美国、澳洲、俄罗斯等都已经开始把二维码作为迅速找到新冠患者及其接触者的行动轨迹的工具。
当然,他们看到和学习的可并不仅仅的一个小小的二维码,而是以小见大,窥见了中国在模式和发展上的数字化创新,以及服务整个社会的决心。
当然,中国的数字化科技,并不仅限于让生活更便利,而是有着更大更远的目标。
这其中就包括,让科技为全社会创造幸福感、让传统通过新思路焕发新生。
过去,说到全球慈善捐款大户,大家好像都会想到美国。
的确,从官方信息来看,2020年美国的捐赠总额有4714.4亿美元,但其中近7成来自仅占美国人口1%的富豪的个人捐款。
比如一年能捐34亿美元的巴菲特、捐26亿的比尔盖茨…
但个人捐款总数多,并不等同于捐款的人数多。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中国公益事业有了火箭般的飞跃。
要说参与人数,我们可完全不输。
2019年民政局曾发布数据,仅上半年中国网友就捐了18亿人民币。
这笔巨款来自1/3的中国人,虽然其中95%的捐款不超过1块钱,但却是4.6亿人微小善意的积少成多。
当然,这也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用手机和互联网献爱心,让善意可以瞬间汇聚,有效触达了越来越多需要帮助的人。
据官方统计,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年在99公益日上的捐款,从2015年的1.27亿增长到2020年的23.2亿元,累计捐款人次超1.55亿人。而这仅仅是9月9日这一天的数字。
过去人们想要捐款,需要拿着现金和存折跑到专门的机构,不仅繁琐速度也慢。
但现在,无论何时何地,就算只有几毛钱、几块钱,你都能随时捐出去。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一呼百应。
去年7月,河南特大水灾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7月20日腾讯公益上线救灾项目,仅3分钟后收到网友的第1笔善款,15小时52分钟后捐款总额突破1亿;
一周后,腾讯公益平台收到超过926万人次的爱心捐赠,累计捐款超过4.7亿元。
不只是捐赠数字,我国互联网公益的用途更加多面。
据《2020美国慈善捐赠报告》显示,美国的捐赠款大多用在宗教、基金会、教育等方面,特别是宗教,美国每年要将3成的捐款用在宗教上,用于个人救助的相对较少。
我国公益慈善则用于教育、扶贫、救灾、生物多样性等不同领域。真正做到来源于所有人,用之于所有人。
更重要的是,公益慈善的方式也在不断升级。
如果说过去的慈善只是“捐”,简单粗暴地给钱只能帮助解决一段时间的开支,但是钱花完又难以维持生计了;
如今的公益项目更注重于“创”,用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的话,就是把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意转化成产品或服务。
比如由腾讯基金会参与捐助的“天才妈妈·东乡绣娘”项目。
甘肃东乡族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是甘肃最穷的地方。东乡妇女常年忙于家务农活,没有独立经济来源,家庭地位也很低。
但是同时,东乡族有悠久的刺绣文化,百分之八十的妇女都会刺绣。
东乡刺绣
“东乡绣娘”项目便是把东乡家用刺绣与市场对接作为商品出售,逐步发展成刺绣产业。
创始人马箫箫说,自己的初心很简单,就是帮当地家庭妇女赚钱,“只要给她们机会,她们就能把擅长的事情,做到发光发亮。”
三年多以来,刺绣彻底改变了东乡妇女的生活。
2020年10月,马箫箫带领9位东乡儿女,穿着手工绣成的传统民族服饰,登上了国际时装周的舞台。
从常年居家看孩子做家务,到运用刺绣赚到人生第一笔收入,再到登上国际时装周,“授人以渔”的模式让公益助农真正实现了良性循环。
来自东乡的天才妈妈走上T台
类似“东乡绣娘”的公益项目还有很多。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句我们从小听到大的话,而这可能就是中国人的公益初心。
中国最引以为傲的还要属传统文化。
很多在海外的留学生可能都有感受:身边越来越多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大多只停留在片面的了解。
毕竟不是人人都可以来到中国亲身体验或是阅读文献深入研究。
好在,不断精进的数字化技术为传播和呈现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不再单单是书本字面上冰冷的文物与历史。
就拿去年河南卫视的几档国风晚会来说。
河南卫视用数字化技术打破了传统舞台的呈现方式,让每一首诗、每一句词都浮现在眼前,谁看了不说一声绝...
晚会的片段在国外社交平台上不断出圈。
很多外国朋友都看呆了,对舞台本身和中国文化都赞不绝口。
日报君身边的同学更是彻底迷上了中国,称中国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惊喜的国家”,疫情结束以后迫不及待想要到中国旅游。
虽然疫情让很多人的出游计划被迫搁置,但在科技新技术的支持下,海内外观众即便在家,也能随时随地感受中国文化魅力。
2017以来,腾讯与敦煌研究院先后推出了数字供养人、王者荣耀飞天皮肤、QQ音乐“古乐重声”音乐会、敦煌诗巾、“云游敦煌”小程序和敦煌动画剧。
其中,于2020年疫情期间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一年时间总访问量就突破了3700万,千万用户通过指尖云游敦煌。
在小程序中,人们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画、彩塑、石窟建筑,还可以参与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
2021农历小年还推出了“点亮莫高窟”功能。
利用移动数字技术和区块链技术,首次在线上重新呈现一千年前莫高窟的点灯夜景,在网络空间复原了莫高窟燃灯民俗。
数字化已经作为一种技术力量,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即便已经过去千年,依然光彩熠熠地吸引和指引着所有人。
目前,腾讯正在用数字科技协助识别壁画病害、帮助解决壁画保护中遇到的难题,让历史的灿烂文化生发于当下,永葆于人们心中。
作为世界公认的数字化大国,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人口规模、最活跃的数字经济领域投资、最具活力的创业生态系统。
经济、社会、教育、文化......数字化技术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将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又把“可能”变为“现实”。
说到底,科技的本质,就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在未来,我们也将一起见证更多科技带来的奇迹。